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内陆开放区的系统性特征

2021-02-02高汝仕

关键词:内陆机制系统

高汝仕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贵州 贵阳 550001)

内陆开放区发展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种成就表现在制度设计、产业发展、城市化建设、交通运输、市场建设、软环境等诸多方面。但是内陆开放究竟往什么方向发展?上面这些进展究竟在整个内陆开放系统里面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一个趋势就是内陆开放发展的系统化和有序化日益提高。有必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纳,以利于看清楚内陆开放发展的整体走向、演化过程和演进方向。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知识去重新衡量和评估这一发展成就和发展脉络,更加清楚地展现其系统特征及其演进的方向。系统有很多维度,每一个维度都能显示某一方面特征,这些特征是评估的基础。目前多数研究是从单纯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比如内陆开放区发展的比较优势如何建立、城镇化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点如何培育,等等。但是从系统化的角度把这些问题相互联系在一起,相关研究较少。

一、系统论思想与内陆开放区的系统定位

内陆开放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将自身明确为一个系统,从这个角度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它的本质和组织架构。它既是我国的一个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也是一个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和发展系统。

从系统论角度来认识内陆开放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系统。系统就是一个具有统一性的体系,按照我们熟悉的贝塔兰菲的理解,系统是有相互关系的元素的集合。[1]相互关系是一个复杂问题,系统的关键是确立了内外有别的原则,也就是具有边界,既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又认识到自身与外在有一个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系统的存在与开放并不是不相容的,而是统一的,系统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2]因此,系统主要考虑:系统的中心性、系统的内外联系、系统的动力机制、系统的变化、系统的延续性问题等,本质上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辩证统一。[3]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系统的控制系统、系统的发展动力和系统的未来问题是中心问题。

从上面来看,内陆开放区体现的系统论的主要思想有五个:一是中心控制思想;二是大小系统结构思想;三是系统内外沟通;四是系统有序思想;五是系统延续性问题。这五个思想显示了内陆开放区的五个特征,显示了内陆开放系统的整体性、平衡性、结构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关系。也就是内陆开放系统如何演化的问题。这五个维度是有一个逻辑顺序:中心性特征表明了系统存在的中心;关联性特征显示了系统的对外联系和开放性;结构性特征显示了中心性的组织方式,是联系性特征的反映;秩序动态化特征显示了结构性特征形成以后的演化过程;可持续发展特征显示了整个系统存在的时间流变和自身系统的维护效应。

内陆开放区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是内陆开放区定位的基本依据,也是它的初始定位,是西部大开发大系统下的小系统问题。这一依据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沿海与内地的定位;二是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定位;三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开放定位。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内陆与开放理念的整合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沿海开放的附属地位,到自组织开发,再到形成耗散结构系统的过程。从这个过程来看,内陆开放区的发展,既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也是内陆开放系统演化和发展的结果。

二、中心性特征: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刺激反应模式

中心性特征是系统存在的依据,内陆开放系统存在的依据就是其中心性。整体性包括系统的中心性和组织及其关系。内陆开放区的中心性属于组织控制维度。系统的中心性是指系统的组织控制中心,除此以外,组织维度还包括中心性衍生的组织机制和组织活动。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主体性架构

中央主导,地方政府实施的行政主体架构。目的在于保证中央政策中心性的实现。内陆开放区是中央政府主导的西部开发开放建设工程,中央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和行政指导等进行控制和管理。详细来说,中央对内陆开放区的主导包括:一是通过政策制度对内陆开放区发展运行进行规制;二是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内陆开放区建设;三是通过命令、督查机制管理内陆开放区的进度,以符合中央目标。中央主导是内陆开放区的系统的整体性的表现。通过这些机制和纠偏行为,保证中央顶层设计的顺利实现。

2.组织性架构

地方政府为次中心的内陆开放区组织架构,是内陆开放的具体情形的组织实施中心。内陆开放中心性确立了地方政府的组织核心特征,也确立了组织结构,这包括一系列的地方组织系统,比如开放区等组织体系。贵州省确立贵安新区为中心的国家级开放平台的组织体系,这主要是“1+8”平台体系。即,“1+8”平台体系:“1+8”国家级开放平台:“1”即贵安新区;“8”即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贵阳临空经济示范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安综合保税区、遵义综合保税区。同时,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之外的次中心,依据中央政府的决策负责具体情形的实施和运作。

3.实践性框架

制度先行任务落实的行动实践框架,这是政府运作的实践机制中心。内陆开放区的运行首先制定制度和规章运行,然后采取任务落实的方式贯彻。这种组织维度主要是中央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中心,地方政府予以细化,结合地方特色实施的制度体系。比如贵州内陆开放区是在2016年中央政府批准文件的基础上运行的,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以落实中央政策。

4.市场性机制

内在的市场自组织结构,是以价格机制为中心的调节机制。内陆开放区是通过市场机制作为隐性的看不见的手的运行机制来调节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内陆开放区的发展也是以市场结构为基础的,市场是内陆开放区运行的必然法则,也是对内陆开放发展的成效检验。内陆开放区的中心任务就是市场化,通过市场化,将内陆开放区与国内外市场相联系,这样就构成了内陆开放区蓬勃发展的机制。市场结构的中心是价格导向的。通过市场自组织,内陆开放区变成了一个生产性的体系,成为绿色产品、新兴工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发展的中心,也就是形成了我国市场结构的重要一环。

刺激——反应模式准确地反映了内陆开放区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和中心性是如何作用的。这种模式是通过反馈机制进行传导的,政府中心控制和分散组织化之间存在着反馈两种机制,除了正常的行政反馈机制外,还存在着价格(市场)反馈机制,这两者来自于开放系统的刺激反应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政府和市场都会做出有效的反馈并形成处理机制。

从行政反馈机制来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内陆开放区的相关政策机制,并且通过相关文件进行落实,具体实施部门是国家发改委。行政反馈机制是一种政策——落实——监督——纠偏这样一种循环机制。中央政府除了对内陆开放区的反映做出反馈外,还对内陆开放区的进展情况予以评估,并制定相应政策。从价格(市场)反馈机制来看,主要是生产性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价格反馈机制是一种供求反馈价格调整的机制,比如外部茶产业的价格和品牌效应,通过竞争机制影响着贵州省的茶产业质量提升行动。

可以从开放系统的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这种反馈机制,每一次产业的引进都促进了内陆开放区的整体进展。比如贵州省茶产业的经历了小面积到大面积的发展,已达到700万亩,现在正处于提高竞争力的阶段,反映了外在市场竞争信息的进入,对贵州内陆开放区的产业发展的刺激反应模式。比如,城镇化正在通过外部经验的引进和改造,形成了贵州省的特有山地特色城镇化模式。还有一种表现,政府对每一次地方出现的情况的反映都做出了回应。

这种刺激反应模式是反馈机制的机制,在内陆开放区的成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刺激反应模式是系统组织形成的主要的方式和机制,通过外在或者内在的刺激形成系统发展的组织化体系,是内陆开放区各种平台体系发展的主要途径。内陆开放区的平台化体系是在地方政府提出想法的基础上,由中央或者省政府制定的,其中带有投资带动的意向,仍然属于刺激反应模式的范畴,是一种反馈的表现形式。

三、关联性特征:内外联系渠道和协同构化形成发展格局

关联性特征是系统内部、系统内外之间相互联系的依据。系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陆开放区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也不例外。比如内陆开放区就包括一系列的内外联系机制:东西部协作发展,表明了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的援助关系。联系本身促进了内陆开放区的内外联结,这种联结形成纽带,反映了系统的平衡发展,并构成了开放区内外协同发展的趋势,属于协同发展维度。协同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干能力,表现了系统要素在系统发展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4]低水平竞争是阻碍内陆开放合作共赢的瓶颈,[5]协同发展能够改变这种瓶颈。

内陆开放区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其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是:内陆开放发展与动力不足的矛盾,这包括三个方面:内陆开放区产业发展和市场化的矛盾;内陆开放区的绿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矛盾;内陆开放区的资金短缺和后发赶超的矛盾。第一个矛盾表现在内陆开放区的产业落后,而与市场的衔接非常困难;第二个矛盾是内陆开放区发展的产业必须是绿色的产业,这加大了其产业发展的难度;第三个矛盾是内陆开放区发展资金缺乏积累,投资弱小,而同时需要完成后发赶超的任务。

这些矛盾主要通过普遍联系的渠道进行解决。贵州和宁夏都深处内陆,是一个封闭的区域结构,只有通过多角度和多途径的联系,才能够解决发展问题,形成多种协同发展的格局。这包括人才、产业、贸易和资金方面的联系等。这种协同表现在四个方面:

1.内陆开放区通过协作和援助机制引入外在力量

这成为一种协同构化的源泉。内陆开放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中央推动的东西协作,这对于内陆开放省份的协同构化是一个重要的动力。贵州与青岛、上海等构建了东西协作机制。东西协助的核心是探索建立一种协同化的途径,比如东部地区在西部地区建设工厂,如青岛在贵州建立的榕昕集团,发展肉奶牛养殖业。这属于生产性的协同构化机制。还有在培训、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协同构化行为。贵州和宁夏目前也正在利用一带一路的协同构化行为作为发展的国外外生动力。这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形成共赢的协同发展局面。

2.内陆开放区的产业联系提供了产业协同发展的渠道

在协同构化的过程中,产业联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因为产业发展是内陆开放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机制顺利运行的基础,能够提高内陆开放区发展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只有通过产业联系,形成产业协同和内外交换的机制,内陆开放发展才能够形成优势。

3.交通区域协同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

比如,贵州省正在形成省内高速公路网、省际铁路北向、南向、东向、西向网络,还有航空,水运网络逐步完善。这些原来分散发展的网络机制正在逐渐实现一体化,构成了与外地发展的协同机制。一方面,衔接了外部的交通联系,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其他方面的一体化。

4.内陆开放区的市场和贸易联系提供了市场一体化的协同

构化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是内陆开放发展的核心目标。与国内和全球市场进行联系是内陆开放发展的关键环节。市场一体化协同保证了内陆开放发展融入全国统一市场。从区域和全球市场化来看,国内市场趋同正在形成,比如,贵州的产品正在打开国内市场,其他省份的产品也在供应贵州。国际市场正在开拓。一方面,内陆开放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国的企业,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全球市场走出去,比如贵州橡胶厂正在进入东南亚市场,正在以全球视野部署生产性的力量。比如贵州的茶产业、茅台酒等已经打入欧美市场,尽管其市场竞争力仍然有待于提高。

四、结构性特征:生产秩序的基础——主体分层结构

内陆开放区的联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形成分层结构的。在组织结构体系之外,还会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存在样态,这里主要是生产性结构体系的形成。内陆开放区的生产性体系主要是内陆开放区赖以存在的生产性秩序的基本骨架,也就是生产性体系赖以存在的基本的机制构成要素。自下而上是基础设施、城镇化、开放平台、产业、企业五个层次。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主要为生产性力量的集中和提高效率奠定了基础。比如,贵州省的交通日益完善,为企业的发展和集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交通公路、水路、空运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从通信网络联系来看,宽带已经没有任何障碍。物流方面来看,取得了很大进步,成立很多物流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物流网络。这为降低内陆区位劣势导致的物流成本过高,减小开放障碍打下基础。[6]

从互联区域城镇化来看,在基础设施完善基础上的产业集中,为内陆开放区的城镇化奠定了基础。城镇化是一种基础社会和产业集中结合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产业、人员在地域上的集中和扩展是一种主要表现,从外在表现来看,这构成了城镇化。

从开放平台区来看,各类开放区提供了产业发展的便利化区域。保税区提供了产业集中发展的仓储等,这些便利化区域本质上是一种企业集中的平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从产业发展来看,产业在上述条件下进行的是产业发展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内陆开放区的产业横向一体化主要是产业内企业的丰富,内陆开放区的产业纵向一体化是对产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进行的一体化。这包括企业对外投资建立的分公司。积极参与到产业化分工当中去,成为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重要一环。分工是形成内陆开放区生产性一体化的基础,内陆开放区逐渐从一个未分化的生产生活体系演变为一个分工细化明确和专门化的一体化。内陆开放区的横向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产业园区的企业集聚上,而纵向一体化主要是对原有的公司进行集团化改造,加深与下游企业的联系。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构成了企业存在的基础,是生产秩序的重要表现。

从企业发展来看,企业是主要的生产者,在内陆开放区,企业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有利态势。比如,企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企业的发展应该是生产秩序的主要表现,企业的涌现表明了GDP的增长,还表明了人们收入的增加,也表明了该地区生产秩序的确立。

图1 内陆开放区的生产秩序结构

总之,内陆开放区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首先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良好的互联互通,形成集中发展的区域,推进国家政策的平台建设,完善产业联系,为企业的集中和发展创造硬环境和软环境。

五、秩序演化特征:成核过程与开放秩序动态化

中心性特征、关联性特征、结构性特征是内陆开放区的静态维度。内陆开放区的动态演化维度,可以揭示内陆开放秩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内陆开放区的耗散结构即是其组成系统的不可逆性,也就是其系统化发展的步伐不可逆转。内陆开放区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这是其开放和演化的依据,其不可逆主要表现为成核过程,这种成核的动力主要表现如下:

1.中央坚定支持西部大开发和内陆开放区建设是不可逆的重要来源

中央从总体上支撑了内陆开放区的发展和建设,其不同的支持方向也就支撑了其成核机制。中央支持是内陆开放区发展的初始状态。这是内陆开放区演化的初始动力,中央通过顶层设计、财政支持等手段促进内陆开放政策延续。

2.产业化是内陆开放区的基本的自我供血的塑造

市场结构中心是内陆开放区的成核机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市场结构中心是一个将自身的产业与外界产业形成交换结构的塑造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竞争力的形式是一个“通过涨落达到有序”[7]的关键。产业化是内陆开放区能够持续发展的最终支撑力量。

3.城镇化是内陆开放区新的增长极

城镇化是对产业化的一种区域扩散模式,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形成的关键,也就是市场化规则在开放区的一种区域扩展。

4.招商引资是外部因素注入塑造活力的重要途径

招商引资为内陆开放区发展实现分叉奠定了基础。这为内陆开放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内陆开放区提供了新的扩展动力。贵州省引入大数据产业就是一个例子。招商引资是内陆开放系统不可逆性的重要来源,一个企业如果通过投资进入了内陆开放区,并不是非常容易离开,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润不断的磨合。这一机制源自于沉没成本的作用。

5.打工族是内陆开放区开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包括:打工族将资金带回使用;成功的人士回家乡投资;带回外地的先进信息;带动更多的人出去打工。打工族带来了新的收入,也减缓了内陆开放区的就业压力,其内外流动是内陆开放发展的重要的渠道。打工族是内陆开放区发展不可逆的重要来源。

这些成核过程表现了系统的涨落,是将原有的内陆开放区的原始的特征转变为一个新的有序系统的过程。这构成了内陆开放区不可逆演化的主要过程。这是由耗散结构的特征性演化机制决定的:一是分叉过程;一是成核机制;一是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过程。

从分叉过程来看,内陆开放区显然是分叉进入的一个结果,在内陆开放区出现之前,贵州省和宁夏都不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它们的经济活动往往是其它省份的附属,在内陆开放区出现以后,贵州和宁夏能够形成一种通过场的作用进入到开放过程,这一场的作用首先是内陆开放区的设立,还是经济发展活动的提升,导致市场交换原则在内陆开放区的形成。从成核机制来看,这是内陆开放区内部形成的增长点,而这些点有些是重新形成的,有些是自我培育的,还有些是引进的,而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成核机制是通过投资建立起来的。从涨落达到有序过程来看,涨落的过程显示了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在内陆开放区增长点,比如招商引资形成的中瑞产业园,本质上就是一种内陆开放区的增长点的扩大过程。内陆开放区整体性的发展也是如此。

这些动力使得内陆开放区的秩序演化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点打造阶段就是依靠培育新的增长点来打造生产“核”,这主要通过原有的特色培育新的产业,利用原有的产业再培育,或者引进新的产业作为增长点。第二,面打造阶段主要是点打造的过程呈现区域化扩展,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等方式。第三,社会优化治理阶段,对面打造的过程实行社会优化控制治理,对市场交易秩序、分配秩序和社会治理秩序进行治理。

六、可持续发展特征:创新涌现的有限秩序化和时间管理的有效性

系统演化本身并不能完整地表达人类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是系统动态演化的人为反映,是人类利益的表达,是新事物涌现的有限秩序化的结果。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内陆开放区系统发展的一部分,是在系统之内,而不是系统之外,系统发展本身应该有时间维度。如果将可持续发展观排除在系统发展观之外,这种理解存在问题。[8]因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时间的系统,系统中生活的人们同样要进行时间管理,系统是一个演化的系统,耗散结构是一种演化的学说。内陆开放区本质上就是形成一个有序发展的系统,很显然,时间在系统中存在并且必要。时间无法管理或者无序管理,表明这个系统是没有希望的。

内陆开放区的可持续发展特征,本质上是资源整合的时间管理维度。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9]也就是说,当代人在发展的时候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不能竭泽而渔。这就非常需要对资源的使用进行时间管理。

因此,从时间管理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特征要求内陆开放区具有以下特征:

1.内陆开放区首先是一个先进的生产体系

这是内陆开放区的动力和演化的基本依据,内陆开放区贫穷落后是因为这是一个消费性体系,而要成为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转变为生产性体系是必然的。在绿色发展的外在约束下,内陆开放发展的生产性的注入,主要是引入高端制造业、进行全域旅游改造、发展特色产业。生产性体系为内陆开放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核心是时间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

2.内陆开放区是一个良好的生活体系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只有将内陆开放区变成一个适宜居住的地区,它才有活力和吸引力。如果是工厂遍地,脏乱差的面貌,那么其可持续发展会受到质疑。良好的生活体系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这一原则要求不能过度发展传统产业,不能过度的提高生产能力,造成污染局面,对人身健康构成损害。考虑代际公平,在时间序列上重新安排生产活动,形成绿色发展的集中,是这一体系的基本要求。

3.内陆开放区还是一个具有良好治理的社会体系

风险和安全是社会治理的首要环节。只有这样,其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社会治理才能够得以优化,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够得以形成。这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的重要措施,本质上能够优化生产环境,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

可持续发展是有一个动力机制,这就是创新涌现、系统演化、社会治理三个环节的交错和复杂化。内陆开放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系统演化原理。从上面三个方面来看,内陆开放区的创新涌现体现在充分发挥人、企业和政府的能动性。系统演化就是将创新涌现的动力转化为社会有用性,成为人们可以使用的价值。社会治理则指将系统演化出现的社会问题予以调整,这包括社会分配、社会稳定和良好的生活面貌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内陆开放区是一个独特的角度。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内陆开放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协同构化以及演化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有自己的目的,内陆开放区是一个重新塑造各个要素联系的过程,从而形成有利的竞争态势,建立内外有序的竞争交往秩序。这就形成了内陆开放发展的协同发展、生产秩序、成核机制和延续管理等过程。

最后,对内陆开放区的发展系统化理解归结于可持续发展,其社会意义就在于强化社会系统治理,推动开放治理的现代化,提高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内陆机制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内陆移民(外二首)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