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彭而述墓志考

2021-03-02张庆华唐新

寻根 2021年1期
关键词:墓志墓地

张庆华 唐新

彭而述墓志出土于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彭桥村,彭而述之父彭彬墓志也在1994年彭桥镇政府修路时被发现。目前,父子两人的墓志均被其家族后人集中收藏。彭而述墓志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楷书,竖5行30字:“清故正奉大夫正治卿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禹峰彭公墓志铭”,周边雕刻有花纹。志盖与志石均高60厘米、宽60厘米、厚7厘米。志石右上角有缺失,个别文字不详,其余部分保存完整,志文為楷书,竖行38行,足行50字。

公讳而述,字子,别号禹峰,南阳邓州人也。始祖咨孔,自江西新喻客邓。爱邓之禹山下茱萸河,谓其山川秀异,移家居之□□□□□□□示不忘祖也。公四岁而孤,独依母膝下,食贫苦节,纺织课读,性卓荦,读书薄章句,得大意辄止。儿时即喜功名,志在□□□□□酒自豪,屈其座客。母戒之,遂啜饮。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员。内黄杨载公,令新野,才公兼异其状貌,宾礼之,署中广为□□□□名籍甚,丙子,登河南贤书。

时天下将乱,宛、洛、汝、颍间为必争之地。公以布衣,慷慨隐然桑里,屏翰自任。巨寇张献忠,虎视□□□督师文灿从唐藩座上闻公,以礼币聘公招贼。公单骑至谷城,入贼垒,说以威信,譬晓利害,贼气夺,受降公。虽得约誓,归而□□□密谓督师曰:“献贼狡桀,吾观其意向,非终能受我绦笼者。今就抚,缓我师耳。急乘此际,以大军薄之,可以坐擒。犬首既获,余□思矣。不然,恐堕其计。”督师曰:“庙堂方勤,招致孝廉,方何莛楹乎?”公不得行其说,居无何,贼果飏去,不复可制矣。

庚辰成进士,时方欲于制科,得文武才,胪传毕,亲试骑射于天坛。公控弦跃马,驰骋中的,将不次擢用,而以严亲未葬,慈母在堂,请假归里舍。

辛巳,□阳曲令。是时闯寇已入关陕,声震河东。阳曲,省会重地,公率父老子弟,登阵誓众,矢与城存亡,人心藉以宁固。

癸未秋,丁内艰,将母权厝平阳。携家间关,逾太行,走青齐,东至钱塘,将渡海,复还至金陵。值史公可法,开府扬州,闻公至而喜,将夺情疏用。公报书却聘,恳请终制。天戈南下,念母柩浅土,西顾悲哽,间道归营。丙舍舟,次武昌,会英王与督府佟公养和,廉公名,授湖广督学。楚号多才,兵燹既久,人颇发业。公招徕鼓舞,士气一新。迁守永州道,假途太原,乘传扶母柩归邓,先垄与太公合葬禹山下焉。在永,值三王南征,粮糗、茭刍等一切惟公倚办。羽书旁午,咄嗟四应,赖以饱腾。定南孔武壮王,以湖南既定,方有军于黔,填抚之任,谓非公不可持。承制□题公巡抚贵州,付以劲旅三千。至靖州,适王奉调,撤兵。叛将陈友龙率众数十万,围州城十余匝。是夕,大雨如注,裨将张自强夜半至榻前,启公,公坚卧不动。黎明开西门,亲披重铠接战,矢炮及公马腹,公意气自若,拊自强臂曰:“贼虽多而不整,乘烟雾以破之,必也!”因酌酒觞而劳之,命率麾下铁骑百余人,充前队,横冲贼阵,公众继进,贼果溃走。副将贺进才战死,而守将杨文义忽叛于城中,与贼合。公乃退师,启王请益兵,贼兵乌合益盛,王檄,公暂驻宝庆,同大兵进取。公统所部恢复新化、新宁等处,与贼相持于紫阳河者经年。及贼犯长沙,公以黔旅守之,皆有功。后永州报陷,巡按御史吴莲以永系公旧地,劾公不救,免官家居十年。筑读史亭于室东,编著外史暨诗歌古文词自娱。久之,游京师,诗益高老,追踪汉魏。宝历辇下诸名公,皆持节推让。冢宰王文通公,知公久,原识面,一见谈当世之务,王公叹服,疏请咨送经略军前,期大用焉。时经略洪公,建阃长沙。公戎服佩刀上幕府,图献黔楚两路山川形胜,战守攻取之要,以开辟滇黔自任。值经略方以病辞,不得大用为恨。时叛兵四起,湖湘间旬日至数万,所在攻掠。公既备兵衡州,指授方略,从两路用兵戏之,贼计穷就抚。迁副使,管云南右布政,俄迁广西桂林参政。

贼莫挟豹田州,余孽出没劫掠,郡邑患之。公统众直入深箐,悬结乘撞,犁其穴而出。按察贵州,水西谋逆,公修书于平西亲王,言乌蒙、乌撒、镇雄、东川四土府,与安氏世为婚媾,请并席卷四郡,永除西南之患。若四土府不平,则安坤终不得擒,后皆如其言。亡何,迁广西右布政使,王请留公于云南为左。公久历外藩,郁郁兵农钱谷,羞伍绛灌。著《归田记》,请于王曰:“某为本朝驰驱,效力西南二十年矣!愿辞王,归骸骨。”王勉留弗许。值内调改补,公喜,乘便返里,一省禹山坟墓。次板桥,置酒驿亭,款诸僚佐,索纸赋别昆明诗,是夕忽无病而卒。时康熙乙巳秋七月也,距生万历丙午,年六十。公身长八尺,须眉若刻画,声放如钟镛。天性至孝,母以九日亡,遇重九,辄呜呼咽辍食,赋诗哀伤,至故报知也,□素文不以存殁异。视恒人能之不足,为公多也。

公卒后之二年,公子始奋陈情阙下。天子怜念劳臣□敕所司给恤典,优予祭葬,异数也。公其可以瞑目九泉矣!

所著书,戊子以前,没于靖州。后家居著读史诸篇,及先后在滇、黔著诗文若干卷,传于世。

曾祖讳伦。祖讳进贤。父彬,以公贵,赠中宪大夫,如公官。母王氏以贞节敕赐建坊,追赠恭人。娶王氏节母之女侄,今封恭人。子男六人:长始起、次始骞、次始奋、次始超、次始抟,俱恭人出;次凯,侧室周氏出。女三人:长女年十四,楼破被执,骂贼而殇,与祖母节状同闻于朝。次适贡士李鸿,次适官生许鲁。孙四人:曰鼎、曰令,始起出;曰昂、曰湘,始骞出。曾孙二人:曰黔,湘出;曰英,昂出。起、骞等以康熙七年四月□□日大葬公于禹山东南八里之原,父垄之右焉。谓予知公深,乃重趼京师,而乞铭,其墓铭曰:

崇山大壑,萃于南阳。噫庞凝,我国璋。谔谔彭公,直方黜垒。蹈藉仁藩,奋精智铠。干戈既底,礼让克诹。牂牁泸僰,蔑不率节,瞻彼象纬,厥法流峙。纾米振英,开宗起靡。蔚蔚冈峦,□。声容孔彰,退藏帷密。水源桐柏,山祖天中。亿万斯年,咄嗟我公。

墓主家世

按彭而述墓志载,结合邓州地方史志等文献综合分析,其先祖名咨孔,自明代中期由江西新喻来邓,并定居于邓州禹山脚下的茱萸河畔,在今邓州市彭桥镇彭桥村附近。彭而述墓志中对其家世记录相对简单,又据其子彭始抟的墓志铭载,二世祖沂清,三世祖即其曾祖讳伦,祖讳进贤,父彬,母王氏为邻镇九重镇王家之女。

彭而述曾祖具体生平不详,邓州地方志只载其名。其祖父彭进贤,据民国《重修邓县志》载:彭进贤,字南溪,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当地遇灾难,他出粟米五百石救助乡亲,他还捐资在当地茱萸河架桥,受到乡民的称赞。

彭而述的父亲彭彬,号文宇,在而述四岁时病逝,母王氏含辛茹苦抚养彭而述。彭而述担任阳曲令时,其母因家乡战乱随其在山西居住,不久去世。按母亲生前之告诫,彭而述历尽艰险把母亲运回家乡,将之与父亲安葬在一起。彭彬有两子,长子彭万里无后,次子即彭而述,娶其母侄女为妻,共生育有6子3女。彭而述之母王氏和其女儿因遭当地贼寇袭击,未能入城避难,被匪徒俘虏,她们临危不惧,不为所动,后被害。其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并由彭的好友礼部尚书王铎专为其作合传。(马玉平整理:民国《重修邓县志·文征》,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彭彬去世后,先是因其子彭而述在朝中为官被赠封为中宪大夫,多年后因其孙彭始抟在朝中为官,又被康熙皇帝赠封为通议大夫等,其夫人王氏也被赠封。

按照彭而述墓志铭等文献记载,其家族先祖从江西来邓到彭而述时为六代。我们可将其家族世系排列如下:彭咨孔—彭沂清—彭伦—彭进贤—彭彬—彭而述。

彭而述有两位夫人,正室是其母侄女王氏,另一位是侧室周氏。关于这两位妻子,具体生平不详。民国《重修邓县志》中其正室王氏有简传,侧室只载其名无传。其共有六个儿子,分别为始起、始骞、始奋、始超、始抟、始凯。女儿三人长女嫁于李双桂。次女嫁于李永茂之子李鸿。小女嫁于其好友江南按察使内乡许宸之子许生鲁。

彭而述的几个儿子在民国《重修邓县志》中均有记载,有个人传记的有四人。长子彭始起,字伯,顺治十八年(1661年)武进士,年八十卒。次子彭始骞,生卒不详,字仲亮,顺治乙酉拔贡,曾任贵州黄平知州,后卒于家,诰授朝议大夫(从四品)。三子彭始奋,字兴功,号海客,岁贡生,著有《读礼亭集》及《居东集》《怡红堂集》等。五子彭始抟为康熙戊辰进士,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是彭而述墓志书丹之人。

墓主生平

按彭而述墓志,彭而述(1605-1665),字子,别号禹峰。四岁父亲去世,由其母抚养成人。儿时便喜欢经史,崇祯庚辰(1640年)考中进士,为三甲185名,后授山西阳曲县令。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进入函谷关以西,阳曲岌岌可危。他登上城墙,并发誓与城共存亡,安定了民心。

彭而述生在明末,仕进时更是时局混乱,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明末张献忠起义军在南襄地区流窜,其时,彭而述尚未中进士,正居于家乡邓州,他受熊文灿之托一人去谷城招降张献忠。狡诈的张献忠虽然面从,暗地却屯兵伺机而动,此事不难看出彭而述的胆略和气概。张献忠“谷城受抚”,是明末农民战争史上一个影响全局的战略节点,时间清楚,墓志中关于此事的记载是对该事件一个重要补充,可与邓州地方史志相互印证和补充,为我们了解明末农民起义在南襄地区的活动提供了参考。

墓志中还记载了彭而述任职贵州按察使时的优异政绩。当时西南四府和土司的灾患严重,为了尽快平定患乱,而述上书平西王吴三桂,建议先平定周边灾患再诛拿安坤,后吴采用其策,获胜。彭而述迁广西右布政使,三桂留其为云南左布政使,他要求告老归乡,后从昆明启程,出城三十里后在夜间无病而终。彭而述参与平定土司是其政治生涯中的大事,志文描述较为详细,《清史稿·彭而述传》对此也有记载,志文内容关于此事的记述可与《清史稿》记录相互印证和补充。

彭而述墓志载,彭而述去世后,他的三子始奋上书康熙皇帝,陈情彭公之事,得到皇帝重视,优予祭葬,并派人谕祭。民国《重修邓县志》记录了康熙六年(1667年)杨志远撰写的一篇祭文:

谕祭故原任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彭而述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彭而述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履任服官,历有年所。方冀遐龄,忽焉奄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聿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其后,因其五子彭始抟在朝中为官,彭而述受到皇帝诰封,被康熙皇帝赠封为通奉大夫、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其夫人王氏被赠封为太夫人。

不管是其中进士前后,还是修养在家的十年,彭而述撰写了大量的碑表、诗文、序传等。作品计有《明史断略》、《滇黔草》、《南游文集》、《读史亭诗集》十六卷、《读史亭文集》十二卷、《宋史外篇》八卷、《读史外篇》八卷、《续读史外篇》八卷、《禹峰诗集》、《读史新志》、《读史别志》、《读史异志》等,遗憾的是仅《读史亭诗集》存有残卷,其余均失散,《清史稿》中收录有其部分作品名称。清顺治、乾隆和民国邓州(县)志中收录了他60多篇作品,这是邓州现存各类志书中收录诗文最多的作者之一,目前邓州市图书馆尚保存有他的作品。

墓志撰书人

彭而述墓志由龚鼎孳撰,并由其五子彭始抟书丹。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为官期间曾镇压张献忠起义军。降清后,累迁至太常寺少卿。顺治三年(1646年),丁父忧,后在康熙初年迁刑部尚书。卒后谥号“端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诏削其谥。龚鼎孳年龄比彭而述稍小,但考中进士时间比其要早,故在其墓志铭中称为弟,且稱“谓予知公深”,他与彭而述的关系较为密切,当时又是朝中重臣,故彭而述后裔托其撰写墓志铭。

彭始抟(1646-1732年),字直上,号方洲,为彭而述第五子,自幼聪颖,博读群书,行文驰骤纵横,而不溢于法。为人廉肃恭谨,有知人鉴。康熙戊辰(1688年)进士,为三甲第八名。选庶吉士,授检讨,改御史。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督学浙江学政,主持学务,选拔人才。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南巡至杭州,亲书“公明尽职”四字以褒扬。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授通议大夫、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因迁葬返回乡里,从此再未回京师任职。雍正十年(1732年)病逝于家,享年八十七岁,后葬于家乡禹山之阳。著有《方洲制议》《学礼庭初编》等。《清史稿》无传,《清实录》中记载有名字和职务,其本人墓志也出土于彭氏家族墓地。我们根据其墓志中关于其生平记载并结合乾隆《邓州志》、民国《重修邓县志》和当代编著的《邓州市志》中关于彭始抟记载大体了解到其生平事迹。

彭氏旧居及墓地

彭而述墓志载,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某日,由其子孙葬于家乡禹山东南八里之原。笔者在当地考察并拓印彭而述墓志铭时,在其志盖和志石上发现有铁束痕迹,可见此志最初是有铁链捆扎的,只是由于时代久远铁链也不复存在。

乾隆《邓州志·冢墓》载:“布政使彭而述墓在禹山茱萸河之阳,康熙六年谕祭葬,礼部尚书龚鼎孳铭,户部尚书戴明说表共墓。”这与其墓志铭记载大体一致,可见志文关于彭而述墓地的记述能与当地志书相互印证和补充。彭桥正是由于彭而述先祖在茱萸河上修建石桥而得名。茱萸河發源于杏山东麓,在邓州境内称排子河,在湖北境内汇入汉江。此桥原名永济桥,亦称彭家桥,故名。彭氏后人现分布在彭桥社区粮房、龙潭河等自然村(邓州市地名办公室编:《邓州市地名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彭而述去世时职务是布政使,为从二品,前文记述他被康熙皇帝诰封职务“通奉大夫”也是清代从二品的封赠之阶。

今彭氏墓园已被破坏,无法得知旧时的具体规模。笔者在当地调查时采访了年过古稀的彭氏后人彭承孝先生,彭先生是彭而述三子彭始奋之后,对家族情况了解较多。另外,笔者还采访当地年过八旬的万金明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万老先生曾在彭氏旧宅住过几年,对彭氏家族和彭氏墓地等情况了解较多。通过和他们座谈,结合他们对旧时回忆,对彭而述家族旧居和墓地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彭桥镇彭而述后人主要分布在当地及周边多个行政村。彭而述家族旧居地之一位于彭桥镇约两公里的林山村(下洼),该地距当今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仅几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过去这里有多处旧民居,村口还有一谕碑。笔者推测这通谕碑或可能为诰封彭而述祖上的诰命碑,约在“文革”期间这些旧居和谕碑被毁。在彭桥镇北500米的龙潭河自然村,过去这里有一深潭,故名龙潭河。约在清朝中期后,彭氏后人的一支迁居于此,彭氏旧居建筑布局完整,新中国成立后被当地分配给居民居住,约在“文革”晚期被拆除。在彭桥社区南部约1.5公里的粮房村,现在也保留有彭氏旧居。该村据说是当时彭家粮仓,故名。彭而述家族墓地位于现彭桥镇政府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尚存,分别是彭彬墓地、彭始抟墓地等,其中彭而述和其子彭始抟之墓规格最大,当地俗称“翰林坟”。整个墓园占地近百亩,周围遍植柏树和楸树,约有数百株,还有高大碑刻和石牌坊,神道中有石人、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按彭老先生等人回忆比照清代官员墓葬规格,彭而述墓地规格和墓前设施应与其从二品级别的墓葬规格大体相同。

彭氏后人遍布南阳周边的淅川、新野、社旗、镇平、泌阳以及邻近的湖北、陕西等省份,是南阳周边一个大家族。彭氏家族在邓州境内自彭而述开始到清末出现了文武进士5名和多名举人,是邓州乃至豫鄂边地区彭氏中颇有盛名,从清代到民国时期每到清明等重大节日,就会有各地的彭氏后人来此祭奠朝拜。

民国《重修邓县志》收录有彭而述神道碑铭,里面详细介绍了其生平事迹和家庭子女等情况。笔者在调查中也得知:彭氏墓园中被拆毁的石雕有的被当作架桥的材料,有的被用于修建水利工程。甚至还有部分石雕被砸毁,如彭氏墓地的一对大石马马头被砸毁,马身被当作建筑填坑的材料等,闻名周边的彭氏墓园基本不存。1994年,当时彭桥乡政府在街道修路时又发现了彭氏家族墓葬,出土的家族成员的墓志等文物随流散。彭而述的墓葬破坏的时间更早,其墓志流散在彭桥街某茶社,被居民当成石桌使用。1985年被发现,在其后人彭承孝先生的关注下,相关部门抢救出这些出土文物并妥善保存。彭而述家族墓群在1995年被列为邓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在考察中实地考察了彭而述家族墓地旧址,如今该墓地周边已成为居民区,我们在墓地还发现了几块碑刻,其中完整碑刻两通,残碑一通。从规模上看,这几块碑刻规格较大,其墓主人级别较高,应是彭氏家族墓地碑刻无疑,但因这些碑刻已放置在地下且被土覆盖,无法查看其内容。彭而述墓地虽被列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但墓地这几块碑刻长期在室外风吹日晒,字迹已漫漶不清,且墓地处于开放式管理,其周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彭始抟墓志铭出土后失散,至今尚无消息。该墓地共有碑刻十余通和其他石雕多件,而现场这几块碑刻仅是其中一少部分。期待当地政府及早采取措施抢救彭氏墓地失散文物。目前,当地彭氏后人集资修建了帝师苑,立了彭始抟铜像等,由此来纪念彭而述和其子彭始抟等彭氏名人。笔者认为,彭而述家族墓地流散的碑刻石雕等文物若原地保护困难,也可移至帝师苑等处保存。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墓志墓地
墓地
包山底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浙江宋元墓志漫谈
图说书法(七十九)
最大坟场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墓地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