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科创资本赋能体系

2021-01-29史静静

上海商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长三角协同区域

史静静

众所周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在被提出之后就立刻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正因为有了国家的支持,有了国家作为坚强的保障和后盾,才能够保证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顺利进行,这也是长三角区域协调顺利发展的首要前提。其次,区域协同发展的特点就是具有先进的政策,技术和体制。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由于具有有利的地理位置,成功地成为我国最先进经济发展区域,并且长三角地区科学技术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国家出台了众多支持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长三角地区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这些优势都说明了长三角地区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开展区域协同发展。再次,长三角地区有着非常活跃的经济市场,创新机构也非常活跃,还在长三角地区营造了良好的双创氛围,并且得到了落实。最后一点就是增量做文章。以上这些有利因素都能使长三角地区顺利开展区域协同发展工作,都能有效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虽然如此,但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目前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产业层面来看,区域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深入,并且产业融合也不够深入,虽然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协同性,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仍有待提高。就需求侧而言,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基本都是相同的,而区域产业协同的经济效益却比较差,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从供给方面来看,长三角产业虽然在不断地创新,但是创新要素相对比较分散,并且在产业创新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并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也没有建立良好的配置机制,这些因素就导致在对长三角产业创新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均匀的分配和利用创新资源,很难将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协同,因此使得产业不能高效地利用创新资源来对自身结构进行创新,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从供需匹配方面来说,在长三角区域协同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松散的会议机制来实现长三角区域协作,在这种松散的协同机制下,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缺乏科学隔离的管理机制,缺乏对协同发展的长远规划,因此很难有效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顺利进行,很难实现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高效性、有序性和持续性。可以说,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协同治理和管理机制,一体化的效力有待提高,在我看来,为了能够不断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管理制度,想要提高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效益,就必须要把工作的核心放在聚焦产业上,只有提升聚焦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才能促进长三角经济的稳定增长。

安徽土地资源丰富,全省共有耕地408万公顷,土壤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矿产资源丰富,有用矿种130余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旅游资源丰富,A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多达20个,黄山更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文化与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古南岳”之称的天柱山更是集美景与文化于一体,可开发度极高,更有充满特色的黄梅戏、庐剧、徽剧、花鼓灯等地方戏曲文化。经过多年不懈的发展,安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重化工业已取代轻纺工业.并且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而成长为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体到安徽企业而言,马钢集团、海螺集团、铜陵有色、淮南矿业、淮北矿业、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均在中国500强之列。同时,合肥家电产业发展迅速。合肥已成为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占领了全国2O%以上的销售份额。安徽省教育发达,省会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合肥在纳米研究、量子通信、核科学技术等研究领域在世界上都有很高地位,是APEC亚洲五大科技园之一、WTA(世界科技城市联盟)成员之一,共有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3所.是除北京外拥有国家实验室最多的城市。安徽省还是国家科技创新试点省,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国家重点大学及诸多科研机构。合肥高新区是全国首批也是安徽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外,安徽拥有中科大学等高等院校97所,在校学生约75万人,科研人员约114万人。强劲的教育资源是创新人才的可靠来源保证。加之合肥科教城市的资源优势,人才和资源的结合也就带来了科技创新优势。

在目前的长三角一体化体制下,我们无法推翻现有的“块状经济”结构并且进行重建。在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的经济也呈现出量大面广、割据生长的一种小方块形态,并没有强大的区域合作力量,一体化协同效应不明显。我们非常迫切地想要找到一种新型的模式,能够有机地与原来的块状经济进行有效融合,并且产生强烈的反应,从而打破块状经济正面临的困境。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提出的“科创赋能金融体系”就是一种创新模式,建立该模式和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块状经济面临的问题。“科创金融赋能体系”就是指创新赋能,金融引领,体系重构,把块状经济的主体区域作为最小的子单元,并且将合伙人架构聚集和串联起来,将整合区域的经济产业看作一个整体,进行体系化的运营,能够有效解决块状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一,科技创新成果。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在什么时候,技术永远不会被淘汰。但是如果技术不跟随时代的发展,不坚持改革创新,将会成为落后的技术,也无法给生产带来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也在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生产也逐渐转向了科技含量高的信息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通过对过去几年的产业政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产业政策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创新驱动产业的升级,使得我国产业发展不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然而,科技创新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经济,为了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坚定地务实,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有利于推进科技成果、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这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应该要落实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设计一系列能与其相互适应的高层设计和体制制度的配套,并且要切实地加以落实和实施。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和清华大学的科技赋能力,使得各方协同创新体系与赋能平台能够有机结合,打造全新的发展体系,创造共同体。

第二,建立金融投资平台。经济发展的结果能够直接在当下得到体现,但是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有一定联系。在当下,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还有老旧产业因为要转型而投入的资金,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经济效益。虽然眼前无法获得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资金的投入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对企业自身,从长远来看都是有益的。为了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这一有效手段,可以建立金融赋能投资平台,对安徽的块状经济特点进行差异化赋能,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的分工协作,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范围内,采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金融介入以后,使得产业能够有效得到提升,快速增值,有效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第三,科创和金融相结合的模式。一个大数据中心的重要任务是为核心技术提供交流平台,并且为科技的转移提供服务平台,专门解决在重点产业链中出现的技术难点,有助于地方跟进国家重大创新领域战略,使得重大科技任务能够做到前瞻部署。在地区市级设置了10个协同中心,它们是创新中继站和科技服务综合体,依靠关键的核心技术,使得技术专家和行业信息得到有效对接,并且保证能够高效地应用科技创新成果,研究开发一批战略新产品,培育和壮大一批高水平研发应用创新平台。89个县级基础工作站,每个工作站之间相互深入渗透,渗入基层,使得产业资源、研发力量与企业需求能够被有效地连接起来。在这种塔式结构下,使得生产能够从理论逐步到研发,最后再到生产的环环相扣,完成了从政府到高校再到企业的全面覆盖。

通过事业合伙人的架构运作,能够使得生产产业按照资源整合、点状突破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最终打造成政治和商业共同发展的社会群体,保证人力资源的价值能够被发现,并且得到充分利用。另外,还要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价值,找到更加合适的兑现人力资源作用的有效渠道,打造长三角区域集团军,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能够把人作为重要的纽带,以从上到下的方式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创新和金融作为重要的赋能手段,必须要深入了解产业需求,在了解需求之后,尽可能地去满足产业发展的所有需求,从而使得长三角区域中出现的块状经济逐渐转化成塔式结构。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下,必须要使得大企业、大集团和中小企业能够联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增强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把大型企业和集团作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引导作用,中间地方重点龙头企业转化承接,从而促进与下面众多的传统产业进行融合,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得经济整体得到增值,不断提升长三角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

一体化是使得长三角各种生产企业差异性的一体化,并不是同质复制。笔者认为,安徽省在未来应当致力于实现科技创新研发和落地转化应用的一条龙服务,合力推动高端科研成果和地方传统企业有效结合,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及产业合作大平台,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猜你喜欢

长三角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