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百姓故事里扎下根儿

2021-02-27杨波

法治新闻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政和检察工作民事

■杨波

“四大检察”中,民事检察和行政检察素来被称作是“短板”和“弱项”。面对最高检党组提出的做强民事检察、做实行政检察,“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要求,2020年8月,伴随检察日报社机构改革的顺利完成,分别对接民事检察工作和行政检察工作的《民生周刊》《政和周刊》应运而生。

2020年8月5日,星期三,第一期《民生周刊》出版。这期封面的主打稿件是《直击虚假诉讼的“隐秘角落”》,以专业化视角、讲故事的方式,揭穿了虚假诉讼的外衣,让过去较少涉及的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真正走进了普通读者的视野。两周之后的8月19日,还是周三这天,首期《政和周刊》来到了读者面前。封面故事讲述的是四级检察院合力化解行政争议、最终实现案结事了政和的故事,恰好呼应了集思广益得来的刊名,把比民事检察更加神秘的行政检察从“后座”引到了“前排”。

事实上,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生周刊》《政和周刊》从创刊之时起,就在形形色色的百姓故事里扎下了根儿。为了更好地推动民行检察业务的发展,让读者透过一个个生动的办案故事了解民事、行政法律政策,以及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懂得遇事找法、维权依法,两个周刊对各版面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定位——五版(封面):传递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新部署、新理念、新经验;以专业眼光剖析检察机关依法监督的民事、行政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引导和推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六版(视线):设立“专项聚焦”“点亮在看”“直击”等栏目,围绕各地在民事、行政检察监督领域开展较多、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工作,以案例报道或图片新闻的方式展现工作亮点和监督成效,以及检察官们在基层一线的履职风采,突出新闻性、可读性和现场感。七版(论坛):通过设立“观点速递”“实务解疑”“圆桌共话”等栏目,为民事、行政检察理论和实务研究开辟一片广阔天地。特别是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颁布后,《民生周刊》七版及时创设“案说民法典”专栏,围绕民法典中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话题,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生动解读。八版(英华):主打文章聚焦民事、行政检察队伍中的典型人物或优秀办案团队,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精彩故事。“亲历”“智库”等栏目则通过案件当事人、律师、专家等第三方视角品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讲述他们与检察机关的“结缘”。

《民生周刊》《政和周刊》虽然是两个分设的特刊,但从版面定位、栏目设置来看,两者一脉相承,编辑团队也是同班人马,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现阶段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等方面的普遍特色。

正是在这样精心设计的“版图”上,《民生周刊》《政和周刊》描画出了最初的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的“先天不足”,开始反映在宣传报道上。最明显的就是缺稿,严重缺稿。缺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说,与本报总编室和其他周刊动辄几十页或十几页的邮件来稿量相比,《民生周刊》和《政和周刊》的记者投稿平台、通讯员投稿邮箱里的来稿数量,经常好几天下来只有几页,而且在这些来稿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错投稿件或者不符合民行检察职能定位、不符合周刊用稿要求的稿件。为此,编辑每天都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找线索、约稿、核稿、送审、“一对一”地指导改稿……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些创刊时设立的栏目,也慢慢显示出实操性差、稿源枯竭、难以为继等问题。

2020年底,借制订新一年采编计划之机,经编辑提议和编辑部集体讨论,决定对一些版面和栏目进行调整。比如,由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的“手记”栏目,代替原八版“智库”栏目。同时,按照报社领导加强案例报道的要求,在人物报道的基础上,不定期推出有关案件的深度报道,使八版由原来单一的“英华”,变为“英华”“探案”交替出版。这样一来,版面和栏目更加灵活,用稿范围进一步扩大,组织稿件的难度大大降低,报道内容也更加接地气、受欢迎。

就这样,经过探索和磨合,《民生周刊》《政和周刊》的各项采编工作终于步入正轨,版面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现在回想起来,创刊初期的那段日子,编辑部的每个人,在报社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努力克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与刑事检察工作相比发展不平衡、相对薄弱还有待开拓、素材相对较少等各种困难,一路“披荆斩棘”,不仅为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工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宣传阵地,也为全国民行检察人员打造出一个温馨的心灵家园。

创刊以来,《民生周刊》先后围绕打击虚假诉讼、检察听证、加强基层民事检察工作、支持起诉、检察和解、民法典颁布一周年等重点工作进行选题策划,对多起发生在服务保障民营经济、民事执行监督等领域的指导性案例和其他群众关心关注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报道,并通过在“论坛”版组织圆桌论坛的方式,对相关话题进行联动报道;《政和周刊》重点关注服务“六稳”“六保”、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活动、十大典型案例评选、挂牌督办等重点工作,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最高检评选出的涉及不同领域的多起典型案例进行了充分挖掘。由于这些典型案例本身就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经报纸报道和媒体转载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例如《抗诉,为营业员讨回万元加班费》《挺身而出后,他迎来了公正待遇》两篇文章引起央视的关注,并跟踪报道;《改判!这起商标侵权之争落锤》一文提到的被侵权企业专门给编辑部打来电话对记者和编辑表示感谢。再如,《50起民事虚假诉讼藏身“套路贷”》《你的“薪”路,我们守护》《为了54户农民兄弟的妥善安置》等封面策划,以及以民法典颁布实施为契机,《民生周刊》开设“案说民法典”专栏和“‘典’亮生活”专栏,既宣传了检察职能,又很好地落实了“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可谓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丰收。

一路走来,虽然有诸多不易,但收获与感动如影随形。在战胜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专业的法律知识,对民事和行政两大检察业务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收获了许多优秀的作者和热心的读者,他们是周刊得以继续发展的动力。在组织和编辑一篇篇案例报道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会像放电影一样展现检察官不辞辛苦地为民办实事、努力化解矛盾纠纷的每一幕,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群众事无小事”,什么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这份来自检察的温度,何尝不能增加周刊的温度?

今年7月,恰逢《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而《民生周刊》《政和周刊》也即将迎来它们的一周岁生日。祝福报社,蒸蒸日上、前程似锦;也祝愿周刊如健壮的树苗,茁壮成长,早日成材。

猜你喜欢

政和检察工作民事
以“数字革命”助力新时代检察工作提质增效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论民事共同诉讼的识别进路
方政和
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推进信阳检察工作转型发展
政和苏区精神的内涵
加强民事调解 维护社会稳定
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
检察文化与检察工作协调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