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QC活动小组的“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2021-01-29王李娜夏清准

上海商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筑构造课程设计课题

王李娜 夏清准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而课程改革作为职教事业发展的核心已成为必然趋势。[1]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中指出,教学方式变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质量工作要为转型升级、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时代背景下,将以小、实、活、新为特征的QC小组活动纳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会为职教课程改革增添全新的动力与支持,并有效推动“蓝领创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一、QC小组活动的由来

QC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全称是QUALITY CONTROL。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出现了一个名为“现场质量管理研讨会”的组织。1962年正式更名为QC小组,开始在全国注册,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QC小组的活动宗旨为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2]

截止2020年底,中国质量协会已经举办39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全国注册QC小组200万个,累计注册逾4000万个,年创可计算经济效益达580亿元。

QC小组的宗旨在教育领域同样可以实践。对高职教育在专业范围内推行QC小组活动,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类实践教学中引入QC小组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QC活动在建筑工程领域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笔者在2020年参与了中天建设集团QC小组活动—一种仓储物流项目结构施工创新技术。在前期调查中发现仓储物流项目结构施工存在的痛点,经过全面分析并制定计划和提出最佳方案,从而确定了装配式梁板结构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结果为:楼板结构施工质量符合要求,楼地坪施工质量非常好,未发现明显地坪裂缝。由此可见,QC小组活动在方法上严谨可靠,经过制定合适的对策予以实施,并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提高工程质量。故若将QC小组活动应用在教学中,在提出合理方法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解决学生面临的困境、增强学生的业务素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根可循,是值得推广的质量管理方法。同时,在理解、运用 QC小组的活动程序,详尽书写QC小组成果报告,充分发挥大学生体验QC小组活动意义、提高 QC 小组成果报告质量,为QC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条件。

2、有利于对接企业人才需求

经过调研发现,较多企业尤其是建造和制造类企业都认为QC小组活动是最好的人才培养利器,企业将参加过QC小组作为入职的优势条件,或将在QC小组活动的突出表现作为职位晋升的参考条件之一。在我国,大量企业使用QC小组活动进行质量管理和提升,说明企业实践中也需要大量的人才熟悉、了解QC小组活动方法,因此对于人才的输送持续有需求。[3]

3、有益于推动质量意识建设机制

在高职院校尤其是建筑专业教学实践中,增多学生的尝试和体验,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效率,结合建筑QC小组的实训课程设计,针对学生在QC成果发布会出现的问题给予特殊指导,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质量管理理论的理解。此外,质量管理理论也给予学生学习、生活和专业考试的复习备考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也可以将QC小组活动细化,开展多种形式的QC小组活动校外实训。笔者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知道建筑企业最缺的是质量管理人员,想留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实属不易。在建筑类教学中推进QC小组活动可了解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树立人人都是质量管理建设者的意识,强化培养有质量意识的大学生,有利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好与企业接轨,提升质量意识。

三、传统“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与平时教学几乎无差别,以楼梯构造设计为例,一般都是由教师先给出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查询文献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设计步骤,进行楼梯单双跑选型、楼梯级数计算和图纸绘制。为了节省课程设计时间,教师一般会事先告诉学生楼梯选型,踏步面宽等,学生只要在现成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楼梯级数确定并绘制图纸,这种课程设计与常规上课案例设计相似,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性。因此,学校在“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学习的建筑构造原理与课程实际的设计不能很好衔接,只能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照搬到设计说明书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对解决实际问题意义不大。

2、课程设计要求提供的设计成品,只是按照设计要求展示,基本是千篇一律,很少具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观点,设计的楼梯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3、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基本被忽略,往往是某位同学包揽了大部分的设计和绘制工作,失去了课程设计小组合作的意义。

4、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的考核成绩是以计算书和图纸作为评定依据,评价方式以老师打分为主,不能从根本上反映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我们将QC小组方法引入“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中,以此有效改善其存在的问题。

四、QC小组活动在“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构造》是建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知识体系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涉及设计、施工、监理多个行业知识。近年来,社会上多次曝光建筑施工质量存在问题,这可能是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也可能是监理方没有负其应有责任、对隐蔽工程没有及时跟进查看,更可能是设计图纸不符合规范要求等。

QC小组活动融入“建筑构造课程设计”,除了综合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之外,既突破了“建筑构造”传统课程设计模式,改善了教学的效果也加强了学生对QC小组活动组织形式和应用过程的掌握,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QC小组是一种“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总结”原则的小组活动形式,即PDCA模式。具体融入过程如下:

1、建立课程设计小组

“建筑构造”理论课程为56课时,理论知识教授完毕后还有24课时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根据QC小组成员构成一般是5~8人,人员过多过少都会给小组解决问题带来一些弊端。人员过少,工作量大,人手不足,无法解决问题;人员过多,相互依赖,降低工作效率,浪费人力资源。“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小组先确定组长方式采用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荐,班级同学自愿加入各个小组。在课程设计之前,各小组先取好组名,教师在QC小组组建时应着重强调团队精神,为即将开始的小组活动管理和成果发布奠定良好的基础。

2、按PDCA原则组织实施课程设计

①策划(P阶段)。第一,选择课题。QC小组活动的课题选择分为“问题解决型”和“创新型”两类。“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是由教师给出设计选题和要求,各小组讨论后提出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即QC小组活动的课题都是“创新型”课题。第二,课题目标及可行性分析,之所以设定活动目标是为小组活动衡量小组活动完成的程度和成效。“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在给每个小组提供设计选题时,不明确说明设计方法,只给出设计场景和一些关键性技术指标,各QC小组可以围绕课题目标多方面选择确定设计方案。在确定目标之后,小组应进行目标可行性分析,这里主要是指初步的计算是否满足基本条件。第三,确定最佳方案。各小组在深入分析课题目标的基础上,针对选题,提出各类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价,以此确定最佳方案。第四,制订对策。确定最佳方案之后即应研究下一步对策。各小组在制订对策时,主要应考虑具体化实施,形成方案实施的对策表。按“5W1H”设计对策表,将目标量化。

②实施(D阶段)。此阶段是各QC小组逐项实施对策阶段。在这个实施此过程中,应注意检查相应对策目标的完成效果,并及时调整。在“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的QC小组活动实践过程发现,实施过程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两周,所以教师应提前一个月将课程设计内容介绍给学生并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提前开展活动。

③检查(C阶段)。设计工作全部完成之后,各小组就要进行效果检查,确认是否达成活动之初设定的课题目标。如果课题目标已达到,说明活动效果较好,此次QC小组活动课题顺利完成;如果课题目标未达到,成员就要查找原因,必要时再进行新一轮的PDCA循环。

④总结(A阶段)。

课程设计既定目标完成后,QC小组成员应对实施方案和措施进行总结,对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解决方案,各成员需要针对自己负责的具体分工进行详细阐述,以此形成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书。

3.课程设计成果发布

成果发布会是“建筑课程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果发布会由所有小组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由小组制定组员对整个活动进行发布汇报,并由教师和各组组长按规则进行综合评价。基于QC小组形式的课程设计成果发布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设计答辩,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首先,课程设计成果发布由每小组派出成员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小组成果汇报,汇报内容 包括成果展示、小组分工、实施过程和心路历程等。其次,学生是整个发布会的主角,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发布会,发布会设有专门的主持人和答疑环节,老师仅仅是参与。最后,参与评审的老师和同学以此为事前制定的评审规则进行打分,客观给出各小组发布会的最终成绩。

通过对基于QC小组的“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的组织与实施,解决了传统课程设计的一些课堂难题,例如学生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不强等,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也为建筑类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案例。接下来应该以此为基础,将QC小组活动形式推广到建筑专业其他课程设计之中,以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建筑构造课程设计课题
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构造与抗震设计方法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年之新味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