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埃及教育语言政策评析

2021-02-01丁辰宇张婧姝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埃及政府阿拉伯语埃及

丁辰宇 张婧姝

(1.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大连外国语大学亚非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一、当代埃及官方教育语言政策

教育语言政策是语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影响最深的一项政策。埃及政府重视青年教育,埃及《1971年宪法》第21条规定“扫盲是国家的一项任务”[1],同时第18条也表示“教育是全体公民权利,应得到国家的保障。”[1]在埃及最新颁布的《2019年宪法》中第19条规定:“教育是每一个国民的权利……国家教育为义务教育,直至高中阶段或同等学力结束。”[2]同时,在埃及现行的1981年《教育法》第3条规定:“大学前教育对全体国民都应当是免费的,不得因提供教育服务而向学生索要任何费用。”[3]可以看出,埃及政府对青年教育问题给予高度的政策支持。

教育语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官方政策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在政府管理下、致力于对学生进行语言规划与管理的特殊场所,通过教育手段可以改变学生原本的语言信仰,塑造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语言信仰。埃及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其教育语言政策受到官方语言政策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埃及在宪法层面上宣称本国施行单语制,其官方语言政策制定明显接受了“伊斯兰教的语言模式”,即“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一种语言”。1971年9月11日,埃及政府颁布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永久宪法,这部宪法的第二条首次明确规定了“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国家的官方语言,伊斯兰教法为国家的立法依据”。自此之后,埃及修订并颁布的1980年宪法、2012年宪法、2014年宪法以及2019年宪法的第二条的内容在规定国家的官方语言方面都未发生变化,均明确规定了埃及为一个单语制国家,即在宪法层面明确规定以阿拉伯语为埃及的唯一官方语言的语言政策。而埃及《2019年宪法》第24条规定:“阿拉伯语、宗教教育以及国家历史是公立及私立学校大学前的教育所设立的基础学科。”[2]《教育法》第6条规定:“宗教教育是任何阶段教育的基础学科,教育部定期要举办《古兰经》背诵大赛,优胜者将根据教育最高委员会制定的制度获得奖学金和奖励。”[3]因此,阿拉伯语和伊斯兰宗教教育是埃及政府强制要求进入公立教育体系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

埃及学生——无论宗教信仰与民族——只要进入到埃及的公共教育体系之中,就要接受以阿拉伯语为教育语言的环境。《教育法》第4条规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教育时长:“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小学为六年制,初中为三年制,高中(公共或技术)为三年制。”[3]埃及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无论入学前的语言信仰与语言实践情况,都需要接受以阿拉伯语作为主要或唯一教育语言的教育体系。除此之外,教师在使用阿拉伯语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潜在的对学生灌输特定的语言观念,阿拉伯语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确立为社会强势语言的形象,并具备其他语言所不能具有的语言、社会和象征权威。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学生团体、参加社会活动和大学入学考试等也需要熟练掌握阿拉伯语,从而提升阿拉伯语在埃及社会的强势地位。

埃及官方教育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宪法层面上让埃及成为一个单语制国家,这在拓宽阿拉伯语在埃及社会的使用范围,确立阿拉伯语强势语言地位,加强埃及人民的团结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宗教学校对埃及教育语言政策的影响

(一)伊斯兰传统宗教机构对阿拉伯语教育的推动。当代埃及是一个标准的伊斯兰国家。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2015年的数据显示,穆斯林人口数量占埃及总人口的90%,而基督徒(主要为科普特正教会)则仅占总人口的10%。[4]伊斯兰教在宪法层面被确立为埃及的国教,在埃及社会中占据着基督教所不能匹敌的宗教地位,这对于阿拉伯语在埃及社会的使用和推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托克认为,伊斯兰教与古阿拉伯语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阿拉伯语在中东作为一种强势语言为穆斯林服务。阿拉伯语作为所有穆斯林在完成五功中的“念功”和“礼功”中所必需使用的语言,是埃及所有穆斯林们每日必须使用的宗教语言,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与发展。同时,由于作为伊斯兰教经典的《古兰经》全文均使用阿拉伯语书写,因此,穆斯林在诵读《古兰经》的过程中就必须使用阿拉伯语。因此,确立伊斯兰教为埃及的国教本身对于在国内推广阿拉伯语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就是依托爱资哈尔清真寺建立的著名伊斯兰宗教学府。自1961年起,爱资哈尔大学开始进行学科建设改革,在原有宗教学科的基础上增添非宗教学科,完成了从传统宗教类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但是它的一些伊斯兰宗教属性却没有改变,比如这所大学只招收穆斯林学生,并施行男女分校教学制。《2019年埃及宪法》第7条规定:“爱资哈尔作为独立的伊斯兰科学机构,主要承担宗教知识和伊斯兰事务,并担负在埃及和世界范围内传播宗教和阿拉伯语的责任,政府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完成目标。”[2]爱资哈尔大学在此基础上成为一所集教育与宗教属性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并由国家出资帮助其实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教的任务。政府的支持对于宗教学校传播宗教意识形态、发展宗教语言十分重要。埃及作为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国家,埃及政府、教育机构与宗教机构的合作对于提高阿拉伯语在社会中的地位、保持国家宗教纯洁性、以及构建与传播国家认同意识形态发挥积极作用。

(二)科普特基督教会对少数族群语言的保护。除了伊斯兰教以外,代表基督教势力的科普特正教会也依靠宗教力量在埃及建立宗教学校用以教授科普特语,并试图复兴科普特文化。以开罗科普特研究院为例,该学院始建于1954年,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科普特文化、历史、宗教、语言进行传播,并对包括神学、社会学、传媒学、教育学、非洲研究学等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科普特研究院的学科内容分析,埃及科普特正教会依托教堂建立教育与科研机构来传播科普特语、科普特历史文化、宗教遗产等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科普特研究学院招生简章、官方网站的内容均使用阿拉伯语书写,这说明主要招收的学员都必须具备阿拉伯语读写能力的;第二,该学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阿拉伯语,也就是说,教师使用阿拉伯语来教授学生学习科普特语以及有关科普特文化的内容;第三,进入该学院进行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信奉科普特正教会的科普特人,他们生活在埃及社会中,希望学习科普特语以及了解有关于科普特的历史与文化,大多出于对科普特正教会虔诚的宗教信仰,科普特语被赋予的主要是民族情感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科普特宗教教育机构在类别上更类似于兴趣培训机构,主要针对的学生都是科普特正教会的基督徒,但是学习科普特语对科普特民族文化群体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但是却会限制个人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普特语以及科普特文明的留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代埃及教育语言政策主要通过埃及宪法和《教育法》的相关条款与规定体现。埃及当局通过教育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确立阿拉伯语在埃及教育领域强势语言的地位,并试图借用伊斯兰教所产生的宗教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语言实践与语言信仰,构建阿拉伯语在埃及社会强势语言的语言观。同时,通过教育政策与教育手段的共同作用,保证阿拉伯语在埃及社会的广泛传播与快速发展。除此之外,以爱资哈尔大学为首的伊斯兰宗教学府,通过自身兼具教育与宗教机构的双重身份,与埃及政府形成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在得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帮助埃及当局在社会推广与发展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但同时,埃及政府为了保护埃及传统文化,以及维护少数族群的语言自由和政治权益,对于科普特族群通过教会进行科普特语教学并没有表示反对态度,而且埃及政府对于保护科普特文明提供部分的资金支持。

三、适应时代需求的外语教育

(一)从埃及的英语教育方面来看。全球化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推动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与发展,并让英语超脱出表达民族同一性和忠诚度的象征性工具的范围,将其看作帮助实现个人经济领域抱负,并在全球广泛使用的通用语。由于英语的实用价值,让来自全球众多国家大量的、非强迫的英语学习者开始为了个人发展以及适应时代需要而开始学习英语,用以获得在全球化进程中由英语所带来的语言优势,并享有由英语带来的权力变化。[5](P85)埃及由于受到其经济结构单一的限制,经济收入十分依赖旅游业。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对于依赖来自世界各地游客获取收入的埃及公民而言是必须学习并掌握的语言,进而强化了埃及英语教育的需求。根据埃及教育部规定,埃及所有公立学校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使用阿拉伯语作为教学语言,并将英语视作第一外语。在埃及的高等教育领域内,由于阿拉伯语受到自身语言属性和时代发展的局限,除了部分人文社科和宗教学科可以依托阿拉伯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在医学、生物、计算机、工程等自然科学学科都需要大量使用英语,甚至使用纯英语作为教学教学语言。虽然埃及联合阿拉伯其他国家的学者开始推进阿拉伯语的现代化进程,借助英语单词的阿拉伯化及派生等方式,试图让阿拉伯语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但是这一过程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英语作为埃及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由于其本身的属性所带来的巨大优势,更是由于阿拉伯语自身所具有的局限。

(二)从埃及的汉语教育来看。中埃自1956年建交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双方在教育领域内的合作。1958年开罗高等语言学校就开设了中文专业,在1973年与艾因·夏姆斯大学合并后正式成为这所名校的本科专业之一,并于1999年建立汉学研究院,加强对汉语教育教学和汉语应用的研究。除了艾因·夏姆斯大学之外,开罗大学、爱资哈尔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亚历山大大学等埃及众多知名学府也陆续开设中文系。同时,2002年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成立,加强两国在语言、文学、教育和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6](P20)除此之外,中国在埃及开罗大学和苏伊士运河大学分别建立了孔子学院,对于增进埃及人民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埃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人文交流,构建多元文化意识形态起到积极作用。而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和“民心相通”为准则,中埃经贸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为基础,大量中资企业进入到埃及市场,埃及社会需要大量的汉语人才,从而推动了汉语在埃及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并为推动中埃合作领域的拓宽做出重要贡献。

结语

埃及的教育语言政策整体上表现出对阿拉伯语教育的高度重视,这主要受到埃及社会的官方语言政策和宗教因素影响。科普特语作为埃及少数族群语言,虽然相较于阿拉伯语而言缺乏使用的环境,但是作为埃及古老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埃及政府的保护。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重要的外语,在埃及教育语言政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这两门外语在埃及的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当代埃及教育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要以保护和发展阿拉伯语为主,并通过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以及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培养英语和汉语人才实现埃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补充埃及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人才需求,强化埃及对外人文交流能力,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埃及政府阿拉伯语埃及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科技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及翻译方法探析
“嘟嘟车”,再见
埃及艳后(外二首)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阿拉伯文学选读课程“五读”教学模式初探
埃及
汉阿语气形式对比的探讨
埃及火车追尾25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