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元素交融下的湖南殡葬容器创新设计研究
——以梅山挽歌文化为例

2021-01-28王葆夷肖钦

消费导刊 2020年49期
关键词:湘中招魂梅山

王葆夷 肖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西面与黔蜀接壤,少数民族众多,其历史文化极其悠久。而湘中地区的梅山先民作为中国古人类的一支,他们穿越云贵高原、翻过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在雪峰山麓的湘中地区、湘西南地区定居,完成了从原始狩猎文明到农耕稻作文明的经济形态过渡,聚族为“梅山蛮”,形成古梅山区域文化[1]。位于湘中区域梅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见证了湖湘大地原住民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并最终形成了今天湖南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民族大家庭格局。其中,祭祀和丧葬之礼作为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多种文化特质的复合体,造成了传统祭祀和丧礼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差异和共性,蕴含各种文化特征的图腾、器具、祀画等工艺品也精彩纷呈。

一、湘中梅山挽歌文化特点

汉末魏晋时期,唱挽歌就成为朝廷的丧葬礼俗之一,而梅山地区五里不同腔,十里不同俗,但梅山的丧葬通过挽歌表达哀思却是个普遍现象。东晋学者干宝曰:挽歌,是丧家的音乐,是手握牵引灵车绳索的人一起合唱。梅山丧鼓挽歌道场以独特的山歌曲调传递悲哀,以沉郁而悲凉的美学风格冲破悼亡的樊篱传递祝福,表达了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

梅山挽歌本经包含歌郎本经和歌众的散歌本经两部分[2]。其中歌郎本经包含了阴教和阳教两部分内容的仪式脚本,阴教为调请神圣、前人师祖、驱鬼压煞、招魂、安魂、指示亡魂走正道,直奔天堂乐土的能力;阳教为主持歌唱负责开头结尾的多场法事,掌握歌场程序安排、歌场布置摆设、歌场道具的制作,包含有相对丰富的丧鼓挽歌知识,用以主持歌场的权威性本子。这些挽歌本经蕴含的美学价值及其观念甚至背后的中国思想及底层逻辑都值得考究。这也为湖南殡葬容器创新设计研究提供鲜明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造型元素和产品元素。

梅山挽歌强调的魂:梅山文化崇尚鬼神,每个本经也都肯定了灵魂的存在,所有本经都记载了要招魂回归和安魂,其中歌郎本经的“指路”(给亡魂指路)极具中国道教特色,而招魂幡子也以当地植物--竹枝为柄。招魂礼自古有之:在先秦丧葬礼中称为“复”[3],战国时期《楚辞·招魂》记录的就是进行招魂礼时所吟唱的歌词,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非衣画”和“仪仗图”具考据,描绘的就是这类招魂礼仪。梅山的招魂礼不但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还有本地方言和本地文化的特色。梅山挽歌强调的风、雨、云:歌郎每个本经开篇,都要歌唱“云”、“雨”、“雷”,如:“风来相会,雨来相连……雷轰三声雨就来”,“一梳东边云起,二梳西边来雨,云来相送耶,雨来相催……雨来相助唱歌郎唵”。“雷”是古梅山人非常敬畏的神,是力量的化身,风、云、雨都是他们敬仰祈求的神,这也是古梅山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梅山挽歌强调的曲和词:今天我们常听到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哀乐是根据当时广泛流传于晋、陕一带的民间歌曲改编,而湘中梅山丧鼓挽歌的调子近似山歌,通过追悼、祝福亲人、怀念老友,描绘出一个老百姓从出生到去世,一生的勤劳耕作、一世的冷暖人生,尽显沉郁而悲凉的美学风格,反映出我国生产、生活及文化、道德的传承意义。

二、湘中地区的丧葬礼变迁

千百年来,湘省居民对于丧葬极为重视,丧服有隆杀,衣食棺椁有常度,祭奠、哭泣、赠赙诸事,莫不遵循流传的礼俗。辛亥革命后,政府将西洋式的葬礼定位新式丧礼,服饰没有定制,可以与旧式同。当时,新式葬礼在城市较多,农村一般袭用旧式葬礼,梅山地区亦从属旧式葬礼[4]。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6年《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至1985年国务院发布的《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殡葬管理实施办法,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发布了殡葬管理布告、通知和实施细则。1988年有关部门经国务院核准,发出了《关于加强公墓管理的通知》。这些法规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殡葬法规体系的初步形成,使殡葬管理结束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况,开始走上法制轨道,为建设成熟的新中国殡葬文化体系提供了依据[6]。

随着当地老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科学认识和年青一代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顺应时代的发展,主动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将传统丧葬礼进行了简葬化处理,倡导生前尽孝道,厚养而薄葬。2020年10月去新化紫鹊界和奉嘎山古桃源考察调研时发现,作为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梅山丧葬道场也与时俱进,有着取舍与革新。

三、湖南殡葬容器创新设计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众殡葬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文化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保护与管理,使各地丧葬文化既能具有地域文化传承特色,又能科学对待,理性消费。为殡葬而设计,并不是一个让人忌讳的议题。殡葬容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承担减轻人们丧亲带来的恐惧与痛苦,表达生者与逝者、人与亡灵的情感统一。据考古发现,南方长江流域的“魂瓶”源于汉魏六朝的陶质谷仓,有陶质和瓷质,有的魂瓶上还堆塑有人物、楼宇、鸟兽、祭祀场面等,叫堆塑长颈瓶,塑有佛像的叫皈依瓶,瓶型有无颈、短颈、长颈三类,古代官方也对明器有着严格的规定。梅山本土出土的以宋元时代为主的魂瓶,也是指认“梅山教”主神原型是蚩尤的重要证据之一。[7]通过开发符合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审美、孝文化传承的殡葬容器及其衍生品设计,将传统殡葬文化用器具的视觉传达形式进行有效传承,才能使孝文化与时俱进,使孝心不被商业利益所绑架,使原有的文化符号在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被同质化和突然消亡。

从湖南本土的丧葬用品现状来看,存在创新设计缓慢、重价格而轻文化的现象。一是殡葬器具的消费选择单一乏味,如骨殖盒仿传统的殡葬用品的外观,大多雕刻龙凤纹样或者传统纹饰,有些粗制滥造,迷信与风俗文化的面貌多于艺术性的创造。二是完全酷似棺材的外形在形式上会令人产生避讳感,更重要的是呈现出文化层面上的肤浅,让人们对亲人思念的同时又产生敬而远之的矛盾心态。三是国内现代的殡葬容器包装设计虽然有前卫的设计师在积极探索,创新的意识在逐渐萌发,但是依然方兴未艾,整体设计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整体设计没有得到改良。从实际资源现状、时代发展规律和未来需求上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国内的殡葬用品行业有对殡葬包装更新的需求,殡葬包装用品的设计与创新已成必然趋势;四是我国陶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陶瓷殡葬器具却因价格低和款式老旧而显得极为落寞。从陶瓷的材质特点、生产技术、生产成本及设计的推陈出新率来看,陶瓷殡葬器具更容易成为再度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焕发出中国陶瓷艺术应有的色彩。因此,需要加快殡葬容器的设计研发力度,植入本土文化到陶瓷殡葬包装容器的创新设计中,做到接地气的链接文化与产业特色,方能体现出当代孝文化特质,促进中华传统孝文化的正能量传播。

以湘中梅山挽歌文化为切入点,将挽歌美学植入湖南特色的陶瓷材料殡葬包装容器创新设计中,深入挖掘湖南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陶瓷文化积淀,进行设计实践和总结研究,提高陶瓷殡葬包装容器的文化附加值。将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设计创作手法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秉承对生者的精神安慰、对逝者的情感关怀和对生命崇高气息的尊重。

总之,对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湖南殡葬容器创新设计研究,不仅是要求创作出既符合文化风俗,又符合现代市场需求、审美需求、心理需求的产品,将地域文化之魂和殡葬文化服务业进行有机链接,还要在文化根基上延伸发展殡葬美学的高度,建立健全具有独特学术价值的殡葬文化体系,将丧葬礼仪文化纳入村规民约中,通过自我监督与设计创新,引领新时代的丧葬礼仪和孝文化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湘中招魂梅山
情景在变条件在变方法不变
湘中大云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梅山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招魂(短篇小说)
湘中民歌研究现状综述与思考
招魂
《楚辞·招魂》与安徽滁州招魂风俗
梅山习俗与梅山相衣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