APP下载

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医德教育尝试

2021-03-06,刘,张*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病原体病原生物学

徐 佳 ,刘 新 ,张 忠 *

(1.沈阳医学院临床教学实验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1 德医融合的必要性

医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职业。人们期待的医生是敬重职业、追求理想、热爱生命、关怀患者、乐于奉献的人,这种近乎“神”的人是如何磨砺出来的?医生之间、医患之间、医生与疾病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经历,唱出的一曲曲感人、动人之歌,彰显职业的神圣与崇高,书写的是真诚和信任,沉淀出的是医生与患者质朴的情怀。病原生物学课程仅仅是这美妙歌声的一段序曲。

1.1 基础医学是白衣战袍上的第一粒扣子

基础医学是医生培养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可谓白衣战袍上的第一粒扣子,如何夯实基础,系好这第一粒扣子呢?人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舍己忘我的信念,需要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思考与践行。在2020年8月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重托,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为抗击疫情付出了艰苦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党中央的嘱托、人民的期望,彰显出仁心仁术、造福人民是医务工作者的使命,然而仁心仁术不是喊口号或者简单说教就可以做到的,需要经受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技能训练以及心理磨练逐渐养成的。基础医学学科中病原生物学是距离病原体最近的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常见病原体的特征和防治原则,成为科学抗疫的宣传员和与病原体搏杀的战斗者,因此,基础医学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未来医生的重要责任。

1.2 “国士”医生的培养与磨练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国士”用于形容那些德才盖世之人。在抗疫的最前沿,人们看到的是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院士沉着、冷峻的面容和他们果断采取的一项项有效防治措施,他们的言语中时刻体现出病原生物学特别是病毒学宽厚基础,用行动守护的医者誓言,诠释着医者的担当,彰显出“国士”的风范[1]。然而,“国士”的风骨岂是一朝一夕获得的,一线所有抗疫的医护人员没有时间恐惧,没有机会退缩,他们作为阻击疫情的“白衣战士”,都是从医学生起,面对生命去历练、专研,方可在战时状态下冲锋陷阵、与时间赛跑,此刻的病原生物学可谓是最解渴的甘泉,所有人都在问病毒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我们能否独善其身?医护人员践行着病原生物学中林林总总的知识点:洗手、消毒、无菌操作、病毒核酸检测、疫苗研制及抗感染免疫,不仅要澄清与理顺这些名词,同时需要用生命体会其重难点,将其恰当应用于抗疫中,并用相关知识辨析谣言。也许此刻人们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疫情或许给病原生物学“金课”建设提供了绝佳机遇。我们借势发力,在授课中强调学习病原生物学不是单纯记住诸多知识点,而是在知识点基础上辨析病原体,甚至要穿上隔离服分离、鉴定病原体。我们培养的是以患者为中心、为实现健康中国而敢于挺身而出的中国医生。他们心中装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面对突发重大疫情时,能够临危受命,冲往防疫最前线,敢于与病魔较量,他们是抗击疫情的战士,终将成为人民心中的“国士”。

2 德医融合的可行性

2.1 奉献与事业

在我国传颂着“糖丸爷爷”的故事:“健康对于生命,犹如空气对于飞鸟,有了空气,鸟儿才能展翅飞翔。珍惜生命,爱护健康。”这是毕生从事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的顾方舟给世界、给他最爱的人民深情的寄语。他研制的口服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糖丸,成为中国人的记忆。它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脊髓灰质炎流行,更让千百万儿童免于罹患小儿麻痹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口服疫苗,用于防治脊髓灰质炎,改写了病原生物学、传染病学、儿科学教科书内容,得到了世界认可。“糖丸爷爷”顾方舟将一生奉献给其所热爱的事业,把职业做成了事业,让人们看到了医学事业的神圣与崇高,使人们对医生更加敬仰[2]。

2.2 锤炼仁心方能大爱无疆

基础医学中有无数次动物实验,当代医学生常常对实验动物表示特别好奇甚至怜爱,不忍心用动物进行实验,甚至为其流泪并阻止实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在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因小白鼠对肺炎球菌特别敏感,故有“小白鼠感染肺炎球菌”实验,当小白鼠因肺炎死亡,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中观察肺炎的感染、发病过程、病原体鉴定及尸检病理,在关爱生命的前提下完成动物实验,践行科赫法则的全过程,需要我们循循善诱地提示,善待为之牺牲的动物,以德化人,完成从怜爱小动物到与生命对话,锤炼仁心,不断训练,适应动物实验过程并正确面对死亡。

2.3 病原生物学知识点中的仁心故事

伴随病原生物学发展,其各个知识点中蕴含着无数科学家奉献的精彩故事,如中国学者黄祯祥在20世纪30年代首创体外细胞培养流感病毒技术;汤飞凡教授对沙眼衣原体的鉴定;巴里·马歇尔发现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相关性,为证实研究的科学性以身试菌;还有为研究斑疹伤寒牺牲的立克次医生。知识点中蕴含着无数献身医学的故事,需要我们在感动中传授与践行。从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那一刻起,病原生物一直在与人类对峙,如曾经的鼠疫、出血热、疟疾、霍乱及流感流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能够越来越有效地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德医融合的教学体会

3.1 抓住机遇,疫情给精讲病原生物学提供绝佳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给精讲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提供了最佳机遇。从病原体特征、抗感染免疫及基因变异、消毒灭菌等方面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使教学内容更精致,杜绝水课[3];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师生一起融入课程建设中,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奠定防治和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基础,教师向学生学习微课、课件制作技术;学生不仅是做题,而是通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题目暗含的内容,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病原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对常见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有基本认识。

3.2 知识就是力量,用知识反击谣言

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病原体的检查与鉴定,这里有理论、有操作技术规范,也有心智锻炼。比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一些学生没有碰过火,或者自幼接收的信息是用火危险,当需要每一名学生亲自利用酒精灯动手完成灭菌等操作时,需训练他们无菌操作技术。在细菌培养与生化实验中,进行抗原或病原体核酸检测,教师不仅要示范、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及结果,在操作的同时也要传递生物安全信息、厉行节约以及如何规范准确地描述结果和提交报告,甚至一次性耗材的处理程序和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等习惯都在训练范畴,经过这样严格、规范的训练方可培养出打得赢的“战士”。即便背过的知识点记不完整了,平时训练养成的无菌操作习惯也能够成为个人素质。由此可见,从认识到行为,习惯虽然是下意识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命运的巨大能量。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就增加一次成功的机会。好习惯使人备受敬佩,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健康信息或医学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我们要用知识辨析这些信息,辨其真伪。当禽流感出现时,有人散布不能吃炸鸡腿的谣言,面对这些舆论我们适时开展教学平台讨论并发出学前思考题,学生把病原体抵抗力的知识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顿时感觉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将亲身经历与课程知识点结合起来,并顺理成章解释给身边人。谣言止于智者,我们的学生要从背书答题转身成为科普宣传员[4]。

3.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教师的愿望是分享自己的专业所得,传承基本医学技术,让学生能够应用知识点解析疾病过程。开放实验室和大创项目使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是实现师生直接交流的良好渠道。每一次讨论、汇报,每一个实验操作的纠正,都践行了教师的言传身教,其行为意识对初入医学门栏的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悟性得以开发。

4 未来与展望

在这场影响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中国医务工作者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专业素养和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世界赞誉。抗疫的故事为我们实施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需要教师打磨素材、融合知识点,聚力于健康中国的国策,做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训练学生敢于面对复杂问题的勇气,经过头脑风暴,构建解决问题的思维,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培训合格的“战士”,使他们在医疗一线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去书写精诚大爱,尽显英雄本色。以生命之名护佑人民健康,能够成为抗击疫情“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在大数据时代,知识内容更新快,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同时将教学内容去繁从简,精雕细琢知识点,发挥网络时代资源优势,指导学生辨析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能完成学业。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促使学生脑洞大开,挖掘其潜能,使其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拓展,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以“挑战度”问鼎“金课”。

猜你喜欢

病原体病原生物学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