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去物质化观念之我见*
——以欧美当代观念雕塑为例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物质化欧美雕塑

(西安美术学院,710065)

二战以后,世界艺术中心从法国巴黎转移到了美国纽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看作是艺术世界的转折点和分水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及越南战争等诸多社会事件的影响,欧美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家认为,作为观念的艺术,艺术通常只作为观念存在。因此,他们的观念雕塑艺术作品创作强调观念、强调非美学形式风格和内容,追求雕塑艺术的社会功能,即作品观念意在表达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杜尚对如何界定艺术问题的观念和对艺术如何起作用的关注成了欧美这个解放时代的艺术源动力。正如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策展人露西•利帕德在其《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著作中提出,纵观20世纪60年代,过去二十年艺术创作中反智性、情绪化、直观的特点开始为超观念艺术让步,后者几乎只强调思考过程……许多艺术家开始对艺术作品的实体发展失去兴趣……这种趋势似乎引发了意义深刻的艺术去物质化过程。[1]所以,欧美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家对既定真理的正确性和传统媒介的创作方式产生了质疑,开始践行当代观念雕塑的“去物质化”观念的创作方式。

一、欧美当代观念雕塑“去物质化”观念创作方式分析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语境中,由于观念的介入、社会事件以及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等因素,使得欧美当代观念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进一步出现新的转化,艺术的去物质化观念表明,艺术亦作观念的观念,观念本身可以是艺术作品且无须是现实视觉的实体作品。故笔者认为,在后现代主义艺术语境中,应从“图像学”和“语言学”的转向两个方面对欧美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家的“去物质化”观念进行解读。

首先,“图像学”的转向将欧美当代观念雕塑的“物质”界限推到了一个临界点上。欧美当代观念雕塑家直接使用各种媒介如观念、想法、图片、文字、时间、声音、影像、行为、事件等去创作某些具有暂时性媒介特征的当代观念雕塑作品,践行其艺术的“去物质化”观念。他们认为上述媒材本身就成为艺术品,成为可以被学者或评论家用来研究艺术家“去物质化”观念的作品。如约瑟夫•柯舒夫1965年的作品《一张和三张椅子》这件作品除了实物和图像之外,文字的使用向我们展示其创作思想是多么的理性和非美学意图。透过这件作品作者也表达了如何把艺术的视觉形式直接向观念过渡的思路。

随着便携式录像设备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欧美的观念艺术家开始探索新媒体及现代化数字图像技术的表现力和挪用这些图像媒介的策略来进行创作。珍妮·霍尔泽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位。她认识到了符号的价值,并利用发光二极管创造了一系列作品。托尼·奥斯勒则利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创作,他的装置作品《男人·她·她》是带有声音伴奏的作品。会说话的图像与观众互动,这种呈现作品的独特方式,意在强调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在于艺术家的观念,而不在于其最终表达。[2]

其次“语言学”的转向将欧美当代观念雕塑的“物质”存在属性彻底颠覆。观念的介入促使欧美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物质实体失去兴趣,甚至只强调思考过程。如同劳伦斯•韦勒对卢西•史密斯说过,我的作品就是表现语言,表现语言的这种雕塑功能。[3]亦如同德国当代观念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说的,思想的形成就已经是雕塑了,那么当然,语言也是雕塑,声音是雕塑的基本形式。[4]因此,他的《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图像》这件行为艺术作品是他将多种怪诞行为放置在同一个人的规定时间内的表演事件中,营造了一种神秘而魔术般的具有强烈仪式感的作品[5],他的行为和语言也就成了他所谓的短暂存在或昙花一现的瞬间存在的当代雕塑,留给观众的仅仅是感受到或觉察到观念的存在,而非理智上的理解和物质的永恒。

另外,欧美前卫的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家还用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媒介材料创作观念雕塑作品表达艺术的“去物质”的观念,如惰性气体、放射性元素或无线电波等。他们认为,即使是看不见但它依然是艺术作品,就如同头脑中的观念一样。甚至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家还颠覆性地认为,思想或观念才是艺术作品的本质要素。由此可知,欧美当代观念雕塑或艺术的“去物质化”观念是后现代主义观念艺术创作的主流思想。

二、关于欧美当代观念雕塑“去物质化”观念的思考

目前,欧美当代艺术的去物质化观念的创作方式,在世界当代艺术创作领域流行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其影响力度超乎想象,以至于成为引领当今世界艺术潮流的风向标。故笔者认为,在此有必要对欧美当代观念艺术(雕塑)的去物质化创作观念进行深度思考,评析其进步意义与消极影响将有助于世界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

首先,欧美当代观念雕塑的“去物质化”观念,从其艺术思想观念创新的积极意义这个层面上来说,它为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开拓了另一个新的思路和空间。欧美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家的激进式表达方式和反对主流美学形式价值观的“去物质化”观念的产生与流行自然有其特殊的政治运动、社会事件、价值观体系、民族心理、艺术传统以及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等背景因素。在其艺术传统中艺术创作思想需要不断地向前探索、发展、推进和演化,寻求艺术个性解放与自由就要不断地颠覆以往古典及现代的艺术形式。如果说现代雕塑是反抗古典雕塑的约束,针对的是古典雕塑艺术的题材、造型方式和艺术风格发起责难的话,那么当代观念雕塑的“去物质化”观念就是取消现代雕塑的限制,是对现代雕塑艺术形式美学和物质存在进行挑战,是以彻底颠覆艺术为目的。那么,欧美当代观念雕塑追求“去物质化”的创作观念与方式就不再针对美学和视觉,而是针对人心和社会层面的思考,从而颠覆了现代雕塑艺术系统自身形成的束缚、压力、权威与法则。所以其进步意义和创新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欧美当代观念雕塑的“去物质化”创作观念,艺术亦作观念的观念这一角度来说,其存在明显的片面意味和消极因素。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或多元性的特点,当代观念雕塑或艺术也不例外,虽然当代艺术以推翻艺术为终极目的。当代观念雕塑的“去物质化”观念取消了现代雕塑的束缚、限制和权威,主张以平常心的态度对待艺术,不再对艺术的美感、形式和视觉负责,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当代观念雕塑的“去物质化”观念的激情与革命在推翻现代雕塑艺术的美学形式和物质存在的同时,其自身也会因此而走向了精神领域的哲学层面,最终也会导致自身的消亡。这就意味着当代观念雕塑就是一种无法交易的东西或者是一种作为短暂时间内存在并被观看,即刻就消失了的东西,而令观者或评论家难以对其作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仅是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或想法。那么物之不存,观念何往?

再次,应从“dematerialization”一词的词义本身来探究。materialize意思是“使...物质化”,而materialization意思是“物质化”,前面加否定前缀de-,就有“离开”“低下”“否定”和“减少”四个否定意思。如果当代观念雕塑家仅仅是为了表达颠覆艺术之革命决心的彻底性,选择并使用dematerialization“去物质化”的含义,那就意味着他们只是选择了否定前缀de-作为“否定”和“离开”的这个极端否定的含义而放弃或忽略了“低下”或“减少”相对的否定含义。那么,对于当代观念雕塑创作的指导观念来讲,“去物质化”观念与“降低或减少物质化”使用的观念之间却有着很大不同。所以,如何选择和使用“dematerialization”一词的词义作为当代观念雕塑创作的指导思想就很关键了。也就是说当代观念雕塑的“去物质化”观念,要是基于强调观念和想法的重要性,应尽量“减少或降低物质化”使用的观念就会对于世界当代雕塑(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多元的创新可能性,就不至于在“去物质化”观念极端思想反叛的途中走向深渊。上文笔者分析欧美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家的作品也能说明这一问题,其观念雕塑作品本质上也没有彻底脱离物质,或多或少的使用了一些肉眼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材料。所以,笔者认为,不能将“dematerialization”一词的词义理解成具有绝对意义上的“去物质化”,如此易于给世界当代雕塑(艺术)创作思想上带来误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后现代主义艺术语境中通过“图像学”和“语言学”的转向来分析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欧美著名的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家的作品,从中品味其观念雕塑的“去物质化”观念,其既有积极进步意义也有极端消极影响。即:从当代观念雕塑创作思想层面上来说,它确实为当代雕塑开拓了另一个新的创作空间,其积极的进步意义和价值是值得肯定。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或多元性特点,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存在,即使欧美当代观念雕塑或当代观念艺术也不例外。如果对于“dematerialization”一词的词义理解有偏差或过于绝对化容易造成当代雕塑(艺术)进入思想层面的哲学范畴或禅宗领域。故笔者认为,当代观念雕塑(艺术)应重视或强调观念和想法的重要性,应尽量“减少或降低物质化”使用的观念才是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和创新的选择,这将有利于世界当代雕塑(艺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理清思想、明确方向和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物质化欧美雕塑
从欧美到埃及,赏方尖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警惕精神的物质化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
“非物质化”的激励方法
物质化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