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个自信”

2021-02-01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华总书记

张 俊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安徽合肥 230000)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1]中国共产党100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中国具体实际、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了鲜明的时代与中国文化特征,从而获得中国大众的认同与支持,带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行。

(二)继承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熔铸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中国实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论新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以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的:“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我们对悠久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程度必然空前高涨,对吸收浸润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的认识也必将更为深刻,从而更加坚定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有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深刻认知的理性抉择。道路自信根植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据的认识,包括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也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显著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得益于我们党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重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跨越,无不凝聚着深谙中国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理性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立足国情,自然包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一步完备,经济高速发展,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伟大的中国开始“强起来”,实践证明中国建设方案是正确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国情发展的历史选择。从一百多年前的“世界走向中国”,到今天的“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建设的成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验:“做自己,你最棒”,一个国家的建设方式要根据自身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情况,由本国的人民作出选择,不应拘泥于同一块模板,国家建设中应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辨析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对执政党的认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可,坚定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一论述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审视、理解并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基本遵循,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新中国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自身逻辑的必然选择。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不忘历史,坚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有利于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丰富的治理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中华灿烂文明中培育出的丰富治理经验,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国家统一、政令畅通、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全国上下呈现了“一盘棋”的局面,在社会、经济、国防、交通建设,抗击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民主协商执政理念既保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也发挥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港澳台的一国两制,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历史的尊重和对于制度的灵活性把控。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抗击新冠病毒的胜利,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回应了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在科技高度发达、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回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回应了建设实践的需求,回答了国家急需解决的实践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继续纵深发展打下了战略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施政中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体现了总书记心系群众,对民生的关注与重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体现了总书记居安思危,对施政得失的政治敏锐;“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体现了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壮士断腕”“苍蝇、老虎一起打”反映了总书记彻底根除腐败的决心。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施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民本、崇公、和合、诚信、大同等核心思想,奉行的天下为公、实干兴邦、崇尚和合等理念,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经验运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理政之中,能够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从而更加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

四、有利于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5000年的历史积淀了具有浓厚伦理色彩的中华文化。爱国、礼仪、仁孝、德治等思想贯穿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民族文化血脉”,也是巩固和维系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多次运用为每个中国人所认可的如“爱国”“团结”“正义”“大公无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号召全国大众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强敌、克服困难,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传统价值观新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新时代高素质中国公民应具备的道德素养,也是维系社会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重要法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民族历来推崇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历史故事中歌颂传承这些精神,斗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让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波澜沉浮中始终保持向上的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从中汲取力量,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取得伟大斗争新胜利。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坚定人民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处于世界经济文化建设的引领地位,即使近代史上中国发展遭受挫折,但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下,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再次进入快速发展之路,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密切相关。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了其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博大精深的气魄,中华文化必将愈来愈成为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中华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