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梁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

2021-01-27饶旭鹏白双航

社科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南梁刘志丹根据地

饶旭鹏 白双航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恰逢建党百年华诞,讲述好红色故事,利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党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2021 年5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09 年习近平在考察南梁时指出“大力传承南梁精神,使其发扬光大”,强调用南梁精神等革命传统铸魂育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丰富的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构成了红色基因的多样化谱系来源。立足地域红色沃土挖掘红色资源,凸显地域特色,激发红色基因活力,厚实红色底蕴,丰厚红色滋养,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南梁精神,是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一、南梁精神的形成

南梁精神的孕育发展与成熟离不开陕甘地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离不开南梁革命根据地的艰辛探索发展与巩固,“一种革命精神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1]。南梁精神正是在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主要领导人所创建的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中形成的。追溯南梁精神的最早提出,1984 年习仲勋同志为南梁所在地华池县题词“发扬南梁精神,再展华池宏图”[2]中提出了南梁精神,而对这一精神的形成则需在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史中去探索其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以及历史渊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与工农武装思想

南梁精神形成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之中,在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早期探索中,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南梁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五四运动的爆发唤醒了陕甘地区学生的民族意识,青年学子将国家命运看作最高使命,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其中的陕甘学子便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铺垫作用。在五四运动中,陕甘籍学生魏野畴、李子洲、张亚衡、王自治等人积极参加运动,踊跃参与革命。在参与革命中,求学的学生们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寄回陕甘地区,新思想、新文化等也在陕甘大地传播开来。这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陕甘地区传播的开始,而自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在陕甘地区更加深入。以《共进》《新陇》等为代表的杂志宣传着俄国十月革命、新文化、新思想。除此之外,魏野畴、李子洲等人回到陕甘地区后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此期间,刘志丹、谢子长、白明善等人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日后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坚力量。在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探索与建设中,以刘志丹为代表的领导人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积极贯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进行的根据地建设思想,以毛泽东工农武装思想指导陕甘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这些理论思想也成为南梁精神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历史渊源:陕甘地域文化与民众的革命豪情

陕甘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精神,如秦朝的统一精神,唐朝的开放包容精神,明末清初的反抗精神。南梁精神的形成离不开这片土地自古以来拥有的丰富养料。例如反抗精神激励着当地群众的革命动力,当时的南梁地区国民党与豪绅们搜刮不断,压迫严重,广大农民群众在压迫下迫切需要共产党领导革命,刘志丹等革命者在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团结组织带领当地群众闹革命;在对土匪武装的工作中,则以国家存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教育团结土匪、“哥老会” 等武装力量加入根据地的革命力量之中。依靠陕甘地域文化所蕴含的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精神与当地群众基础,南梁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并巩固。南梁革命根据地为之后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夯实了思想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南梁精神也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指引下守正创新、不断发展,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源头活水。“两点一存”就是对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准确历史定位和南梁精神的科学评价。

(三)实践基础:武装斗争与群众路线

伟大的革命斗争孕育伟大的革命精神。南梁革命根据地在建设与巩固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造就了伟大的南梁精神,这期间的革命工作为南梁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刘志丹等人克服了千难万险,从成立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到杜衡等“左”倾主义者指挥的南下渭华的惨重损失,从太白起义、包家寨会议到建立南梁苏维埃政府,都是在革命斗争中所做的伟大尝试,也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探索形成南梁精神的重大实践。在建军方面,刘志丹等革命领导人从陕甘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依据陕甘地区国民党军队、“哥老会”、土匪等复杂形势,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三色”建军的原则。对国民党军队和民团工作以“白色”形式为主,对土匪武装工作以“灰色”形式为主和建立“红色”的革命武装三色形式,扩大党的革命武装力量。在巩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根据陕北地区地理条件等特征,刘志丹提出了“狡兔三窟”的战略,提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只建立一个根据地,要在邻近地区多建根据地以保证拥有迂回的地区和协助抗敌的力量。同时习仲勋同志根据实际制定的“十大政策”不仅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也为革命斗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基础。武装斗争与革命实践是南梁精神从诞生时就具有先进性、革命性和战斗性。

二、南梁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现实启示

南梁精神的内涵具体为 “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3]。“中国共产党精神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国近现代革命奋斗精神,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补充与发展着,形成了以革命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4]南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上延续着革命精神谱系“坚定信念、甘于奉献、团结奋斗、务实创新”的内核。在对南梁精神科学内涵的研究中,仍需在革命精神谱系中去理解南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充分理解南梁精神、积极传承弘扬南梁精神,使南梁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坚持面向群众,弘扬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

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生命线,是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制胜法宝。“红船精神”中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5];“长征精神”中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脱贫攻坚精神” 中始终遵循的人民至上;“抗疫精神”中的命运与共,这些伟大精神都包含着我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民情怀。面向群众始终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在建设南梁革命根据地时期贯穿的路线。在一开始的南梁地区的群众工作中,习仲勋和张策经过调查研究制定群众工作的方针,继而耐心细致地开展群众宣传动员工作,一步一步通过建立群众组织、组织革命武装,为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南梁地区民众从一开始的惧怕红军到改变认识加入红军,就是对南梁地区群众工作的肯定。

从红军长征时期突破腊子口到达大草滩颁布《回民地区守则》到南梁政府颁发“十大政策”,始终坚持把群众路线放在工作的首位。在革命精神谱系中时间线上,南梁精神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长征精神”中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到“延安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南梁精神中的面向群众继承着前者的内核,也为后者的更高精神内涵进行了实践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6](P136)面向群众、执政为民是南梁精神的根基。新时代弘扬面向群众的南梁精神,就是以此为目标,牢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人民至上、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弘扬我党执政为民的优良作风。

(二)坚持理想信念,弘扬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任何革命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我党百年来的奋斗征程有着太多艰难险阻,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共产党人在绝境之中总是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这不仅仅是革命领导人坚持党的领导,更是依靠革命理想信念的强大支撑。“至信而执着的信仰,坚韧而深厚的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7],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一直处于不败之地的原因。

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寺村塬阶段失败的教训、照金苏区的经验,南梁苏区的建设历经艰难。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前期的武装起义也经历过失败。但是无论何种困难、何种险境,他们从未放弃斗争,在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两当兵变等70 余次兵运和武装斗争中,越挫越勇,百战不殆,这是信念的力量。“红船精神”中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长征精神”中的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再到南梁精神中的坚守信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坚定信念”自始至终贯彻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6](P170)。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是南梁精神的灵魂,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继续高举南梁精神旗帜,弘扬斗争精神,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三)坚持顾全大局,弘扬立党为公的奉献精神

在艰苦革命斗争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不仅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而且展现出了共产党人顾全大局、奉献自我的优良品格。刘志丹在陕甘错误肃反运动中面对逮捕自己的密令,毅然前往,不惧被枪毙的危险,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始终将党的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刘志丹夫人在回忆中谈到,刘志丹同志在牺牲前还戴着“右”倾的帽子,但他依然承受压力奋勇战斗!刘志丹同志一生都在坚持他所说的“我能忍受一切,都是为了救国”。习仲勋同志在关押期间依旧坚持将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习仲勋同志顾全大局的生动体现。谢子长同志在受伤期间依旧坚持根据地的工作,导致病情恶化,在弥留之际将凝结了全部心血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托付给刘志丹。

南梁革命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作为八路军挺进抗日的出发点,作为“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船精神”中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 中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团结奋斗”,都是南梁精神显著的红色基因。“脱贫攻坚精神” 中敢于攻坚的奉献精神与勇于担当的顽强信念,是南梁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立党为公、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是南梁精神的特质。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际,在乡村振兴的新的时代要求下,南梁精神坚持大局意识、敢于奉献成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武器。

(四)坚持求实开拓,弘扬守正创新的首创精神

刘志丹等革命先辈在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斗争中,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井冈山斗争经验,更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建军、施政等思想方针和政策制度,敢于坚持走正确的革命道路。例如“红白灰”三色的建军思想,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和“哥老会”等帮会组织,发展壮大了革命武装;“狡兔三窟”的多区域战略布局更是获得了毛主席的赞赏;习仲勋依据当地实际颁布的“十大政策”,这些大胆创新成功地探索出红军发展和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南梁模式、南梁道路,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清醒和独创,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梁精神中的求实开拓体现了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先辈求真、求是、求实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他们坚持实事求是、敢于首创的精神与气魄。呼应着“红船精神”中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对应着“苏区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积极补充着“延安精神”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 “脱贫攻坚精神”的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精神中传承。刘志丹等先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正是“守正”的体现,而依据地区特征创造性地提出建军模式与政策制定,则是“创新”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既坚持真理又勇于探索作为南梁精神精髓,恰恰也是其新时代下内涵延伸的应有之义。

三、弘扬南梁精神的三重路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需要从理论、传播、践行三个方面中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加强数字化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在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理论研究: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坚持文化自信

建党百年的契机下如何加强理论宣传普及,如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是所应回答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对理论深化研究,需要对内涵延伸补充,另一方面则在于如何做到普及宣传。在以深化精神内涵研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主题,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南梁精神研讨会的举行下,南梁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被充分挖掘,对于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坚定,对未来奋斗历程的瞻望,正是加强全民学习南梁精神的重要路径之一。研讨会的举办、文艺作品的创作,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深化着红色文化的内涵。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探讨出一个既有共性又凸显个性的模式去加强中国革命精神教育是新时代需要研究的一个方向。要通过比较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南梁精神内涵研究,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南梁精神研讨会,充分挖掘南梁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理论研究举旗定向,文艺创作凝心聚力,推出具有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的理论成果和精神产品,是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成为弘扬南梁精神的重要先导路径。

理论普及需在对象化、分众化下思考。在受众方面,如何更加生动阐述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核,如何彰显红色基因的“人民性、斗争性、实践性、创新性”[8],是理论探索的根本取向。因此要根据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各业态不同受众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从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精准性的理论学习、宣传方案和方法,才能讲述好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才能感染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实现全民乐于学习,在学习中感动,在缅怀中力行。在文化输出方面,应彰显特色,注重对外输出的受众与方式,从而在输出中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南梁精神内涵的延伸,更应响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精神需求。在赓续南梁精神中接续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改善民生的成效庆祝建党百年亦成为政府主体的重要任务与使命。

(二)媒体传播:借力媒体融合发展,讲好红色故事

理论路径在回答如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对普及宣传在内容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回答,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媒体融合发展下,以数字化的展示和传播方式更加深刻回答如何普及宣传的问题。在网络媒体占据舆论宣传主导的今天,更加多样化的传播、多维视角、多种载体的方式成为文化宣传的主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数字化的展示更能增强红色文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达到“理论舆论双轮驱动、文化文明同频共振”[10]的效果。例如“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正是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字化的宣传拥有可视化的呈现、个性化的定制等特征,在红色文化的学习教育中也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优势,要牢牢抓住数字化这一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组织文史、文艺工作者踊跃创作一批反映南梁革命历史的文艺作品,拍摄制作一批反映“红色南梁”历史题材的大型影视剧,积极彰显红色文化魅力,推动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入脑入心,使南梁精神成为立足老区、感动全省、辐射全国的共同精神家园。在传播方面,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面对西方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要以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精神的弘扬、围绕建党百年为主题创作融媒体作品,以数字化传播扩大宣传效应,加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筑牢我党意识形态主导权,自觉让那些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虚幻一切的观点没有任何容身之地。

(三)践行路径:掌握意识形态主导,筑牢信仰之基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南梁精神是为了让我们在回溯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学习党史中砥砺前行,在看来时的路中展望未来的路。因而“践行”不仅是弘扬南梁精神的路径之一,更是传承红色文化、坚持立根铸魂、凝心聚力、守正创新下将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根本要求。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精神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中国的沧桑巨变、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因此弘扬南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其次要汇聚平台载体力量。创新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作为传播基础,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优秀主题作品创作,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第三要立足铸魂育人。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从哪来的精神密码,也是回答我们该往何处去的精神路标。在弘扬南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化中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让红色文化促进立根铸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时代新人、加强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提升国家认同。让包含长征精神、南梁精神等多个红色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成为指引照亮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璀璨灯塔。

在建党百年之际,在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弘扬南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回顾百年建党历史,南梁精神坚定继承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基因和血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望新的伟大征程,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南梁精神一定会焕发出绚丽的时代光芒和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南梁刘志丹根据地
南梁精神永传唱
南梁长4+5油藏加密方式对井组产能的影响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色南梁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
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