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世界文学批评之高峰

2021-03-03李正栓朱慧敏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5期

李正栓 朱慧敏

内容摘要: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是以聂珍钊教授为首的众学者在外国文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众学者长期致力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论的建构及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该著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共性与外国文学具体作家作品的特性有机结合,兼具学术研究的理论深度与现实指导意义,为新时代世界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世界文学;区域国别研究

作者简介:李正栓,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诗歌、文学翻译与批评等。朱慧敏,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文学翻译。

2020年8月,以聂珍钊教授和苏晖教授为总主编的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新时代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深度且广泛地融会了欧美和亚洲具地域代表性的四个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重点突出了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中最受关注的文学主题,为世界文学研究以及区域与国别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提供了范本。文学伦理学批评以科学为依托,将文学与伦理学跨学科有机结合,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聂珍钊 71)。五卷本的出版对于外国文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论的建构及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新时代世界文学批评和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广阔的学术视野

聂珍钊教授与王松林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导论中首先阐述理论基础,将“自然选择”、“伦理选择”、“科学选择”和斯芬克斯因子等概念加以联系并细致区分,科学地分析未来的科学选择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其伦理道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苏晖教授在《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导论中论述如何通过选取影响较大的文学思潮、流派、文学类型划分章节,更好地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术语用于经典作家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得出新颖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观点和结论。徐彬教授在《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导论中紧扣英国的个人、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和国家方面的伦理背景,对英国文学开展伦理学批评的历时研究,探讨自古英语时期文学到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演变。黄晖教授在《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导论中以中国文学伦理观念的生成与转变为主线,将中国文学中的伦理观念、伦理道德体系和伦理价值结合在一起,分析各朝各代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探讨文学伦理观念的萌芽、发展与重构。各卷导论在五卷本中起到了铺垫理论背景、引出关键伦理概念、梳理全书框架与脉络的重要作用,对读者和学者学习和掌握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涉及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体例上突出历时性研究并兼顾共时性比较和对照,重点突出,脉络清楚,五本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对《诗经》、《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水浒传》等古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它在历时性研究中展开对重点作家的研究,如分析白居易诗歌中体现的自然情感、自由情感、伦理情感、道德情感的冲突和博弈(黄晖 80),在宏观和微观视野下对“三言”的伦理建构、伦理悲剧与伦理诉求的讨论,以及对晚晴小说、鲁迅小说和先锋小说中的伦理环境及其伦理建构的研究。《日本文学的伦理学批评》追溯上代和中古时期、中世时期、近世时期和近代时期的日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历史,继而论述日本物语文学、近世小说、传统戏剧、私小说、白桦派文学、余裕派文学和左翼文学的伦理冲突、伦理反思、伦理选择与伦理重建。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广泛的批评实践

由于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伦理思想各有侧重。《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五卷互相对照,分析各国文学伦理价值的异同。根据《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日本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的研究发现,我们不难通过对比看出,日本文学的伦理虽来源于中国伦理,但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中国古代以《诗经》为首的文学典籍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倾向,可以发现通过文学作品反映民众的伦理诉求以及进行伦理批评的特点。日本文学则有所不同。日本文学不像中国文学那样具有清晰的伦理意识,其典籍如《古事记》和《源氏物语》既充分表现了日本文学伦理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无序状态,也表现了日本文学伦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善恶标准的多样化。这两本书的相关章节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和日本两国虽同属亚洲国家,文化根源相似,但二者在民族文化、文学伦理、文学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与差异。同理,《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也互相映照,揭示了同为英语语言国家但有着不同文化和伦理倾向的英美两国的伦理在文学中的不同体现。文学的本质是伦理,文学审美是表达伦理的表现方式,文学作品能够作为工具用于教诲(聂珍钊、王松林 15),且各国别与区域的伦理价值和伦理判断等也有着各异的倾向。文学伦理学批评使我们从伦理的视角看待各国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和厘清各国独特又彼此关联的伦理特性及价值取向。

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从历史和流派的视角分析作家与作品,探讨文学的伦理本质特征。例如,《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以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开篇,通过肯定性喜剧人物和否定性喜剧人物的对比分析,讨论不同人物的伦理取向,分析他们在经历内心矛盾冲突与善惡纠结过程中,会做出不同的伦理选择,两类人物在对比对照中显示出各自的教诲价值(徐彬 47)。第二章则从18世纪英国小说入手,通过两个小节深入剖析以《帕梅拉》(Pamela)、《汤姆·琼斯》(Tom Jones)为代表的道德情感小说,阐述小说的婚恋主题,揭示处于当时伦理环境中人物的伦理选择过程,进而围绕两性关系、伦理秩序和个人情感展开文学伦理学批的评研究。这一章的第三节还从宏观上引申至18世纪整个时代的道德劝善主题,对情感的道德劝善作用、情感的适宜性与道德性两个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内容覆盖了戏剧、小说、诗歌等领域的大量作家及作品,但是又突出重点,对经典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以《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为例,其小说部分在综合评价众多作家的基础上,重点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以及当代的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进行了重点研究。诗歌部分重点研究了20世纪的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泰德·休斯(Ted Hughes)和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的作品。戏剧部分重点评析了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卡里尔·丘吉尔(Caryl Churchill)和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的作品。著作始终坚持伦理批评的主线,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术语分析英国文学作品,对那些认为不适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分析的唯美主义作品和现代主义小说,也有了新的解读和阐释。

《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研究了三部成长小说,从伦理选择、伦理身份的视角反思作品揭示的现实问题。并且,该书以“战争小说中的英雄伦理”为线索展开研究,描绘了不同时代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主义(苏晖 200),进行对比,进一步阐释了军人伦理和英雄伦理,揭示了作品中不同伦理冲突的特点。该书还以美国南方文学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蕴含的伦理展开探讨,将关注点集中于南方传统、家庭伦理及社群意识、种族与社会阶层问题、南方方言等等(235),引导读者对美国南方文学进行伦理思考和分析,为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美国南方文学提供了经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简洁、明晰、科学,避免了学术研究中容易出现的晦涩难懂和标新立异,使读者容易掌握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并应用至作家作品研究。

五卷本都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作家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形成清晰的文学脉络供读者整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逻辑线索。它特选各领域的杰出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结合重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脉络进行梳理,整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概念,从而总结归纳新的学术观点。这对当今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及学术范例。

三、《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影响评估

当当、京东、淘宝等网上售书平台的数据显示,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出版后,市面上购买五卷本的读者数量众多,其销量在同类图书中位于前列,影响广泛。这些数据表明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学术界拥有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随着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出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研究会得到新的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将会更广泛的运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研究。相关学术网站数据显示,文学伦理学批评已经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和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为核心,国内出版的著作和期刊论文成果颇丰。值得一提的是,《外国文学研究》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华中学术》开辟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栏目,专门刊发相关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学界学习和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

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注重学术性、可读性和前沿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界好评如潮。五卷本《研究》不仅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也為各国文学作品的研究以及区域与国别研究提供了思路,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复合型学术开发,在研究新时代理论与方法上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五卷本不仅有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发展史、理论分支发展等宏观的理论阐述,也有深入的具体文学作品、流派、思潮的细致分析和理论实践。它的案例丰富,资料翔实,融合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部难得的集学术研究性与指导参考性于一体的佳作。它有利于推进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探索与发展,对新文科建设也具有重要启发。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黄晖:《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Huang, Hui.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ijing: Peking UP, 2020.]

李俄宪:《日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Li, E’xia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Japanese Literature. Beijing: Peking UP, 2020.]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 10 (2020):71-92、205-206。

[Nie, Zhenzhao. “The Value Choice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China Social Sciences 10 (2010): 71-92, 205-206.]

——、王松林:《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 and Wang Songlin. A Study on the Theory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Beijing: Peking UP, 2020.]

苏晖:《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Su, Hui.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American Literature. Beijing: Peking UP, 2020.]

徐彬:《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Xu, Bi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English Literature. Beijing: Peking UP, 2020.]

责任编辑:蒋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