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宝石+”和“学科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1-02-10张贤富胡玉平徐亚兰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8期
关键词:珠宝首饰宝石产品设计

张贤富,胡玉平,徐亚兰

(1.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643002,2.邵阳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梧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主要是从事珠宝首饰设计的教育研究,针对首饰设计全面人才的培养,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其中,基于“宝石+”和“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就是一个典型。

所谓“宝石+”就是以“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为“轴心学科”,与服饰、数字媒体、视觉传达等设计专业的全面交叉融合,以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重构教学模式等途径来完成学科融合与升级,其本质是传统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和立体化。通俗地说,“宝石+”就是“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各个传统学科”,即: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引导其他学科、专业(方向)向产品设计渗透融合,在教学重难点、主要研究内容、知识呈现模式等方面作一系列改进,使多个学科在横向进行交叉网织,孕育更多的增长点。

学科融合(FOS-Fusion of Subjects),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前提下,突破各学科之间的设置界限,彼此渗透,从而实现学科交叉。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获得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

一、产品设计专业学科融合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交叉融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强调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关注,尤其是加强在交叉学科方面的重视力度”。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中也指出要促进学科融合、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学科交叉领域的投入和关注度都还有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客观需求。因此,加强交叉学科领域的建设,实现突破式发展成了当下许多高校的重要议题。其次,不同学科之间的专业交叉、知识融合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因为多个学科(专业)交叉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再则,随着高等教育向前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人员知识结构越来越单一,但是在具体研究中又需要多种学科资源融合交叉,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人才联合攻关才能解决,因此,突破原有的学科(专业)界限,站在更高、更远的视点,以更整体的视角来进行具体项目、科研的审视、规划,才能使学科建设符合现代科技、行业的发展要求。

(二)行业发展对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首饰行业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狭隘的产品设计(首饰设计)专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学生综合素质的不足阻碍了他们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市场空间的拓展。

本校产品设计(首饰设计)专业被评为“区一流专业”,也给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便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宝石+”和“学科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学生和就业市场的粘合度。

二、学科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过程梳理

19世纪,对于现代大学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划分,一些欧美学者认为这是对知识的严重割裂,不利于学科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于是提出通识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出既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又对其他学科知识有所掌握,且能融会贯通的“完全、完整”的复合型人才。如在19世纪60年代,一些艺术教育者在尝试艺术教育中增设社会学、数学、机械、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同时,又探索在科学技术领域推广艺术审美的可行性,并最终确认技术与艺术融合是弥补当时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在进行跨专业教育探索时,又将其延伸到更为广泛的维度。如:美国科学家普赖斯(D.Price)提出“大科学”概念,认为科研活动不是分散的、单独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跨学科的集体性协作,并确定了多学科背景人才的核心地位。后来1997年布拉哈和迈蒙(Braha&Maimon),以及阿切尔(Archer)在1984年又在普赖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活动需与工程、科技等其他学科建立更广泛联系,突破专业界限,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2006年赫华德(Gardner.H)在《Multiple intelligence:the theory in practice(revised)》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当下设计创意多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的现象及其主要原因。

在设计教育领域,早期人们对学科融合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城市设计、工业设计两个专业。如:1997年威尔士就是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实践时,发现只有单一学科背景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良好的解决特定复杂问题的能力,而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更能从不同角度进行立体思考,也常常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一点1999年在剑桥大学约翰·斯蒂尔(John Steele et al)等人的建筑设计教学中也得到了证明,他们发现在设计项目早期阶段,跨学科协作能有效促成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在工业设计领域,学者们也很早关注到学科融合对创意方案生成的重要作用。欧洲高等教育专家们在2002年就指出产品创新设计需要学科交叉与融合教育。在2007年国际工业设计大会上,跨学科教育研究(学科融合)又一次成为工业设计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绿色设计、服务设计等交叉学科设计项目的开展,设计教育界对设计学科的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具体。贝娜迪特·布莱尔(Blair)2012年在《弹性思维?跨学科课程是否有助于我们学生的未来》中就专门研究了设计类学科融合如何塑造未来设计师,及其设计思维。

在国内,基于“学科融合”的设计学科改革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袁熙旸教授2010年在《整合,以创新的名义——新世纪十年西方设计教育的一种走向,创意与设计》一文中详细地梳理了近年欧美国家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新趋势,并将工程、技术、商业等课程融入设计教学进行实践分析,以此促进我国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而巩淼森2010年则以米兰理工和麻省理工的实践案例为依托,阐述跨学科融合对我国未来设计教育的促进作用。这与过伟敏2005年提出的我国设计教育的出路在于多学科融合的观点一致。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学科融合的相关研究进入到个案分析阶段。如2020年张新宇、2011年吴屹分别以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院为研究样本,全面分析了学科融合背景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效果;李军2017年则对实验性设计教学做了针对性的系统讨论,而陈嘉在2007年则重点关注成员的多学科背景对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国外众多学者、教育家针对“学科融合”在宏观和部分微观层面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充分的研究和讨论,但是这些研究在具体的学科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领域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但是对于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基于“宝石+”和“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并没有作系统的讨论和探索。其二,“宝石+”的概念是我们学院新近提出,相关理论研究和运用实践需要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三、基于“宝石+”和“学科融合”的复合人才培养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所谓“宝石+”和“学科融合”就是以优势学科——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为轴心,引导其他学科向产品设计交叉渗透,或者让产品设计突破学科界限,向其他学科延伸,实现多学科间横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即:让学生在专注产品设计能力提高的同时,通过广泛涉猎经济、文化、考古、统计,甚至计算机等方面知识来培养其复合能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因此,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研究:

1.基于“宝石+”产品设计学科融合的导入问题。在产品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在有限的四年学习中,学生不可能均衡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全能人才,必须对主体学科和周边学科在投入精力上有所侧重,保证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把握学科融合的导入时机和导入方法,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如何体现“宝石+”的主体地位同时,有效地实现“学科融合”,并引导其他学科向优势学科交叉渗透。

3.如何建立基于“宝石+”的学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以及实践“以问题、主题为导向”的综合素质提升模式。

4.如何凝练学生“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升的方法及途径,如创新思维的培养、表现技法的提高、企业实践能力的增强等。

四、基于“宝石+”和“学科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措施

(一)艺术设计内各专业相互融合、促进发展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行业对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人才素质的需求早已突破了狭隘的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的范畴,而是需要设计师在具有坚实的“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兼具服装服饰搭配,平面、动画展示陈列,甚至包括化妆、发型设计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涉及服装服饰设计、动画设计、环艺设计、视觉传达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如在3D打印技术全面运用到首饰制作后,首饰个性化定制兴起,设计师的服务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设计创意的提供者变成了设计创意的优化、完善者,即:设计师需要向客户提供服装搭配、化妆、发型设计等一系列的综合的专业指导意见,使客户的个性化创意既满足他们的主观需求,又符合他们的自身特色,这就需要能融合艺术设计学科各个专业的知识。这一点我在论文《3D打印对首饰个性化定制过程的重塑研究》(《包装工程》2018[12])中有过专门论述。

(二)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实现创新

当代,各行业都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立体发展,与周边领域形成交错的网状结构,行业间没有了确定的界限,因此,求“专”的传统“I”型人才已不能满足业内需求,而建立在“专”基础上的复合“T”“X”型人才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T型人才: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X型人才:熟练掌握两门专业知识,且这些知识还具备明显交叉点和结合部分)。诚然,过人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行业知识(I型人才)是学生在业内的立足之本,但在此基础上,具有多知识结构和跨学科领域的整合能力(“X”“T”型人才)才是对社会人才的最新要求。罗伯特·斯科特和米歇尔·斯科特挑选了世界公认的艺术家和思想者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创造力并非天生,而主要源于多角度灵感刺激,且这些刺激多产生于专业、工作外的其他方面。因此,产品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强调基本艺术类专业知识基础上,必须将珠宝首饰的全产业链知识都要嵌入该知识体系。如,1.材料方面:首饰材料的开发与加工;2.化学矿物方面:宝石的合成与鉴定;3.机械力学方面:首饰结构及受力;4.化学方面:电镀及表面处理工艺等。这些知识都通过专门的课程讲授(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掌握,使我们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首饰设计、制作、销售等横向知识,还要对与这些环节相关的纵向知识有所涉猎,甚至精通,为他们在将来专业工作中进行的创新奠定基础。

(三)构建“宝石+”协同创新平台,以“问题、主题”为导向,实现学科融合

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学往往割裂了知识的交叉性,但以“问题、主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则可形成交叉融合的网状结构,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吸引不同学科的人才参与,或者涉猎相关的学科知识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构建“宝石+”协同创新平台,实践“以问题、主题为导向”的综合素质提升模式,将协同创新作为多学科融合的核心举措,并通过主题项目分享、跨学科设计项目讨论、设计项目进校园、专业讲座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项目管理方面,改变以“学科”为背景管理方式,建立以“问题”“主题”为管理形式,构成以“主题”为中心的纵横交织网状结构,以此打造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品设计类学科融合创新平台。

(四)以企业要求为能力评价标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的上游,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制定,并将企业的设计任务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完成所有的设计方案和细节,并跟踪、参与产品生产制作,突出学生设计工作的完整性,同时以企业的要求来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和成绩,并以此保障教学效果。

许多学校在产品设计教学中一直有远离市场的问题,学生的设计一直停留在图纸上,设计方案与市场脱节,学生也很难从案例成果中获得喜悦和自信。因此,要改变学生的课程设计“实现性差”的普遍缺点,就要实现学生概念设计到商品的转化,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在项目来源和评价标准上跟企业看齐,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发现并弥补自己的差距,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总结

随着市场的发展,行业之间交叉衔接更多,I型专才知识构架不能满足首饰行业网状发展需求,因此,基于I型人才的复合型人才是行业的新需求。根据这一市场形势,我们采取了多种策略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一,多轨并行,全方位挖掘“宝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潜力,融合多种资源进行立体化人才培养,①充分利用宝石文化博物馆平台,进行珠宝首饰的历史、发展、文化、审美等文化培养,宝石开采、鉴定、切磨加工、镶嵌等技能培养,以及对宝石的合成方法和前沿技术进行初步了解;②利用区级虚拟仿真平台进行珠宝首饰的虚拟加工、制作仿真;③借区一流课程《流行饰品材料及工艺》建设契机,进行首饰制作工艺的重点培养,夯实专业核心技能。其二,以“学科融合”为突破口,精准发力培养高质量人才,我们专业实施了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宝石琢磨大赛”、首饰设计大赛等专业竞赛屡创新高,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就业质量有所提升,这是基于学科融合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直观体现和有力佐证。其三,通过对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摆脱局限思维,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首饰设计师”就业路径,在珠宝首饰行业纵向产业链和横向服务企业上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可能,从事珠宝类企业广告设计、珠宝采购、珠宝首饰电子商务等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总之,本文以市场对产品设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系统地分析了本次教学改革动因和研究现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质性剖析,对艺术设计学科内各专业融合和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融合分别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基于“宝石+”和“学科融合”产品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行业需求,缓解就业形势。

猜你喜欢

珠宝首饰宝石产品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工艺相结合的必要性研究
珐琅工艺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种”棵宝石树
《冷·暖》
《教堂之夜》
钻石镶嵌的标杆企业 百富隆愿与业界同仁携手开创珠宝首饰新时代
宝石迷踪
宝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