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2021-02-07许昆林

唯实 2021年1期
关键词:苏州建设发展

许昆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提出“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让我们倍受鼓舞、无比温暖。步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强富美高”集中体现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上,这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是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引和根本行动遵循,必须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苏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邓小平同志最早在这里印证“小康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勾画现代化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些经验”的殷切期望。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奋斗,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在苏州铺展出生动的现实模样。苏州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为统领,在“强富美高”框架内探索具有苏州特色和实践内涵的现代化形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一、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必然选择。苏州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的硬核实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苏州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进一步汇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纵深推进科技创新。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3.7%,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0家,均为全省第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十二五”末的27.4件增长到68件。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获批江苏省实验室,深时数字地球成为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立项项目,盛虹集团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出台“人才新政4.0版”等8项人才政策,做优国际精英创业周、“校园苏州日”等平台,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才达146人,居全国首位。启动建设太湖科学城,与苏州大学等本土高校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落户苏州。我们将深刻领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一规律性认识,拿出更多实招真招硬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源头创新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第三代半导体、量子通信、氢能等前沿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苏州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备,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我们持续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型显示、高端纺织等十大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超50%,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创新智能化改造贴息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2020年国家15个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已有10家落户苏州,获批创建江苏省首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全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家企业入选世界500强,盛虹集团首次入围,是2020年中国8家首次上榜企业中唯一的民营企业。围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间窗口,坚持数字赋能,加快转型创新,让“苏州制造”成为苏州的王牌。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力。全力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引进培育更多工业互联网平台,三年内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醫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链固链补链强链,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地标。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苏州发展面临的最大历史机遇。苏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专门通过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实施意见。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苏州行动方案,编制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全力落实一体化示范区46项重点任务。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推动两地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等有效衔接,努力贡献长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快推进沪苏同城化。赴上海举办长三角一体化对接说明会和城市推介会,签约专项合作协议和项目合作协议90个。我们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下一步将在服务一体化中担当重大使命,在融入一体化中拓展发展空间,在推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做出重要贡献。继续全力增强“沪苏同城”效应,深度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力推动苏锡常都市圈发展,打造苏通跨江融合发展城市组团。强化市域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政策设计、行政管理等机制,提升对资源要素的吸引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打造综合最优营商环境。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资金、项目就往哪里流动。苏州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出台21条改革创新举措,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全面实施“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一批项目实现“成交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位列第三。创新开发的“政策计算器”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受到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稳步推进苏州自贸片区年度80项创新任务、182个具体项目,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6项,其中省级以上“首创率”达60%、2项获评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14项在全省示范推广。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倾力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深化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市场化交易平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尊重和弘扬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开展特色化、个性化、集成化改革探索。

探索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苏州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向更高质量迈进。高标准编制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35),在江苏率先完成“四网融合”规划。持续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及沪苏通铁路建成开通运营。姑苏古城保护与发展基金完成首期首次出资4.2亿元,古城保护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筹集政策性租赁住房5万套,入选全国“新城建”首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持续开展两批49个美丽城镇建设、三批67个被撤并镇整治提升,26个村庄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发布评价考核指标体系(2020—2022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重要指示,全力探索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乡功能品质,以“绣花”功夫做实做细城乡建设管理。有序实施城市更新,着力拓展老旧小区改造内涵,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高水平制定实施城市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升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水平。围绕确保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建成一批具有苏州特质、江南韵味的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深化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各项任务,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

苏州开放程度高、制造业规模大,产业体系较为完善,消费能力较强,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也是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苏州立足自身在发展大局中的定位使命,发挥苏州开放度高的外循环优势以及区域配套强和辐射广的内循环优势,持续提升对全球优质资源的配置能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贡献长板。

双向构筑“投资高地”“消费福地”。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具有关键性作用。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狠抓重大项目,激发消费需求,2020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55亿元,同比增长6.5%左右,其中工业投资1520亿元,同比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平稳。持续深化与大型央企、外企、民企合作,先后与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核集团、中国国新、中检集团,以及阿里巴巴、喜马拉雅、三六零安全科技等签署合作协议。精心策划的“双12苏州购物节”成功推出,发放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首次支持电商线上支付并提供“双离线支付”体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構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下一步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在促进消费和扩大投资的结合点上发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大动力。围绕“两新一重”、先进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确保2021年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大增长,以足够的优质投资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响“姑苏八点半”“双12苏州购物节”等促消费品牌,促进“苏州制造”走向全球。

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面前,苏州全力以赴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进出口总额保持在3110亿美元以上,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分别保持全国第四和第三,2020年1—11月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了17.6%的增长。“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成为“屏对屏”替代“面对面”招商的先行样板。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顺利落户,李克强总理亲致贺信。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创新出口信保补贴政策,2020年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业务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1.6%、8.6%。苏州全市对东盟进出口增长6.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占比提升至21.7%。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苏州尤其要全力提升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和利用水平,牢牢守住3000亿美元左右的外贸基本盘,确保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全国的大盘子中占比稳定、质量提升。深度研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协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实现离岸贸易创新突破,促进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推进中欧(中亚)班列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推动和引导外资深度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

放大开放平台集聚辐射效应。苏州高层次开放平台密集,拥有2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这是苏州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我们不断放大开放平台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苏州工业园区紧抓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设立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累计吸引5000多家外资企业投资,实际利用外资339亿美元,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连续四年位居第一,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2020年新增台资项目投资总额增长53.2%,新增注册资本增长58.6%,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昆山试验区范围至昆山全市。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正式获批,38.5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已全面启动建设。在谋划布局高能级、功能性开放载体方面,苏州将主动对标、创新借鉴复制上海临港新片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雄安新区等制度创新成果,推动开发区创新转型。支持苏州工业园区争创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建设,推动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州其他各县级市(区)开展实质性合作。持续推进中新、中德、中日、海峡两岸等开放平台建设。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层次多元化交流合作,提升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和发展水平。

三、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从2009年提出“可以勾画”,到2014年要求“积极探索”,再到2020年11月强调“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苏州率先探索现代化的期望一以贯之,要求十分明确。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着眼未来,用世界眼光审视和谋划现代化建设,努力变全面小康阶段的“曾经先发”为现代化建设开局阶段的“再度领先”,以区域性实践为全省及全国先行探路、积累经验。

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苏州作为城址2500多年始终未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是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守正创新,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精心打造“运河十景”,办好“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创博会等特色文化活动,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五连冠”,全市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江南文化”是苏州的灵魂底色和精神基因,通过启动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让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扬光大,与“苏州制造”同放华彩。加强与喜马拉雅、阿里云、腾讯等平台合作,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不遗余力地做好昆曲、评弹、苏工苏作等保护传承,创新品牌营销,开展“故宫苏作工艺重振计划”,加快打造国家会展中心苏作馆。吸引更多海内外艺术家、设计师集聚苏州,打造独具东方文化魅力的世界设计之都。

提升“美丽苏州”建设新形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苏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整改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出台推进“美丽苏州”建设实施意见,全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推进太湖生态岛、长江铁黄沙生态岛建设。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持续推进长江、太湖、阳澄湖、七浦塘、望虞河及支流水岸同治,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通江支流优Ш比例达到100%,國、省考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分别为87.5%、92%,无劣V类断面。PM2.5浓度率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昆山市、太仓市获评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当前苏州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当务之急是全力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重大任务,以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为引领,持续深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推进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增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能力。我们坚持以人民生活高品质体现全面小康高水平,2020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71000元、37400元,分别增长3.5%、6.4%。新开工中小学21所,加快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等项目建设,被教育部列为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深入实施健康苏州“531”系列行动计划,新增三甲医院5家、三级医院2家,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太湖新城医院等一批卫生健康项目集中开工。在全国首创“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服务新模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年新增城镇就业超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7%,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生活救助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045元/月、1463元/月,均在全省领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被列为全国首批试点。“331”专项行动被国务院和江苏省安全生产督导组列为重大典型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将不断拓展“美好生活”新内涵新境界,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优化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推进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大提升,瞄准24小时运营目标,加快研究增设轨道交通复线。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供给,努力做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

苏州建设发展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