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室中师生伦理关系的重塑

2021-02-08陈意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1期
关键词:智慧教室

陈意

[摘   要]近年来,师生关系异化问题凸显。智慧教室或可通过重构师生伦理关系改善这一困境。同时,智慧教室空间的非均质化、传统教师权威消解以及数据安全屏障空缺等问题也会对师生伦理关系构成新的挑战。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实现智慧教室对师生伦理关系的重构,需要以人之仁,反思技术价值;与时俱进,转变教师角色;虚实结合,拓展师生交互场域。

[关键词]智慧教室;师生伦理关系;师生关系重构

我国师生民主平等关系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已占据主体地位[1],但由于工具理性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以及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使得师生关系出现异化趋势。究其症结,或与教育资源不足导致的分配不公,师生伦理道德秩序缺失,平等共话机会匮乏,工具理性思维消磨师生间情感联结等因素有关[2]。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智慧教室以其智能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全媒体环境形塑了虚拟与现实交互的交往空间,为师生重新定位彼此身份并在道德规范下进行互动创造了新的情境,也为师生伦理关系的重塑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智慧教室带来的新机遇

智慧教室是现代技术的产物。技术不仅仅限于社会发展的传统辅助作用,也具有创造作用,譬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正是由于蒸汽机带来了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3]。从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提出,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政策引导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依托的“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智慧教室建设开启了新一轮的教育模式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智慧教室的建设和使用正在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它从物理空间中延伸、拓展出虚拟空间,使教育环境呈现出更加动态、开放的特点,也通过焕新教与学的传统模式作用于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

1.海量资源打造知识共享空间

现代社会的伦理关系并非封建思想中的等级观念,而是一种对现代道德的追求。这一伦理关系在教育中可表现为师生间的特殊道德共同体——师生在充分享有權利的同时也自觉履行义务。正如马丁·布果(Martin Buber)所强调,师生之间应是“我与你”的关系,师生之间时刻处于“我与你”知识、思想、智慧和经验的文化共享以及责任共享,师生双方作为教育教学的双主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4]。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教室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能够选择更具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由此,教师不再作为教室中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也避免了因“无知”而被绝对权威支配的命运,知识从传统教室中的单向传递变成了师生共享,师生的思想将在知识的海洋里热情碰撞。

2.虚拟空间拓展师生交往途径

教室作为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蕴含着教育情感意蕴以及文化教育特性。智慧教室通过技术介入,打破了传统教室的格局,使实体与虚拟空间交叠,构成了新型现代化教室,实现了教育场所的纵深化拓展。由于人际交往网络建构中自由的文化氛围和适宜的心理氛围对师生关系有重要影响,智慧教室在技术层面实现的“物物互联”“人物互联”成为进一步增强师生互联的基础。

依托现实班级建立的虚拟教学空间,可以其便捷、灵活的特点开拓师生交往的新途径。它使教学信息能够基于现实需要实现迅速且随时随地的获取和分享。如课前,教师可通过互动平台发布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情;课上,可利用“双板教学”的录播功能,把一些重点教学内容以小文件或视频的方式推送至学生的平板电脑终端。

3.智慧应用创造师生多元互动方式

2017年4月,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确认了首批20所市级智慧课堂试点学校,各校的试点工作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翻转课堂等新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学方式、评价、管理等领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创新[5]。在新型教室中,各类媒介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结。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学生终端与教师的教学端可实现内容共享、投屏切换、实时语音等交互功能。智慧应用打破了传统师生问答模式,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趣味性的应用功能。如随机选人、即时抢答等调动了课堂气氛;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端发送弹幕或匿名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回答;学生可采用拍照、原图编辑、手写回传的方式完成课堂检测[6];师生在课下也可以共享教育资源,对他人发布的内容进行反馈或评论,进行线上交流和互动等。

智慧教室促进了师生对话途径的多元化及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使师生互动从单向的知识输入转为双向的信息交换。遵循现代化教育规范和理念的智慧教室环境,有助于师生之间构建相对平衡的道德权利结构,形成相互促进的教育共同体。

二、智慧教室带来的新挑战

智慧教室综合使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实现了海量信息资源的汇聚整合,使师生得以共同构建知识共享的空间。但师生伦理关系的重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资源竞争:多维空间非均质化

一是信息资源并非均匀分布。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仍然存在边界或“非均质性”,即教室内部空间形态设计的不均衡、空间内部的使用者待遇不平等。这是因为在教学环境智能化的过程中,智慧教室与传统教育模式是兼容共存的。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智慧教室仍采用秧田式固定座位,通过智能技术的嵌入来实现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主要弥补了师生比例过低的弊端。

二是拥有“私人订制”技术的智能知识库实则早有定数。个性化的智能推送勾连着学生个体的学情信息,从技术上屏蔽了大批与筛选要素不匹配的资源,这种知识来源的分化极易造成个体层面的“茧房效应”与个体间的“马太效应”。换言之,师生之间通过智能平台进行知识共享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个体的信息化素养。

2.知识多“源”:传统教师权威解构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活动,教师是其所处时代和国家的重要道德观念的解释者,进而也是道德权威的象征[7]。教师权威的相对性决定了教师存在权威结构的危机。这种相对性的权威变化,是基于权威的背景以及权威的客体——学生而言的[8]。教师传统权威是在长期的制度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也是教师个人素养之外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具备娴熟的网络信息搜索技能,能够将知识的来源从传统的书本延伸至各种搜索引擎以及更为广阔的网络世界,并消解了教师的绝对话语权。智慧教室承载着平等、交融、协作的精神内涵,知识多“源”化冲击着传统师生伦理观念所暗含的“唯师”思想,在应用层面上践行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理念,为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这时,如果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将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可能成为“数字移民”,甚至沦为“数字难民”。

3.数据隐患:安全屏障尚待建立

2019年9月初,社交网络上疯传一张课堂视频的截图,画面中的“智能考评设备”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如趴桌子、玩手机、睡觉等)都进行了数字化呈现。智慧教室系统通过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表情识别等技术对课堂视频数据进行了结构化分析,实时反馈了学生的行为、表情、专注度、前排上座率等课堂数据,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估。虽然这种智能化系统实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数字化”和“精确化”,但也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学校可通过学生使用局域网进入各种应用程序,进行浏览网址的备案,按照一定的输入条件便可生成相应的监控报告。但学校内部应对网络攻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待提升,学生个人量化测评数据信息中所包含的个人敏感信息(包括指纹、肖像、健康状况等)存在被误用、盗用或者滥用的风险,智能系统的数据安全保障问题还需引起国家以及校方的高度重视。

三、智慧教室中师生伦理关系重塑之策

有学者将师生关系嬗变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农耕时代建立的“权威——服从”型师生关系;二是工业时代“教师为主体”的主导教育教学模式;三是信息时代“师生双主体”思想的确立;四是智能时代师生融合一体[9]。师生关系的“进化史”也反映了社会类型转变、技术革新、空间优化的过程。一方面,教室环境越来越先进,知识来源拓展,师生民主意识增强,师生交往于更加开放、包容、智能的环境中,为师生伦理关系重塑提供了新的可能。另一方面,潜伏于技术背后的工具理性主义也蔓延开来,可能成为不良师生关系的“加速器”。由此观之,师生伦理关系重构的关键在于把握智慧教室之中的机遇,从而应对挑战。

1.以人之仁,反思技术价值所在

目前,我国智慧教室建设处于由传统向新型过渡的阶段。智能设备系统持续升级改造,无纸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教室不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能。不可否认的是,“人机分工”教学、“双板教学”和“智慧课堂”在高效解决学生个体性关注缺失问题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师生关系,构建于虚拟空间的师生沟通使传统交流不得不让渡于终端间更快、更高效、更精确的信息互递,机械的信息“输入—输出”模式,并不能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也无法解除师与生之间的文化壁垒,而是形成了一座座缺乏有效共享的、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思考“技术与人类命运”时这样说道:“当我们认为技术是某种中性的东西时,我们又是以一种可能最坏的方式被交给技术了”[10]。在探求技术的本质时,我们对技术的本质依然茫无所知,但技术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和意义可以由人赋予。虽然技术缺少情感,但使用技术的人是有温度的。课堂行为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投入和融合。叶澜先生曾在其教育信条中强调,“人的创造不能伤害人”是技术伦理道德的底线,教师以“仁”育人不同于技术教人,教育直面的是人的生命,应体现对生命的关怀,技术无法取代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智慧教室之中的各种技术应用及开发应符合教育教学需求,并有合理的教育理念加以引导,技术的“主动权”应该交付给人,使人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进而应对各式风险,在形形色色的技术功能面前把握机遇,真正实现师生伦理关系的重构。

2.与时俱进,转变教师传统角色

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可能将有多达8亿的工人因智能化而失业。在未来已来的时代,重复性劳动的职业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基础性行业的前景未卜,教师职业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启动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人工智能教师(AI Teacher)。该项目通过建立教育大数据平台,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全面仿真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能力,并提供自然语言交互形态的人工智能教师服务。其中,AI教师的12项未来角色包含了学习障碍诊断师、心理素质改进辅导员、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个性化教学的指导顾问以及精准教学互助伙伴等[11]。

AI教师所带来的教师职业“恐慌”意味着教师正在面临角色转变的关键时刻。正是由于机械重复性的工作具有了可替代性,才使得教师角色中最本质的部分得以展现。即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良性师生伦理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师生对于各自伦理道德角色的确认、道德规范的明确以及伦理秩序结构的建立。为师之道需善用技术的“智慧”,教师要把自己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行角色重塑和教育创新,成为教育信仰与价值的引导者、学生社会学习的陪伴者,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筛选能力以及信效度的考察能力。

3.虚实结合,拓展师生交互场域

教室为师生提供了教学互动的场所,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社会空间。智慧教室是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共享性的教育情景,技术媒介为师生交往提供了“如何对话”以及“怎样对话”的便利选择。“对话”需要沟通双方共同参与,在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对话可能变成单方面的独白或灌输;在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双方将以平等的态度共同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智慧教室承载着平等、交融、协作的精神内涵,丰富的信息资源、多维交往空间以及多元沟通途径有利于建立相对平衡的道德权利结构,便于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扩展彼此交往的场域。

通过网络建构人际关系只是多维互动的形式之一,但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彼此关系全面而深刻”的错觉。虚拟空间中的师生关系是现实师生关系的一种反映,同时也存在差异。师生关系仍然必须基于真实交往情景而展开,以现实关系的建立为基础,以虚拟情景互动作为补充和辅助,要避免虚实分离的倾向。

参考文献

[1]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1900-2008)[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付有能.伦理关系纬度的师生关系实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3]牟书,宋灵青.现代技术与教育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2.

[4]李瑾瑜.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7(1):12-17.

[5]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网.江苏无锡召开“智慧课堂”试点工作推进会[EB/OL].http://www.ict.edu.cn/p/2017/zhxy_0104/10413.html.

[6]董婷婷.智慧教育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教学变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10):86-88.

[7]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

[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1.

[9]徐晶晶,张虹.“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嬗变及形成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29-31.

[10]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2.

[11]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來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1):16-28.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智慧教室
关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情境教学模式的智能学习空间的探索
智慧教室监控管理架构分析
移动互联网视角下的智慧教室建设方案研究
基于工作流2.0的智慧教室设计与研究
浅谈未来教室
“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高职院校智慧教室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探索
智慧教室移动端管理平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