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1-02-08傅冰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0期
关键词:协同效应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摘 要] 课程思政就是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培养提高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能力;明确课程思政内容;探索科学的思政实践方法。使课程思政在浸润式的育人模式下全方位慢慢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点一滴渗透到外语专业的教学当中,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外语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育人。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外语教学;协同效应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2021GMYSJG06);2020年度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疫情背景下‘020’线上与线下教育协同发展研究”(2020QN05)

[作者简介] 傅冰玲(1965—),女,广东高州人,学士,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教学与教师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0-0169-04    [收稿日期] 2021-10-21

一、引言

新时代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就是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维一体的育人理念[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因此,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

二、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开始高度参与全球的开放合作及全球治理。大学生面对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碰撞和冲突,都会面临诸多的困惑[3]。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但现行的英语教材方面,重视语言基本训练和英美文化学习,偏重外语文化的单向输入,忽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教授,而传统的外语课堂也主要围绕外语知识的展开,注重外语技能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未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育中,忽视汉外文化间的互动,导致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二者之间地位失衡,也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价值观和文化引领等外语教学的深层次问题在英语教育与传统的课堂中没得到足够的重视[4]。因此,提高外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及育人能力刻不容缓。因为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不同于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西方文化和外来思想。因此,新时期下,这种外语教育状况必须要有所改变。外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够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人才,更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新时期的外语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必须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核心价值观。外语课程思政就是要在学习外语知识和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做到思政无痕,润物无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学会甄别真善美,胸怀祖国,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正确的政治认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在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培养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

外语教育的使命,对内要承担主流价值观的传承,对外要消除某些国家在国际环境中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和偏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思政中,教师是课程思政推进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动作用,所以外语教师责任重大。外语课程思政,重点在思想政治,即如何使思想政治润物细无声地育人的问题。如果外语教育没有很好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那么,外语课程教育就只剩下工具性,没有人文性了,外语教学从而失去灵魂和方向,跟机械翻译没有多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外语课程应该“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5],那么,怎样通过常规的外语专业课程教学把思想政治内容有效融入课堂,如何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框架,挖掘和提炼外语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和教育元素是外语教师课堂教学的责任。

大学英语教师学术背景多为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等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多数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母语文化素养不够系统,重视母语文化的意识不够,大多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呈现碎片化特点,输入随意性强;同时,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母语文化内容不足甚至缺失,大多侧重英语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教材内容与思想政治内容缺乏有效的衔接与融合,影响学生文化表达能力[6]。因此,唤醒和培养外语专业教师传道育人的自觉性与提高育人能力是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增加中国文化元素,要将外语专业知识传授、外语专业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引领融为一体,还要突出价值观引领,且要做到思政无痕,润物无声,才能实现外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纠正专业课教师只教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认识偏差,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育人能力,才能回答新时代教育的基本问题,才能达到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起育人的时代使命

(二)提高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语言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并存、英语课程应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实现学科内容、语言教学和思想政治育人的目标的有机结合,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对英语作品的选择、阅读和中外比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在知识点讲解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在文本内容中挖掘其中所含的哲学思想;通过成功与失败的警示案例分析和反思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責任意识;从专业课的科学发展史、名人的成长故事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在课程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外语课程思政必须要将外语知识的学习与价值观引领做到有机统一才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的转变;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职业院校外语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激发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将理论转为方法,将知识践于德行,通过隐形渗透、元素融合的方式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7]。因此,外语专业课教师要学会如何充分提炼专业课中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或者能够启迪人生的价值导向的思想政治元素,帮助学生践行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具有法治意识和文化素养,能适应对外交流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外语人才。

四、明确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突出外语专业特色

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备知识性和人文性,为英语课程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从而决定英语课程教育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英语同时是一座“横跨世界的桥梁”,教育是思想传承的重要媒介,这使得英语教学在课程思政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叠加或者复合(陆道坤,2018)。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师德师风、政治导向、专业伦理、学习伦理、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通过外语各专业课程全方位慢慢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点一滴渗透到专业的教学当中,通过在专业课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立体式育人,进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达到各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育人[8]。外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1)确立外语课程思政目标,强调思想政治内涵。外语课程思政不能脱离课程,必须基于外语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尊重课程自身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分解知识要点,充分挖掘课程知识内隐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良好德行的养成。(2)加强英语师资的培训力度,让教师掌握外语课程思政规律,准确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思政切入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思政无痕。(3)重构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增强课堂魅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正确政治意识。同时,通过调整外语专业教材内容中西方文化比重和筛选西方文化素材来完善专业教材,强化价值导向;也要向学生提供使用外语表达中华文化的材料和理解、分析、评价世界多元文化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4)融入地方文化,服务地方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5)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思辨能力,分清对错和辨别真善美。(6)拓宽国际视野,积淀人文素养,培养胸怀祖国的国际人才。

五、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方法,做到“盐溶于水”“水滴石穿”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由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背景的教师将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法律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育的过程必定是显性的教育过程。但根据外语专业的特殊性,外语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思想和价值观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倾向性,因而外语课程思政尤为重要。课程思政不是新开设一门课程,而是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挖掘各门课程所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做到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灌输重在启发,渗透重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网络环境渗透,做到春风化雨[9]。但目前,高职外语思想政治教育的焦点更多的是放在出现的问题上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有点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嫌疑。

因此,外语课程思政要遵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问题作为抓手,找准思想政治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以及学生关切的现实或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解决如何预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从源头防止问题的出现,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外语专业教师要通过各种路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且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贯穿整个语言文化的教学环节,让课程思政放在一个浸润式的育人模式之下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也就是说外语课程思政在遵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前提下,凸显隐性教育,凸显暗示性,能够使学生不设心理防线,没有反感,自然而然地接纳来自语言与文化所表达的思想,所描述的行为、所构建的情景的影响[ 10 ]。通过外语课程全方位慢慢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点一滴渗透到专业的教学当中,做到润物无声、“盐溶于水”,起到水滴石穿的效果,在外语课程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之下,进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外语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育人。

六、结语

外语课程思政就是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遵循隐性的原则,凸显暗示性,做到润物无声,“盐溶于水”,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甄别真善美,具有家国情怀。因此,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容及探索出思想政治的优秀的实践方法无不影响课程的思想政治结果,因此,全面提升外语教师的思想政治能力,探索出科学的思想政治路径是课程思政教育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18(2):1+10-16.

[2]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5):1+10-14.

[3]卢珊珊.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问题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20.

[4]张涛.有效解决外语教育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刻不容缓[EB/OL].(2020-07-03)[2021-09-30]http://ex.cssn.cn/jyx/jyx_jydj/202007/t20200703_5151070.shtml.

[5]郭玉杰.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育人能力[J].高职观察,2021(8).

[6]张虹,于睿.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3):42-48+91.

[7]刘正光.外语课程的“德”与“术”[J].中国外语,2020(5):4-9.

[8]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46-51.

[9]成矫林.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2020(5):30-36.

[10]张敬源.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5):15-20+29.

猜你喜欢

协同效应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矿区老年群体健身方式的协同效应分析
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火山岩气藏体积压裂多裂缝协同效应及控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