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冲击文旅 民宿的出路是哪里

2021-02-03何培钧

海峡旅游 2021年9期
关键词:竹山民宿旅客

何培钧

疫情冲击,两岸民宿业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危机也许是转机。让我们慢下来,重新思考如何做民宿。做民宿主,若只在意房租、房价跟入住人数,这样的格局视野是私利,民宿经营若从硬体设施到内容软体与当地一点关系和参与都没有,这样的民宿是非常讽刺的,这种运营形态也非常脆弱,在行业好的时候,势头大好,但是一有问题,来不及调整,就会雪崩式倒闭。回到根本,民宿应该是个媒介,是个载体,是协助与建构地方永续发展的入口。让我们从这个思考,去寻找面对危机的转机。

为什么是民宿?

我大学学医院管理,为什么要到没落的小镇,修复一座荒芜多年的废墟老宅,到深山里做一个民宿管家?

我的民宿,最初的样子是一个在台湾竹山海拔800多米高山上的废弃老屋。我在读大二的时候偶然看到这个废墟,对我是一个非常震撼的事情。我出生在台湾经济最好的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物质超前丰富,社会福利制度非常多,但是我发现我拥有了那么多,也失去很多。

我们的文化慢慢在消失。念书时去欧洲、日本,看到他们的文化,从城市到乡村都保存得很好,人民对此的观念和共识也非常清楚。而我们在高速发展中遗忘了哪些重要的价值?这个场景对我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启发。后来回到学校,我开始跨系跨专业自学,大学毕业服完兵役后就投身到南投竹山,以修复文化的心情,花了一年多时间,整修出一座能让最多人感受到温暖的古老建筑。

这里上山路长,没有公车、网路和电视,我如果要谈文化的话,必须让旅客停留尽可能长的时间,如是做餐厅、咖啡馆,旅客们吃顿饭喝杯咖啡,两三个小时就走,来不及听我讲这里的文化。要有更长停留时间,又能申请到营业执照,我想来想去,没有其他项目可选,只有做民宿。所以,我的创业并不是为了开民宿,或者是为了民宿扶持政策补贴,而是为了文化重建。民宿是体现文化价值最好的载体,所以我成了深山里的民宿管家。

许多同行在疫情时遇到最难时刻,我最难的时刻是在创业之初。我是举债1500万台币去修复废墟,并且在毫无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就开始创业。当时,几乎天天在“理想抱负”和“现实周旋”的冲击中。拜访客户受到各种质疑刁难,差点自信心崩溃。但静下来回到初心,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旅客能停留最长时间?

当时,我的做法是把客户的质疑转化成民宿经营调整的方向。没有电视?那我就在院子里设置露天星光电影院,几乎每天晚上,我在院子广场和客人分享理念,一开始木讷、不知所云,但是分享了一百场次,一千场次,一万场次,应该可以驾轻就熟!客人问吃什么?我就请妈妈为客人准备餐点,让客人吃到本地古早味。就这样,一步步由线到面,串联起吃、住、玩的服务,提供给客人更具深度的人文旅程。

这些对文化的坚持,才赢得政府将“天空的院子”推介给音乐家马修,因为文化氛围的契合和感动,有了“天空的院子”同名专辑创作。随着专辑入围金曲奖,传唱开来,“天空的院子”终于激发出了新的生命火花。

民宿承载什么?

既然民宿是文化的载体,那就要考虑承载什么内容?

“天空的院子”从便当开始,串联运用本地三种生活行业彼此合作:食材、陶制的便当盒、手工花布。又从便当开始,设计了第一条体验线路:妈妈幸福便当旅程。

民宿不再只是民宿,旅客不再只是观光客,而是透过游程体验,让旅客转化为关怀本地的社会观察家。“让旅客参与当地发展”这件事是有人愿意支持的。因为旅客的到来使得没落的社区渐渐有了生气。落实在经营上,我们开始将“天空的院子”里的床单、被单、器皿、灯饰,甚至点心,转化成本地所生产的产品,让民宿的每个角落,都系上许多用心的本地故事。本地文创产品便能够落實在生活体验场域之中,让旅客很自然使用到,并且成为住宿体验的一部分,让更多人先有了真实感受,愿意支持购买。

进而,我们思考,旅客还能给在地带来什么?乡村旅游兴起,就是因为我们都在寻找失去的故乡。但是,很多乡镇发展了观光产业,吸引来了观光客,由此带来的垃圾、交通和噪音,都对当地居民造成影响。一个个外地店家纷纷进驻,不堪其扰的居民陆续搬走,艺文街也变成了美食街,最后新的包装盖过旧的包装,质变为一个做生意的地区。

理想的发展应该是观光业带动在地经济发展,当地的青年增加,环境更宜于人居,在地坚持自己的文化,形塑出独特目的地辨识度,吸引更多人到来。因此,除了承载在地文化、产业和产品,民宿还要承载更多资源和机会,让年轻人愿意回来,带动乡镇转型发展。于是,当“天空的院子”经营步上轨道,我开始陆续发展出论坛、夜跑以及青年专长换宿等活动,创办小镇文创,不断链接各种创新的力量,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乡镇自主性友善发展生态。

这个友善发展生态需要游客的参与共生。如果每位来访竹山的旅客都能为竹山做一件好事,上万个旅客一年就能为当地带来上万件好事。当听故事的人变成参与故事的人,每位旅客的到来就不再是居民的负担。可以从很小的小事开始,比如每个游客为小镇种一棵树,一年就是八万棵树的森林。每位借宿的青年人都为竹山贡献一份专长,一年600多人次的换宿青年共同为小镇的发展出谋划策,这里就是充满活力的社区。

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提案

疫情前,我受邀多次到大陆交流。看到大陆民宿快速发展的态势,也看到和台湾经历同样类似的问题。疫情的冲击,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观光业对于乡村振兴的局限性,乡村要留住年轻人,需要有可持续性的支持系统。无论大陆还是台湾,乡村振兴未来应在本地化、智能化和国际化三个维度努力,由此才能突破观光行业局限和乡村场域局限。

乡镇很遥远,网络无界限——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如何利用网络跳出乡村场域局限。当竹山的概念不再是位处偏乡的小镇,而是以网络聚落的姿态存在,就能跳脱地域的限制,转型为持续成长的网络城镇。透过网络的重新定义,把“竹山人”的概念从户籍延伸为关心这块土地的人。我们设计了数位身份证,旅客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成为“竹山人”,竹山就是世界的竹山,我的故乡也是你的故乡。随着在网络上关心竹山的人越来越多,竹山的“网络人口”也会不停成长,不再担心从八万人萎缩到五万人,而是有可能从五万人扩张到五十万!

疫情发生这几年,我们一直做一件事情。经过三年的练兵,我们在竹山上成立了一家区块链数位公司“小镇智能”。这家公司正在进行T-Plant技术专案开发,应对观光市场脆弱形态,努力推进亚洲创生数位汇流中心项目,将一直以来面向观光客的TO C市场,转化成为TO B的市场合作,将竹山小镇的十五年文创经验升级为给乡村一个青年回流发展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用联合国SDGs永续发展目标、地方创生以及企业CSR的演算法进行设计,打通线上线下场域,以城市企业CSR对接返乡青年,在青年回流后,人在乡镇,也能够与海外团队,商讨如何将家乡议题变为亚洲合作话题。

第一批亚洲创生数位汇流中心除了在竹山,还有福建泰宁以及马来西亚和日本,一共四个地方,这是我们对乡村未来的新提案,是对少子化、老龄化、乡村再建、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演算后的路径选择,期待可以链接匹配的精准资源,建构一个地方支持系统,支持青年返乡,让他们有机会、有资源,留得下来。

猜你喜欢

竹山民宿旅客
孪生院子民宿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非常旅客意见簿
谈吴组缃《菉竹山房》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我是人
한국어 체언 수식 부사에 대한 연구
你是民宿达人吗
灵秀竹山
给小旅客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