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与启示

2021-02-13孙清华林延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群众

孙清华,林延华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8),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爱国主义内涵中国家的政治属性具有了清晰的表达。从这一时期开始,爱国就要热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围绕认同社会主义、搞好经济建设、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展开。在这一时期的不同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聚焦于特定阶段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围绕着这些爱国主义教育任务,中国共产党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提升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不同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与主要任务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近30年时间里我国完成了新政权的巩固,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之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艰辛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围绕着这一时期每个阶段党的重点工作展开。

(一)新中国建立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经济和军事上的封锁和威胁。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党围绕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等主要工作展开了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党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以巩固新生政权;《共同纲领》把“爱祖国”列在了国民公德教育首位并加以强调,明确规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11。又如,在农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城镇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调动工人和农民的“主人公意识”[1]113,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随着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完成,中共中央于1953年6月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了在过渡时期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就是“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至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起来。

这一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改造。譬如,党中央在1953年12月发布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提出了全国民众要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政策及任务的要求,是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的提纲,旨在提升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性[2]。1953年12月到1955年3月,朱德在《要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办好》和《发展手工业,满足人民需要》中强调要向人民群众宣传合作社的优越性,在手工业改造中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为实现“一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党和政府进行了积极的动员工作,在工业企业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运动,号召广大群众在工业化建设中表达爱国之情。

(三)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向前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拉开了序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是重点。

因而,这一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在建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于1957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得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但同时,急于求成的盲目乐观情绪也滋生起来,脱离实际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惨痛的教训面前,党中央进行了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关系的调整,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涌现出大量英雄模范人物。但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又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重创。社会主义建设在艰难探索中曲折向前。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法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基本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强调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中宣传爱国主义;社会动员法,强调在爱国的社会运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育法,强调号召和引导群众在政治参与、经济建设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机结合;榜样教育法,强调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先进榜样来激励和感染群众,激发爱国之情。

(一)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中宣传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十分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建国初期,面对既有无产阶级思想、农民阶级思想、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存在,又有封建思想残余和帝国主义思想存在的异常纷繁复杂局面,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外面灌输进去,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才能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思想武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加强对党和新中国的认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实践中去。因而,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使他们在思想上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同时,引导群众认识到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1952年1月5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对知识分子提出了理论学习的要求,并指定毛泽东的《实践论》《反对自由主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为学习内容,旨在促动知识分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服务。

(二)在爱国的社会运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1950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期间,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在有力地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运动,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运动相结合。郭沫若曾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人民受到普遍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年以来我国人民已经有80%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4]

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关于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工作,主要包括爱国公约运动、捐献武器运动、拥军优属运动、诉苦运动、游行示威运动、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等。如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中把“发起订立爱国公约”作为当前爱国运动的中心工作之一[5]。爱国公约的签订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以公约的形式加以强化和巩固,使爱国情感能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支援志愿军战士,人民群众纷纷慷慨解囊:从农民捐献粮食到工人捐献工资,再到演艺界、工商界、宗教界人士捐献财物,全国上下涌现出无数感人的捐献事例。与此同时,全国人民广泛开展了诉苦、游行示威等活动来控诉、抗议和揭露美国的侵略暴行。这些群众性的爱国运动把中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为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三)号召群众在政治参与、经济建设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但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宣传教育,还注重运用多种形式号召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提升爱国素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精神力量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党号召和领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土地改革运动中,促动他们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感受到新中国的美好,感受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进而更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这一时期也注重号召群众投身祖国的经济建设,在扎实苦干的奋斗中践行爱国之情。著名的大庆石油会战便是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例。1960年1月,石油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准备加快松辽地区勘探和油田开发,集中石油系统力量,“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心系祖国,以不怕苦、不怕累、奉献自我的实践书写爱国之心。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探明了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除回收投资外,为国家积累资金3.5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四)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先进榜样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是一个激情澎湃和英雄模范人物辈出的时代。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通过宣传和学习先进榜样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用榜样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表彰保家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战士,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献身的罗盛教、为不暴露部队潜伏目标而强忍烈火灼烧剧痛直至牺牲的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树立和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多个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工人群体的典型中,既有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孟泰、勇于钻研技术的马恒昌先进小组,也有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清洁工人时传祥。毛泽东曾亲笔题写“生产战线的模范”奖状给农民李顺达。他们没有豪言壮语,而是怀着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高涨的热情和干劲投入生产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宣传广大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如“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和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创造着一个个科学奇迹,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启示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方法经验。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其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些历史上积淀的宝贵经验并没有过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运用社会动员营造积极爱国氛围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注重运用社会动员的方法开展群众爱国运动,营造积极的爱国氛围,例如抗美援朝时期的爱国热潮。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爱国素养,也有利于借助群体心理效应机制,发挥环境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一宝贵的经验对于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受众面广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广泛、积极、有效的社会动员,借助丰富的媒体宣传手段,营造有利的氛围环境。

譬如,2020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迅速筑起战疫长城,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背后离不开在深入社区、扎根基层的社会动员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聚集、不出门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爱国卫生人人受益,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类似的标语以各种生动的方式出现在微信、QQ、微博、抖音等各种媒体平台。后疫情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工作是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这既是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积极氛围来更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方。

(二)在实践参与中提升个体爱国素养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注重引导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爱国认知、激发爱国情感、形成爱国信念、坚定爱国意志,并付诸爱国行为。无论是经济建设的生产实践活动,还是政治参与活动,都强调个体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并重视在参与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个体的爱国素养。这种强调行为实践和重视个体参与的方法,有利于将爱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提升个体践行爱国主义的能力。这一经验对于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要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面对青少年。譬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体验活动,组织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系列纪念活动,等等。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在同年上线了“国家公祭网”。通过纪念日活动和线上的祭奠活动,引导群众在积极参与中表达爱国之情,践履爱国之行。

要引导群众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在本职工作的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6]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报国之志,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成为时代新人。要引导社会各岗位上的群众,爱岗敬业,认识到做好自己的工作便是践行爱国之心的重要途径。“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7]

(三)聚焦重点国际关系事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围绕抗美援朝等重点国际关系事件开展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常态化、制度化和渗透性的教育,也可以抓住时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一方法有助于充分运用有利的氛围进行积极的引导,有助于针对某些重要事件将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譬如,围绕抗美援朝展开的爱国热潮,不仅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群众保障和精神支撑,也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并付诸正确的行动。这一经验在当前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前,在面对重要国际热点问题时,一方面要抓住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要对群众的爱国热情和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引导。譬如,近期发生的“新疆棉花事件”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21年3月25日,打着所谓“人权”幌子的瑞典知名服装品牌H&M集团在其官网上以“强迫劳动”为借口,提出了“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的口号。之后,许多诸如耐克、阿迪、优衣库等大品牌纷纷附和此口号,拒用新疆棉花。此举针对的不仅是新疆棉花,瞄准的是中国纺织业和新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反映了中美贸易摩擦中西方势力对我国的肆意诽谤指责。围绕类似新疆棉花事件及其他中美贸易战中的重点事件,我们都应抓住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报道和澄清事实后,要引导群众看清事件背后的利益冲突,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凝心聚力、团结统一,一致应对国外某些势力的挑衅,并采用理性的方式来表达爱国情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会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重点国际关系事件往往会形成网络热点,迅速传播发酵,这便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善用网络媒体,及时占领网络阵地,掌握网络话语的表达方式,增强教育效果。

(四)结合党的历史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紧密围绕着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展开。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也结合具体阶段的主要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譬如,建国初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引导群众拥护新政权、积极参与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要加强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引导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爱国主义教育旨在提高广大群众的生产热情,引导大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方法遵循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原则,强调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党的历史任务来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这对于当前的启示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紧密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展开,围绕“中国梦”的实现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在这一主题下也出台了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政策,如2016年1月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了《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环节中,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坚持把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8]。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加强对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确当今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领会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和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必然性。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与决心,并引导广大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彰显人生价值。“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9]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群众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