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华侨杂技艺人中的红胡子与义和团

2021-02-09邓爽林肖靖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1期
关键词:义和团华人华侨杂技

邓爽 林肖靖

【摘要】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传统文化主动或被动的开始与西方文明展开了密切的交流,无论是精华亦或是糟粕,逐渐开始为西方社会所知晓。作为传统演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杂技(又或是传统魔术)——拥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并实时把握了时代契机走向世界。本文尝试性研究了一个中文文献中未能详细记载的华侨杂技剧团,并试图推演出其代表性杂技艺人来历并反映出其与中国近现代史中重要事件的脉络关系。

【关键词】华人华侨;杂技;红胡子;义和团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119-03

【本文著录格式】邓爽,林肖靖.近代华侨杂技艺人中的红胡子与义和团——以陈麻(Tschin Maa)剧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19-121.

一、研究背景

从资料搜索阶段观察的结果来看,国内学界对近代(主要是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前)的杂技艺术出国、巡演、参加国际博览会等活动的研究比较薄弱,鲜有专门的著作聚焦到杂技艺人在海外的经历和轨迹,或是仅仅以趣闻的形式对一些在国外极负盛名的艺人进行介绍,比如孙福友、朱连魁、史德俊等老艺术家,但对那些长期在国外巡演,并最终定居海外的华侨杂技艺术家缺少必要的研 究。巴黎新索邦大学戏剧博士罗仕龙曾发表有《十九世纪下半页法国戏剧舞台上的中国艺人》[1]一文,但其内容“并不限定于杂剧或传奇剧本的完整演出,也不仅局限于戏曲演员,而是包括了音乐演奏、杂技马戏等各种广义的‘表演’”。同时,由于罗仕龙本人主要从事戏剧方面的相关研究,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剧团的从无到有或是与中国近代历史重要事件的关联缺少结合,这也是本文试图厘清的线索之一。

二、Chunchuse与红胡子

在一份1905年,英国某地的Little White Barbara剧场的演出海报上,刊登了这样的广告“Tchin-maa Troupe Of Chunchuse Conjurers And Jugglers”(陈马剧团的Chunchuse杂技和魔术)[2]。在这份广告里,除提到一個中国杂技剧团外,还有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Chunchuse。关于这个词语笔者查阅了很多中文资料但均未获得线索,但是在英文文献中有很多与Chunchuse关联的书籍和记载。作家埃尔内斯特-布林德尔(Ernest Brindle)曾著有With Russian,Japanese and Chunchuse; the Experiences of an Englishman During the Russo-Japanese War,可以看出,Chunchuse或许作为一个群体与日俄战争有一定的关系。俄军军史权威杰弗里·朱克斯 (Geoffrey Jukes)在他的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 1905中对Chunchuse有这样的描述:“这是一支中国的犯罪分子,武装精良的土匪团伙,通常是退伍军人,被称为‘Chungus’‘Chunchuse’‘Khunhuz y’……”[3]。

虽然基本了解了Chunchuse的含义,但是作为这样一个被外国史学家所记录的军事组织,其对应的中文信息并不确切,无论是Chungus或是Chunchuse,均难以联想到相应的中文发音。于是笔者尝试对第三种Khunhuzy进行解构,可以看出,这个词汇对应的应是中文中的三个字,Khun-Hu-Zy。结合外文著作基本围绕日俄战争开展,而日俄战争主要的战场在中国东北地区,同时Chunchu se这样一支军事组织呈现出明显的土匪属性,因此笔者认为Khun-Hu-Zy所对应的发音,应为“红胡子”。

清代吴樵所著的《宽城随笔》对红胡子有着详尽的描述,书中认为凡是提及红胡子,即指关东响马。俄国学者穆罗夫于1901年发表游记《远东的人与风俗》,他在书中说:“地方之好汉,好以红色之绳穗装饰其武器。瞄准时,将绳穗衔于齿间,以免碍事。远望,枪手仿佛长着红色胡须。”不过,美国比林斯利教授却持另外的观点,他在1988年发表著作《民初社会中的土匪形象》。书中指出:“中国东北之盗匪,初期为遮人耳目,使用染红的中国传统京剧之髯口作伪装。”[4]旅俄作家孙越在他的《满洲红胡子》一文中这样描述,“……一九零五年,日俄战争结束,流落满洲境内俄兵甚众,加盟红胡子,一时成为在华俄国军人的生存选择。”[5]

综上,有理由认为Chunchuse所代表的含义(而非其确切中文)即为东北土匪——红胡子。不过,关于Chunchuse本身可能还存在其他民族性、地域性的相关含义,在中华家脉的旧报纸档案中,关于Tschin-Maa剧团相关经历的外文描述当中,有这样一句“……he cried,in Chunchu,or whatever his native to ngue……”,从此文的描述来看,该篇文章的记录者显然认为Chunchu/Chunchus e如同China/Chinese所代表的一般,具有某种区域或者民族含义。不过,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

三、Tschin-Maa 剧团与义和团

关于陈麻剧团,从目前可知的资料来看,其主要成员为Tschin Maa、Tschin Hu-si 和 Tsehn Lio-Hoi(或 Tschin LioHoi、Tschen Lio-Hoi),没有资料显示这三个名字为同一个人的可能性,根据 Tsehn Lio-Hoi 后人向中华家脉提供的资料,笔者推断此三人应存在某种乡缘或亲缘关系,其中以 Tschin Maa 为头领。关于他们的中文名称,无法从现有的资料中发现确切中文,但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些红胡子的属性及北方命名习惯,笔者推测认为 Tschin Maa 为陈麻、Tschin Hu-si 为陈虎子、Tsehn Lio-Hoi 为陈六海。

根据陈六海后人向中华家脉提供的口述资料,陈六海本人于 1870 年出生于北京或上海,但从其他资料来看,这样的认知可能是不准确的。陈六海后人向中华家脉提供的旧报纸剪辑当中显示,陈麻和陈虎子曾参加过义和团,陈虎子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声望(可能来自于其红胡子团伙的恶名),其中陈虎子尤为勇猛,在1900 年面对联合国军的战斗中一人击杀了36 名德国士兵。从上述的描述来看,该战斗最有可能的正是著名的“廊坊大捷”,而事实上整个廊坊大捷过程中,联合国军仅阵亡 62 人,并没有足够的资料显示曾有义和团单人击杀 36 名敌军的记录,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可能仅仅是外国报纸出于对陈麻剧团的宣传意图,将其披上了一层传奇色彩。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到他们第一次以陈麻剧团出现,这期间的经历暂不得而知,同样是根据旧报纸剪纸得知,陈麻剧团是由一位知名的混迹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演艺经纪人J-德奇(J. Deutsch)[6]分别在辽阳、沈阳和哈尔滨招募的,不过,陈虎子本人可能是旅顺人,根据旧报纸的信息,“陈虎子在听闻(日俄战中)旅顺沦陷而感到悲伤,并喃喃自语”。

J-德奇是一名优秀的出色的演艺经纪人,他在业内凭借运作了众多华人杂技艺人而出名,他最出色的运作则是把陈麻剧团包装成了极富神秘色彩的“高阶牧师陈麻和他的七个圣墓看守者及死灵法师”剧团,这让他大获追捧,他在采访中宣传道:“我们都是真正的中国人,而非冒充者”。[7]

四、真正的满洲红胡子杂技

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证明陈麻剧团成员的早期经历,但从其找地点、经历片段以及其演出时打出的红胡子招牌可以推断,这批人最初是东北地区的土匪,其本身具有一定武术或杂技基础,而并非专门的杂技艺人,这点与来自河北吴桥的传统杂技艺人具有根本性的不同。他们出色的战斗力和来自于杂技(或者传统魔术)的功底,十分迎合义和团组织的神秘主义色彩,这也促使他们在义和团运动开始后从东北红胡子转向了义和团,并且推测在义和团失败后回归到了杂技卖艺的生活状态,且最终被经纪人 J-德奇发现并招募。

可以明确的是陈麻剧团的演艺经历开始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最早的记录在1904 年,相关的演艺时间线整理如下[8]。

在陳麻剧团诸多的海报当中,基本都会突出他们是“ 满洲人、红胡子(Chunchuse)、真正的中国人”。这种情况其实由于当时的西方社会对中国戏剧艺术缺乏实际的了解但又充满兴趣,于是滋生了相当多的挂羊头卖狗肉的表演者。最出名的模仿者无疑是来自美国的程连苏(Chung Ling Soo,原名 William Robinson),他的表演“浮华而壮观”[12],吸引了更加多的西方艺人模仿。荷兰犹太裔魔术家托比亚斯-班贝格(Tobias Bamberg,1875—1963年),也曾伪装并自称自己是中国魔术师,并取艺名 Okito 进行演出[13];此外在 19 世纪初,英国有一位名叫 Ching Lau Lauro 的魔术师在演出中自称中国人,但是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认为,他应该是原名劳罗-切孔尼(Lauro Cecconi)的意大利人[14]。

根据陈六海后人提供的旧报纸剪辑,报纸称陈麻剧团是第一个所知的抵达英格兰的红胡子杂技团。而根据罗氏的《十九世纪下半页法国戏剧舞台上的中国艺人》一书,“一八五一年五月,世界首次万国博览会在伦敦揭幕,中国没有缺席。来自中国的钟阿泰(Chung Ata?)受到英国女王接见,并登上《伦敦新闻画报》版面。”由此可见,中国杂技艺人并非没有在英国出现过,而真正令观众关注的是其红胡子(Chunchuse)的猎奇身份,这也使陈麻剧团十分的与众不同。

关于陈麻剧团在欧洲的定居点,从旧报纸剪辑中可以看出,他们应是定居在德国的德累斯顿,且拥有家庭。旧报纸中记录“……他们中的六个红胡子携带了妻女,有男孩也有女孩子,这样使他们可以在演出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根据陈六海后代提供的信息,陈六海最晚于1905年年初在俄罗斯迎娶了俄国太太安娜-帕瓦洛娃(Anna Pavlova),这意味着陈麻剧团应在1904—1905年期间曾到俄国演出。两人一共育有13个孩子,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陈六海在 1912 年出于不明的原因选择离开了陈麻剧团,并组建了自己主导的“陈六海剧团”。根据陈六海后人提供的乘船记录,陈六海剧团曾在 1927 年到访过古巴,并在 4 月 9 日乘坐 S.S. Orizaba 154 前往美国,根据美国《底特律自由报》1928 年 1 月 20 日的广告刊登了“陈六海剧团”的演出信息[15]。有意思的是,早在 1908 年,J-德奇就曾希望运作陈麻剧团到美国演出,但最终被美国海关驳回而未能成行[16]。

可以看出,在离开陈麻剧团 16 年后,58 岁的陈六海依然活跃在杂技届。关于陈六海的结局,他的后代也未能提供准确的信息,他们认为陈六海最终返回了中国并且可能在上海去世(这或许也是他们认为陈六海是上海人的依据之一)。而关于陈麻剧团的众人,也未能查询到更多的信息,他们或许落叶归根,又或是在海外落地生根,但最终化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浪花。

五、结论

在中国近现代出国巡演的杂技或者传统魔术者多如牛毛,大多在中文文献中默默无闻,他们有的是专业的表演者如河北吴桥的艺人;有的仅仅是在其他国际活动中客串展示,如首届国际博览会中的钟阿泰。但如同陈麻剧团众人传奇经历,或许绝无仅有。通过对陈麻剧团众人经历的梳理,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东北社会底层人士挣扎存活的路径,从普通甚至不入流的卖艺、杂耍者,到落草为寇,再参与到义和团运动这样轰轰烈烈的历史重大事件中,并最终回归到其本源,并被外国人所挖掘,所彰显的是国家、民族衰弱时期底层人民极强的求生欲望和不屈奋斗精神。

注释:

[1].戏剧研究 第十期 2012 年 7 月 1-34 頁.

[2].https://www.ebay.co.uk/itm/333223182501.

[3]. Geoffrey Jukes,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2014,p.84-85.

[4]. https://cul.qq.com/a/20151202/012319.htm.

[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205a0870102vx5m.html.

[6]. 此人使用的可能是假名,他的姓氏即“德意志”的意思。或者他可能本就是德国人。

[7]. Conjurers’ Monthly Magazine,1907,Vol.I No.12,p385.

[8]. 部分表格信息来自陈六海后代向中华家脉提供的各类报纸剪纸,但均未显示报纸名称、时间、页码。

[9]. Magyar Szinpad,1905-12-25,p357.

[10]. Dalibor:Hudebni Listy,19.

[11]. The Cambria Daily Leader,1915-01-16,p4.

[12]. Sir Christopher Frayling,The Yellow Peril: Dr. Fu Manchu& the Rise of Chinaphobia,London: Thames&Hudson,2014,p.189.

[13]. Okito 取自 Tokio,具体来源不详。

[1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g_Lau_Lauro.

[15]. https://www.newspapers.com/newspage/97430490/.

[16]. Conjurers’ Monthly Mgazine,1908,Vol II No.5,p139.

参考文献:

[1]中华家脉历年档案。

[2]罗仕龙.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戏剧舞台上的中国艺人[J].戏剧研究,2012(10).

[3]孙越.东北红胡子的起源[EB/OL].(2015-12-02).https://cul. qq.com/a/20151202/012319.htm.

[4]孙越.满洲红胡子(之二)[EB/OL].(2015-07-01). http:// blog.sina.com.cn/s/blog_b205a0870102vx5m.html .

[5]Dalibor: Hudebni Listy[N].Prague,1907-12-14,8.

[6]Geoffrey Jukes.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M].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2014,84-85

[7]Harry Houdini.Conjurers’ Monthly Magazine[Z].New York: The Conjurers’Monthly Magazine Co.,1907,385.

[8]Harry Houdini.Conjurers’ Monthly Magazine[Z].New York: The Conjurers’Monthly Magazine Co.,1908,139.

[ 9 ] M a g y a r S z i n p a d [ N ] . B u d a p e s t,1 9 0 5 . 1 2 . 2 5,357. https://library.hungaricana.hu/hu/view/ S Z A K _ S Z I N _ M a g y a r S z i n p a d _ 1 9 0 5 _ 3 3 3 _ 3 6 3 / ? query=tschin&pg=217&layout=s.

[10]Sir Christopher Frayling.The Yellow Peril: Dr. Fu Manchu & the Rise of Chinaphobia[M].London: Thames&Hudson,2014,189.

[11]The Cambria Daily Leader[N].Swansea,1915.01.16,4. https://newspapers.library.wales/view/4098266/4098270.

猜你喜欢

义和团华人华侨杂技
高空杂技
庚子粤督李鸿章“不奉诏”考辨
空中杂技师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一带一路”有效联结全球华人华侨
试析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
“一带一路”战略下华人华侨投资纠纷解决机制
老鼠演杂技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廊坊义和团运动历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