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院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2021-03-05杨薇薇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学导师

舒 彤,黄 亮,杨薇薇,吴 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我国研究生教育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石,是指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其本质是导师的“导”与研究生的“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利共存,贯穿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1-2]。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推进,为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医药卫生体制,上海市于2010年率先启动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结合的改革[3]。2012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共同组织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并于2015年在全国全面开展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培双轨合一改革。在上海及其他高校的试点工作中,各校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4-6]。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培以培养优秀临床医师为目标,不同之处在于学位教育要求高于住培要求,学位教育要求培养对象完成相应学位课程,同时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对导师和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住培要求临床轮转时间为33个月,其中通科轮转时间为24个月,专科轮转时间仅为9个月。专科轮转时间少,导师和学生接触较少,导师容易出现放任不管的状态。同时,导师对住培制度下如何指导研究生的专科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及保证、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同样感到困惑。这给导师和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

本研究通过对本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了解住培背景下的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导学关系现状,初步探讨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优化导师指导效果、构建良好导学关系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进研究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本学院在读的二、三年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68份,回收有效问卷343份(其中三年级研究生176份,二年级研究生167份),有效回收率为93.2%。

1.2方法 通过认真研读《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2014〕45号)、《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5号)等文件,结合本校《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试行)》具体内容及住培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借鉴国内众多高校使用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调查问卷,设计了基于研究生住培背景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在编制过程中征求了多位研究生教育专家、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意见和建议,并在研究生中进行了小范围预调查,最后修改定稿。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导师在研究生临床学习、科研训练、课题研究、就业方面的指导情况,以及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存在问题和建议等。

在调查问卷基础上,抽取被调查者数人进行访谈,了解导师在研究生临床学习、科研训练、课题研究、就业等方面的指导情况,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2016软件录入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师生交流情况 在师生交流频率方面,52.2%(179/343)的研究生每周能和导师交流2~3次,28.3%(97/343)的研究生每周和导师交流1次,11.9%(41/343)的研究生每2周和导师交流1次,另有7.6%(26/343)的研究生每个月和导师交流1次。在师生交流方式方面,选择较多的为一对一面谈[41.9%(144/343)]、电话[39.6%(136/343)]、微信[55.4%(190/343)]、门诊跟诊[51.4%(176/343)],关于电子邮件和汇报会(读书会)等交流方式选择分别为5.8%(20/343)和10.2%(35/343)。研究生认为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依次是一对一面谈[38.5%(132/343)]、门诊跟诊[18.1%(62/343)]、汇报会[16.0%(55/343)]、电话[10.5%(36/343)]、微信[8.5%(29/343)]、病房查房[8.2%(28/343)]和电子邮件[0.3%(1/343)]。面对面的交流(包括一对一面谈、门诊跟诊、汇报会)占据了前3位。

在师生交流内容方面,除学业问题外,交流较多的依次是职业规划与发展[58.3%(200/343)]、日常生活[55.4%(190/343)]、人生观[21.9%(75/343)]和情感问题[9.0%(31/343)]。16.0%(55/343)的研究生和导师基本没有其他内容的交流。在师生交流满意度方面,25.9%(89/343)的研究生对师生交流的情况非常满意,56.3%(193/343)的研究生比较满意,16.6%(57/343)的研究生认为一般,1.2%(4/343)的研究生不满意。

2.2导师对临床学习的指导情况 70.6%(242/343)的研究生反映导师为学生制定了读书计划和书目,88.6%(304/343)的研究生反映导师要求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培训。在跟师出诊情况方面,40.2%(138/343)的研究生每周跟诊2次,43.7%(150/343)的研究生每周跟诊1次,7.0%(24/343)的研究生每2周跟诊1次,1.8%(6/343)的研究生每月跟诊1次,7.3%(25/343)的研究生跟诊时间不定。跟诊时,导师的指导方式主要有:讲解[75.5%(259/343)]、提问[28.9%(99/343)]、示范操作[21.9%(75/343)]及试诊[11.1%(38/343)]。

在临床实践能力满意度方面,9.0%(31/343)的研究生感觉很满意,73.2%(251/343)的研究生感觉满意,2.9%(10/343)的研究生感觉一般,14.9%(51/343)的研究生感觉不满意。在导师对临床实践能力的指导作用方面,26.5%(91/343)的研究生认为作用很大,60.4%(207/343)的研究生认为作用较大,11.7%(40/343)的研究生认为作用一般,1.5%(5/343)的研究生认为作用不大。

2.3导师对科研训练的指导情况 72.3%(248/343)的研究生参加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其中41.1%(141/343)撰写标书,30.6%(105/343)参与课题申报,63.3%(217/343)参与课题研究,18.1%(62/343)参与结题工作,11.4%(39/343)参与课题其他工作。在参与课题研究的作用方面,67.6%(232/343)的研究生认为提高了科研能力,40.8%(140/343)的研究生认为有利于毕业后工作的开展,35.3%(121/343)的研究生认为可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8.7%(64/343)的研究生认为有利于就业,2.3%(8/343)的研究生认为没有帮助,只是浪费时间精力,影响临床实践。

在科研能力满意方面,16.0%(55/343)的研究生感觉很满意,39.4%(135/343)的研究生感觉满意,8.2%(28/343)的研究生感觉一般,36.4%(125/343)的研究生感觉不满意。在导师对科研能力指导作用方面,24.8%(85/343)的研究生认为作用很大,48.7%(167/343)的研究生认为作用较大,23.0%(79/343)的研究生认为作用一般,3.5%(12/343)的研究生认为作用不大。

2.4导师对毕业课题的指导情况 53.4%(183/343)的研究生反映毕业课题来源于导师和其他人员的立项课题。在做课题过程中经常和导师沟通的占50.2%(172/343),出现问题再沟通的占43.7%(150/343),很少沟通或不沟通的占6.1%(21/343)。学位论文撰写完成后,由导师修改5次以上的占17.1%(30/176),修改4次的占54.0%(95/176),修改3次以下的占29.0%(51/176)。

2.5导师对就业的关心情况 53.4%(94/176)的研究生反映导师会为研究生提供就业信息,31.2%(55/176)的研究生反映导师会向就业单位推荐研究生,32.4%(57/176)的研究生反映导师经常了解学生的就业进展,22.7%(40/176)的研究生反映导师会给予关心安慰。

2.6研究生对导师的总体评价 在对研究生住培制度是否了解的调查中,22.2%(76/34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很了解,51.3%(176/34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了解,21.6%(74/34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一般了解,2.9%(10/34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不太了解,2.0%(7/34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不了解。

在导师对研究生阶段的指导作用、指导满意度调查中,35.9%(123/34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作用很大,对导师指导作用很满意;48.7%(167/34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作用比较大,对导师指导作用比较满意;14.0%(48/34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作用一般,对导师指导作用一般满意;1.5%(5/34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作用不大,对导师指导作用不满意。

2.7个人访谈情况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数名研究生进行个人访谈,反映的问题和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3 讨 论

3.1构建良好导学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互动过程,导师与研究生是导学关系的两个主体,是相互平等、合作共赢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双方可产生积极作用[7]。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导师要坚持立德树人,转变和调整观念,要增强教育的主动性,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认真指导,注意和研究生沟通的方式方法,同时要认真学习有关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和制度。只有深刻理解文件精神,依照要求,因材施教,针对性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适时调整,才能对研究生进行高效指导;研究生也要积极、主动,改进导学关系,不能只是被动承受[8]。

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定期交流制度,学生定期汇报学习进度和思想动态,导师要定期检查督促,认真提出指导意见,积极解决研究生求学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师生交流频率是导师导学的基础,只有保持一定的频率,方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指导学生的学业。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交流方式与手段的丰富,能弥补师生之间由于直接交流减少带来的缺点。师生除了学业交流外,就职业发展、思想、生活、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如果除了学业无其他的交流,不利于导师发挥导学作用,也不利于研究生求学阶段的健康发展。

3.2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导师工作质量评估机制 要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讲解培训,组织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让导师熟悉了解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进度要求和指导艺术,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要求导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各个培养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9]。

要建立合理的导师工作质量评估制度,改革原有的侧重导师本人学术水平和业绩为主的考评机制,突出“导德和导学关系”。评估方案的设计应围绕导师对研究生的精力投入、过程管理及学业指导等方面,要求能反映出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能力和成果。评估指标应该细化,评估结果能较客观、较科学地反映导师的指导质量,使评估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风向标[10]。

3.3发挥学校、学院、教研室(临床科室)、导师(导师组)四级管理网络全链条合力 目前,临床研究生培养一般采取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临床科室)、导师(导师组)四级管理网络模式,要提高培养质量,应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发挥全链条的合力。

学校研究生院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对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履行总体规划、宏观指导、统筹管理、检查监督等职能,同时制定学校研究生教育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11]。学院具体负责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各环节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发挥学院层面的统筹管理和指导性作用,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操作细则,同时加大改进导师工作评估机制力度,进一步激励导师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学院积极搭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制度,听取师生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定期调研导学关系[12]。教研室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和专科优势,制定系统、详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制度,利用人员规模优势开展各类临床和科研系列讲座和培训。临床科室积极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系统传授本专科的临床技能与诊疗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强发挥导师组作用,不能让导师组的设立形同虚设,应明确导师团队中各导师的职责和权利,建立导师之间的交流机制,形成良好的协调配合,多角度、深层次指导研究生,合作有序地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升培养质量。

此次调查只进行了研究生单方面的调查,没有对导师进行调查,调查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学院内部。下一步工作要点:(1)对导师进行调查,只有对导学双方做了详尽的调查,了解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感受、看法和建议,才能得出更客观、更科学的结论;(2)扩大调查范围,可扩大至全校甚至其他兄弟院校,样本量越多,得出的结论才更有代表性;(3)争取对学科、专业研究生进行分类调查,细化分类调查得出的结论在制定或调整培养细则时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学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V eraW an g
导师榜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