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历史和现实渊源考据及现代内涵解析

2021-02-26姜洪涛

西部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立德树人

摘要:从历史渊源上讲,“立德”和“树人”始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前提下获得个人提升的状态,其实现方法基本为上层提倡、中层贯彻而底层接受。而在现实渊源上,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者,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将“立德树人”研究不断深入,将个人德行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构成立德树人个人、职业、家庭、社会、法律及国家层面的现代内涵。

关键词:“立德树人”;历史渊源;现实渊源;现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2-009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导向。而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明确和发展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与使命,重申立德树人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并且正在不断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内涵。

一、“立德树人”的历史渊源

(一)“立德”的历史渊源及演进

从词源上讲,“立德”可追溯到先秦“三不朽”,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2]“立德”将道德实现作为人生最高成就,提出有崇高的道德操守要比建立功勋和树立言论更能够达到“不朽”的境界,形成立“德”为上、为重的价值取向,体现中国人以德性之实现为其价值实现体系的起点和终点的思想倾向。

相对而言,“立德”偏重理论层面的涵养,“树人”则侧重实施层面的教育。自古至今,以“德”树“人”均以教育的方式实现。其理论演进中,既强调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层面的德行修养,也强调对被教育者的培育,而这种培育既重视理论性——个人素养,也强调实用性——职业修养;既强调整体的协同性,也重视发挥个人的独特性。

二、“立德树人”的现实渊源

在中国,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起,一直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理念的重要组织部分,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现实提出的客观要求。而其观点既体现中国古代“立德树人”的精髓,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念,同时,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发展实践中不断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展现了其在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充分认识基础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实现进程中对“立德树人”的价值和实现路径的理解和倡导:

三、“立德树人”现代内涵解析

从“立德树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渊源出发,结合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实际对“立德树人”的现代内涵做以下解读:

首先是个人层面。

立德为先,首先要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最基本的做人之道,并在深层次的道德要求建立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有创造力的和发展的鲜活个体。以个人的充满独特性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为基础,充分发掘个体的“人”的爱好、特长、理想和志愿,达成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立德树人”不是立规矩,而是在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氛围中,以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帮助接受者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情感互动受到陶冶,使学习者对道德要求建立正确认知,形成真实的符合自身真实意愿的道德判断,并引导其无限趋近整体社会道德规范,实现立“公”德而树“个”人的目标,建立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深层联系。

其次是职业层面。

从理论上讲,人要立足于世,进而有所成就,必须建立在一定专业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掌握的基础上。

从实践层面上,人要有职业理想,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远大的志向和清晰的规划;要有职业能力,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本职工作并凭此获取升职和发展的宽广空间;要有职业素养,如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等,进而提升自我并推动行业发展;要有职业道德,以诚信、敬业、公正、遵规守纪,构建美好职业氛围和社会的最终进步。

又次是家庭层面。

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分子,而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中华文明传统中亲情观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家庭层面,以对父母的孝为中心,以兄弟姐妹的悌为根本,尊亲爱亲。在家族的道德理念传承中,以家庭情感延续为粘合剂,实现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立“家德”,树有情感温度的“家人”。

在个人道德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增加情感的互补效应,既有助于人格建构和情感支持,又有助于产生基于情感的互补,其对于个人的道德风范的建立要比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牢固和有效率。

再次是社会层面。

个人、家庭、职业层面的价值实现,共同构建起社会的“公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念与精髓的执着坚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中公民德行的主动追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公民道德价值的自觉践履,构成了“立德树人”社会层面的要求。其实现,一方面是社会赋予个人的,构建自由、平等、发展的和谐社会氛围中奠定社会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回报给社会的,在自我实现的同时,正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以个人的进步为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复次是法律层面。

道德与法律从来不是分而治之的。道德社会以法律为最基本的考核标准,法治社会则以道德为最根本的规范体系。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是在道德要求的基础上,构建可视、可操作的普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标杆。

法律建立的目标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和国家未来一定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向,是对不同阶段社会和国家发展所需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道德品质的根本推崇。“立德树人”根本上以法律为依归,所立之“德”是对法的精神的根本表達,所树之“人”需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寻求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正义、秩序和效率等德行要求。

最高级是国家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要爱护、拥护和维护自己的国家,在正视发展进程中暂时的不足的同时,要发现和宣扬国家发展成就和辉煌;要培养个人是国家一分子的认同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紧密结合,勇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使命,勇敢担当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立德树人”,要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高扬爱国主义为源头,以遵守法律为基本规范,以奉献社会为不懈追求,以家庭和美为理想,以职业发展为根基,以创新创造为发展动力,在创造自己的人生精彩的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艰苦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立德树人”被提出和推动的根本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2017-10-27.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左丘明.左传·襄公[M].北京:中华书局,2012:210.

[3]礼记·记坊·曲礼[M].北京:中华书局,2007:5.

[4]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5]孟子.孟子·離娄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左丘明.国语·晋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8.

[7]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荀悦,黄省曾,孙启治.申鉴注校补[M].北京:中华书局,2012:75.

[9]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9.

作者简介:姜洪涛(1978—),女,达斡尔族,黑龙江富裕县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会展教学。

(责任编辑:御夫)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9年度课题“‘立德树人教学要素解析及专业融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409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立德树人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谈东海吕剧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商洲枳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