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高校人事劳资工作的建议

2021-01-28张慧明沈阳工程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49期
关键词:劳资人事教职工

张慧明 沈阳工程学院

一、高校人事劳资管理的特点

高校人事劳资管理中首先要求管理人员要有极高的专业性,需要对工资相应的政策掌握的非常透彻,包含国家以及省里下发的文件中的每个细节性的政策,更需要工资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准确的了解劳资新规新政,一般情况下,政策性的东西几乎没有弹性,因此在掌握政策的前提下,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待劳资的管理工作,从而能够确保劳资工作有条不紊运转。其次,高校人事劳资管理具有繁杂性,这项工作非常繁琐,但是又不能简化任何一个流程,大体上包含的内容有日常基本工资发放,日常考勤,新进人员确定工资,退休人员申请养老金,职称晋升,岗位晋级,薪级晋升,年终绩效发放,各种津贴发放,调整保险基数等等,除此之外,高校用工形式非常复杂,一般包含正式在编职工,人才代理职工,人事代理职工,退休返聘职工,外聘职工,劳务派遣人员,集体用工人员,每种用工形式的工资结构不同,这些情况都造成了高校人事劳资管理异常的繁杂多样。最后,高校人事劳资管理具有变动性,主要是人员流动比较大,包括新进,退休,离职,变更部门,职称晋升,考勤中的请假情况等等。

二、高校人事劳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流动较快

高校人事劳资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历史问题,不容易解决,而个别高校的劳资管理岗位只设置了一个岗位,很容易导致工作衔接上出现问题。由于人员流动比较快,就会导致新上任的劳资管理人员对历史信息不了解,对当时事情发生的情况更是不掌握,这样不仅仅增加了高校人事劳资管理的难度,而且会引起其他非人事部门教职工的恐慌,会降低教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教职工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营。

(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专业政策过硬,随机应变能力过强,服务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这些都是一个高校劳资管理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沟通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样样都约束高校劳资管理人员,随着社会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劳资管理人员的工作愈加变得繁杂困难,工作的繁忙促使劳资管理人员自我得不到提升,综合素质偏低,导致高校劳资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双双下降。

(三)管理人员人数较少

据调查,多数高校劳资部门管理人员人数较少,导致保险和工资把那个没有明确的分工。一般高校在每月中旬会计算工资,但是管理人数较少会导致时间安排并不合理,上半个月劳资管理工作需要去省里为退休教职工申请养老金,保险调整,日常工资以及津贴发放,下半月准备各种上半月所需的材料,日常还会掺杂开具收入证明,丧葬费,遗属补贴,年报,工资数据上报,各种预算填报等等计算。人事劳资管理人员明显不够,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工作提出改革创新,对于工作变得机械化,也不能更好的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高校人事劳资管理建议

(一)电子版文件归档

目前大多数高校针对人员流动快,有效信息丢失的解决方案是纸质版材料归档,但纸质版材料查阅的时候相对繁琐,而且现任与前任管理人员的对接,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即使找到纸质材料,记载的有可能不是很详细。因此,设置一台专门放电子版劳资材料的电脑,由专门负责人进行管理归档,并根据年份,月份,材料的类型建文件夹,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查阅到档案,对于劳资管理人员来说不仅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而且操作容易,易查找。

(二)设置政策性培训课

针对高校劳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问题,建议高校多组织,多设置一些政策性的培训课,抓住政策文件的细节,深刻领会政策文件所传达的精神,认真贯彻执行政策的内容,多设置培训课不仅可以提升劳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引起劳资管理人员对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视。

(三)合理增加管理人员人数

高校劳资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人数设置少,由于高校劳资管理工作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如果出现意外状况,会导致整个学校教职工系统的瘫痪。因此,合理增加劳资管理人员的人数,设置保险岗位,工资岗位,使其分工明确,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可以促进高校劳资管理工作的发展,更加利于学校的整体进步。

四、结束语

随着在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劳资管理工作的要求逐渐变高,进一步完善高校人事劳资管理工作,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高校劳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的引进,科研质量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劳资工作管理者更需要不断提升,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学会用现代化技术,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才能为高校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为高校的发展做出改革和贡献。

猜你喜欢

劳资人事教职工
对企业人事劳资管理发展的思考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阆中市:劳资专管员培训会召开
企业人事劳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及完善策略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