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专业让“检察新闻人”的形象立住

2021-02-27简洁

法治新闻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案子检察工作张某

■简洁

“不好意思,没给您充分时间作准备。”“我用了一辈子准备。”这是羊城晚报“掌门人”刘海陵在2020年获得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后,与采访他的记者之间的对话。短短一句话,恰好印证了新闻人从不是一个门槛低的职业。好的新闻人,更是需要千锤百炼,积淀深厚的专业素养。

从“全民围观”的微博时代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式微指向的是传播形式和载体的变革,但主流媒体在掌握信源、设置议题以及舆论引导方面,仍然牢牢掌握着主动权,拥有不可比拟的权威性。新闻工作既是一项传递信息、传授知识、传播导向的工作,更是一项辨是非、指方向、树形象的工程,正如前新华社社长、著名新闻工作者郭超人所言,新闻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重任在肩,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牢牢扭住“专业”二字。

那么,专业是什么?笔者以为,专业之于新闻记者,即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嗅觉、犀利的目光、练达的文笔、扎实的积累,以及正直的心。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新闻宣传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检察工作的发展而发展,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人民需要相适应。好的检察新闻报道,是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和宣传智慧的统一,也是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好的检察新闻人,要牢牢把握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提出的“本在检察工作,要在检察文化,效在新闻宣传”的精髓,以专业的法律素养、新闻素养,在检察新闻报道中高得上去、沉得下来,写得生动、讲得通透。

敢做大题,提升理论水平

重要会议、重要活动以及一些事关重要检察工作部署、机制创新和探索的工作,往往是头版头条和重要栏目的“重头戏”。想要把重头检察新闻写好写活并非易事,既考验检察新闻人对该类新闻素材背后的政策要求、时代背景的精准把握,又需要从中提炼必不可少的新闻价值要素,写出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在实践中,许多人会对此类题材产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心态,只敢采写一些百来字的消息稿完成宣传任务,而不敢去“触碰”更宏大的主题或者着墨更多的篇幅,一来忧虑词不达意无法让领导满意,二来担心言之无物最后沦为一篇“口号文章”而被弃用。

其实,大题也有“大做”之道。除了常规的消息稿体裁外,侧记、工作通讯等等,也是面对这类主题常用的一些写作处理方式。但无论以哪种方式去采写报道,此类报道无一例外地对新闻记者在理论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篇幅最精炼的消息为例,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会议新闻报道最简单、易上手,只需要套用固定模板整理加工即大功告成。事实上,篇幅越小并不代表“事儿小”,这类会议传达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如何在有限的字数中准确、精炼而又重点突出地把最重要的信息传达出来,非常考验新闻记者“取舍”和“提炼”的功力,前提条件是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

再以检察长讲党课为例,这既是各地检察机关的规定动作,又是检察新闻宣传一个老生常谈的课题。要想把这类主题写“活”,检察新闻记者必须先把检察长党课的讲稿吃深、吃透,里面哪些是传达精神、哪些是表达观点、哪些是提出要求,都要了然于胸,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最后的文章出来只会是没有重点、没有灵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党课中一些生动而精炼的提法,一些让人难忘或振奋的观点,甚至是党课现场听课人的状态、表情以及课后心得等,都是支撑文章的要素。同时,还要兼具“跳出当时”的意识,即不局限于党课讲稿和讲党课活动本身去写,结合相关的提法和观点,将检察工作的部署、进展和成效揉进去,最后形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敢做大题,于检察新闻人而言,提升理论水平是关键,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把准正确导向、传递正确价值观方面,一刻也不能放松。

善烹小鲜,强化新闻嗅觉

检察新闻报道属于法治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涉及的领域较为专业,但随着多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卸下“神秘面纱”和群众越走越近,普通民众的法治水平和对法治消息的需求不断提升,检察新闻报道不再曲高和寡。一些贴近民众、关乎民生的小案子,更是因为天然的“接地气”而受到普通群众的关注。大案要案办理得出彩,但毕竟数量有限,无数个连接民生民利、体现检察智慧的小案子,才是检察新闻挖不尽的“富矿”。

因此,在检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能够敏锐发现小案子中的新闻性,善于挖掘小案子中反映的社会问题,通过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报道方式,让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并指导行为、规避风险,就是案件报道的价值。

以笔者写的一篇案件报道为例,该案犯罪嫌疑人张某涉嫌于2018年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征地拆迁过程中,伪造其女儿的身份证和户口簿等证件,骗取拆迁款,公安机关以诈骗罪移送检察机关,并且在该案的审查逮捕阶段,张某表示认罪认罚,并愿意退赃退赔。单从事件本身来看,并算不上一个特别有新闻点的素材。但检察官没有满足于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而草率结案,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和负责任的态度,在开展实质审查后发现了案件的关键问题——张某女儿的真实生日其实符合拆迁款的发放标准,张某更改女儿生日信息的行为并不影响该笔拆迁款的获得。此时,情况出现了转折,这个案子不再是一个诈骗案,而变成了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的案子。

对张某来说,这是人生的一个乌龙,不幸于他自己在决定伪造证件之前并没有认真了解和调查拆迁补偿政策,为了一笔本就应得的拆迁款去犯罪。这篇报道既完成了普法的作用,也同时告诫读者不要想当然地去做一些武断的决定。同时,对张某而言,又幸运于遇上了一位敏锐、专业和高度负责的检察官,通过察微析疑改变了案件定性,免去了十多年的牢狱之灾。这篇报道也因此树立了检察官客观公正、一心为民的形象。

如果能找准切入点,找准关注点,找准感人点,小案子更能出彩。检察新闻报道要善于烹“小鲜”,贴近群众身边的事儿、关心的事儿。写出检察故事的“温度”,并不是送面锦旗、握手感谢就行的,这种“温度”寓于无数个凝结着检察智慧、为民情怀的小案子中,老百姓觉得好,检察工作才是真的好,检察故事才是真的好。

能挖深度,增强策划能力

新闻记者思考的深度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深度。深度报道最能体现检察新闻人综合素养,从策划到找点,从谋篇布局再到深挖细节,无一不考验着记者的思考谋划和调查分析能力。防止陷入扮演素材搬运工角色的误区,落笔之前要锚定三个关键。

一是报道的出发点是什么?即通过这篇报道,想要反映的工作亮点、产生的借鉴作用、传递的价值导向是什么?这是“核心关键”。素材繁杂,细节万千,即便是深度,也不可能尽付诸笔墨。只有抓准立意,才能选中有效信息,形成一篇充实而不跑题、细节而不表面的深度报道。

二是检察新闻的深度报道,必然绕不开许多法律难点的思考、解决过程,也绕不开一些法律知识的“由内及外”的输出。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很多法言法语,以及最原始的法律文书、文件等,甚至是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的一些思辨和观点。一来需要以专业的精神,先消化这些信息,确保记者自己的理解是准确的;二来需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逻辑清晰的叙事结构,呈现给普通的受众,这是“转化关键”。合格的检察新闻人,不能满足于“转述”,而是要精于“转化”。

三是检察新闻报道做成深度,不是洋洋洒洒凑字数,要抓住“内容关键”。结合数据解读、人物形象、事件分析、观点传导等多个方面,以可视化、生活化的方式再现给受众,让受众在了解中产生理解、阅读中引发思考。比如深度报道中的数据解读,既是一种素材支撑,又会让受众眼前一亮,整体数据一出,往往会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猜你喜欢

案子检察工作张某
以“数字革命”助力新时代检察工作提质增效
你非叫我跑
金块藏匿在哪儿
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推进信阳检察工作转型发展
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QQ包青天
检察文化与检察工作协调发展规律
张某拐卖儿童案公诉意见书
『查案子』会『乱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