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遗存与文化自信

2021-02-09袁丽张洁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文化自信

袁丽 张洁

[摘 要]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80余年的古城长安,现留存有无数的古都城和古遗址,成为今人透视历史风云的佐证。西安小雁塔是古文化遗存的浓缩点,它生动的反映了丝绸之路及由“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梳理和阐释小雁塔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的独特鲜活的文化价值,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传承的要义所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存;文化自信;小雁塔文化遗存;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TU-09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1)04-0049-03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Cultural Val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in Xi’an

Yuan Li  ,  Zhang Jie

(Shaanxi Business College,Xi’an 710119)

Abstract: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ancient China for more than 1180 years,Chang’an,the ancient city,has left numerous ancient capital cities and ancient sites,which is the evidence that we can see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day. The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in Xi 'an,as a concentrated point of ancient cultural relics,vividly reflect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Silk Road and the Buddhist culture introduced along the Silk Road on Chinese culture with its integrity,authenticity and continuity. Sorting out and interpreting the unique cultural value contained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mains of The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is not only the essence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mains,but also an important path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Remains of The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Cultural Value

位于西安博物院院內的小雁塔,是广为人知的著名历史文化遗存,它建于唐代的著名皇家寺院荐福寺原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早在2014年,小雁塔便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也是西安本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2015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时发表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一重要指示。作为唐文化遗存的浓缩点,小雁塔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它鲜明地反映出唐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审美意趣以及经济价值等多方面信息,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一、“潜龙旧宅”荐福寺——历史上的小雁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大诗人韩愈的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早春小雁塔烟柳如画的迷人风景,在盛唐长安时期,能在“天街”(现朱雀路)上建寺恐怕唯有荐福寺(小雁塔所在处)。

(一)“潜龙旧宅”荐福寺

隋唐时期,荐福寺位于长安城开化坊,曾是隋炀帝杨广的晋王府和唐中宗李显的英王府,有着“潜龙旧宅”的名号。唐高宗李治驾崩百日时,太后武则天在此建寺为李治献福,唐睿宗李旦登基后正式定名为“荐福寺”。武则天亲题“敕赐荐福寺”匾额,题字留存至今。

唐时荐福寺占地面积有260000平方米,由于是皇家寺院,荐福寺规模宏大,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礼佛、会友、赏花、吟诗。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曾在荐福寺跟随道光禅师学习佛法。”徐夤曾在《忆荐福寺南院》中写道:“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其地理位置也很是优越,周边居住着很多的达官显贵,加之殿堂建筑精美,园林景致优美,寺院多举行佛事活动还有民俗活动。因此,唐时的荐福寺是皇帝出宫巡幸,文人骚客聚会,百姓节日出行并进行礼佛娱乐等活动的首选,尤其到了每月初一、十五,寺庙里更是热闹非凡,有“红娘”牵线给年轻的男女,成全他们的美满姻缘于寺院中。香火繁盛,人流如织,古树参天,花香草绿的荐福寺,亦一直被人们称为“西园”,成为风景名胜之地。

(二)荐福寺塔后被称为“小雁塔”

唐长安时期,家喻户晓的玄奘法师与义净法师都曾是前往印度求法的三藏法师。据记载,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时把“雁塔”之名带回了中国。唐高宗永徽三年,朝廷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佛塔,用来置放供奉唐玄奘由印度带回的经籍,这个塔在当时就被称为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由皇宫里的宫人们筹集资金在荐福寺院内建造了一座较“雁塔”小一些的佛塔,被命名为荐福寺塔。后人就把唐慈恩寺内用来安放玄奘带回的经书的雁塔称作“大雁塔”,把形似大雁塔、但规模较小一些的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大雁塔雄伟庄严,为楼阁式砖塔;小雁塔则与大雁塔风格迥异,是密檐式砖塔,显得圆合秀丽而玲珑俊秀,因此后人便形象地称大雁塔为“伟丈夫”,小雁塔为“秀女子”。

(三)唐代武举进士在小雁塔题名

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全诗共两句,体现了诗人年纪轻轻就科举成功的得意之情。

众所周知,从唐神龙年间进士张莒雁塔题名始,唐文人科举进士及第后,考中的进士文人墨客会争先在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内壁上雁塔题诗,寓意“跃登龙门”,这就是“雁塔题名”。到了明清两代,陕西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也都会到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去题写自己的名字,史称“雁塔武举提名”。新科进士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而武举进士则在小雁塔题名,正是独具风雅的唐习俗。

明嘉靖年间后,朝廷为了选拔民间习武人才,下令各地增设武试。被选中的文、武举人进士及第者,亦纷纷模仿唐代进士雁塔题名的雅举,分别聚集大小雁塔下题名留念。1983年小雁塔出土了明代“陕西武举雁塔”记名碑,其内容多是陕甘两省乡试举人在小雁塔题名。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武举进士也都在小雁塔留有陕西武举题名碑。

长安城内一大一小两座雁塔,便穿越时空形成了一文一武的题名佳话,见证着这座城市文脉的延续,代代相传。

二、佛教殿堂小雁塔——中印文化融汇交流的杰出范例

塔最早是用来供奉舍利的,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原本是“佛”的梵文音译,此处借喻为塔,这足以证明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塔就是佛的象征。

塔的造型最早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塔亦传入中国,塔这种形式的建筑便逐渐在中国风行。经中国本土地域化浸润和中国古代智慧的工匠及文人学者们的创新性传承,塔的造型由印度原有的覆盆式塔逐步演变成集合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殿等文化元素的楼阁式佛塔,继而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了密檐式塔,荐福寺小雁塔便是早期中国密檐式塔的典范之作。

历史上的小雁塔是丝绸之路沿线众多国家的高僧们在长安弘法的一个重要场所,而设在荐福寺寺内的“义净译场”则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著名的“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另二为玄奘住持的慈恩寺译场、不空住持的大兴善寺译场),是唐代外来佛教文化最为繁荣的传播地,当时的印度高僧们都一心向往中国而纷纷前来弘法,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佛教当时的影响之广博,中国作为佛教中心的地位亦由此可见。唐中期,国家直接管理的文化机构“翻经院”也设在荐福寺里,各国僧人在此聚集译经。荐福寺译场规模庞大,其规格和水平均高于以往历代,译场的设置、人员 的组成和分工成熟而有序,出自当年“义净译场”的许多经典典籍后来也都成为了《大藏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主义净,则是与唐代的玄奘、晋代的法显相并列的西行求法运动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三位高僧之一。义净在印度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研习佛教经典10余年,学成后着手经书的翻译,他最著名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著作被各个国家从事历史、地理及外交的研究者推崇,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义净法师一生从事翻译工作仅11年,而他在荐福寺小雁塔译经时间就长达7年之久。小雁塔的存在不仅佐证了佛教自印度东传的历史,更见证了唐长安城的繁华和丝绸之路的辉煌,还铭记着大唐重要译经历史的盛况及佛教在唐代长安的盛行。

三、小雁塔的构造特征及艺术风格——丝路文化传播的印迹

作为早期中国密檐式塔的代表作品,小雁塔的结构造型深刻的影响了后朝多个地区密檐砖石塔的建构。自唐景龙年间建成至今,小雁塔历经1300余年的风雨晨昏而巍然屹立不倒,遭雷击而灭顶,遇地震开裂而又神合,至今仍然作为西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真实的反映了初唐时期长安地区的建筑艺术成就。

小雁塔的南北门框以青石材质构筑而成,门楣上线刻着蕴含典型佛教寓意的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装饰图案。据考证,蔓草纹又称卷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纹样 华美、自由繁复,装饰效果极佳,让人体验到婉转之美;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纹样纵横自由铺陈,形态虚实动静变幻,可作单色,可为五彩,祥云纹样因其善于变幻的纹样和蜿蜒交错的结构图案模式,而被认为是古代纹饰基本的审美范式;迦陵频伽,梵语kalavinka,“妙音鸟”是佛国世界对迦陵频伽的称谓,传说此鸟产于印度,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外文名Kinnara)等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这些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的装饰纹样,正是外来文化元素与中國传统审美深度融合的完美典范,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纹样亦成为小雁塔遗产区丝路文化特征之一。

除此之外,唐荐福寺佛殿内的墙壁和长廊,曾有唐代吴道子、张璪、毕宏等名家所绘之画,画的内容也多是神鬼、龙、行 僧等佛教题材。这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佛教题材画作,都体现了小雁塔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结  语

追溯历史,小雁塔历经战火硝烟和风雨剥蚀,遭雷击而灭顶,遇地震开裂而又神合,巍然屹立俯瞰三秦,为我们今天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碑刻、文物,以及传倾不衰的优美诗文,成为西安古文化遗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在荐福寺小雁塔所设的“义净译场”是当时外来佛教文化最为繁荣的传播地,吸引了南印度摩赖耶国人金刚智、康居国人法藏、日本高僧圆仁等丝绸之路沿线国高僧们前往弘法,他们争相在荐福寺译经、传法、修行、布道,传播着当时最先进的文明与文化。这一现象确立了唐长安世界交流中心的地位,提振了唐人的文化自信,见证了中国作为佛教中心的地位;放之今日,则是赋予了小雁塔更为厚重和久远的历史,更为丰富和浓郁的文化积淀,以及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历史遗存价值。

小雁塔,以有形的文物载体和无形的文化价值向世人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气势和格局,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见证了古长安的辉煌历史,它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生动的反映了丝绸之路及由“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宝贵思想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求是,2019(9):4-10.

[2]高晶晶.挖掘历史文物的文化旅游价值.信阳日报[N].2021 -3 -26

[3]崔钧平.世界文化遗产小雁塔的文化内涵解读[J].文化学刊,2020(10):32-34.

[4]戴孝军. 佛塔: 从印度到中国形式变化的审美文化意蕴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2):109-112.

[5]薛正昌. 试论佛塔承载的多元文化——以宁夏境内佛塔为例[J]. 丝绸之路,2016( 14) : 23 - 27.

[责任编辑 李 帆]

[收稿日期]2021-09-10

[作者简介]袁丽(1979— ),女,陕西省汉中市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中瑞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授。张洁(1987—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中瑞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9陕西电大科研创新团队“秦地诗歌文学与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团队”(项目编号:TD2019003)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