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质及弘扬路径

2021-01-27

社科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党弘扬中国共产党

陶 达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辟概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号召全党永远把伟大的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特质,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求什么、立党为什么、兴党凭什么、强党靠什么的深刻阐释,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建党精神,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深入研究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质及弘扬路径,对于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主题,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开启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中,既体现了深远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又为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求什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发端于建党之时,体现于百年征程,熔铸于精神血脉,它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集中彰显。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2](P836)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并指导实践。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P13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136)。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社会。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一百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指引下,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使得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日益增强,2020年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无数个“中国奇迹”,书写着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程,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建党、立党、兴党、强党,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4]“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革命理想高于天,无论是信奉“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李大钊,还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无论是翻译《共产党宣言》体味“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的陈望道,还是在狱中为“可爱的中国”讴歌呐喊的方志敏,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即使经历千辛万苦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都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展现了共产党人对真理的坚持,对崇高理想的坚守。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什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6]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有力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植根人民的鲜明底色、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一是心之所系,路之所向。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清晰地向世人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以及为什么而奋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奋斗主题主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鲜明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展现了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一百年来,从最初的50 多人发展壮大到拥有9500 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矢志不渝奋勇前进,才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二是为了人民,扎根人民。一百年来,我们党深刻回答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1925 年12 月,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7](P21)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8](P44)中国共产党始终有一颗扎根人民、造福人民的初心,才能够不断壮大发展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有9000 多万党员和400 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只要始终守初心、担使命,那就无坚不摧。”[9]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为了人民,扎根人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就是让亿万人民真正享有尊严、幸福和荣光。

(三)中国共产党兴党凭什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投身于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时代洪流。中国共产党兴党凭什么?一是不怕牺牲,舍生忘死。回首党的百年征程,每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每一次重大胜利的夺取,都交织着忠诚与勇敢、斗争与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 年至1949 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 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 多人。”[10]一百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实现理想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用不怕牺牲、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走出了“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 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11]的革命道路,展现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新中国建设者身上,激扬于新时代1800 多名扶贫干部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上。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12](P292)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标识是在一次次向死而生、敢打必胜的斗争中锤炼而成的,展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气概。二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百年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时期,熔铸成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在社会发展中,唯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才能在历史洪流中挺立潮头。新时代,继承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优良品质,要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的奋斗精神,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直面困难和挫折,勇于挺进改革发展“深水区”“无人区”,敢于迎难而上、豁得出去、顶得上来,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不屈服,永葆革命精神的浩然正气。

(四)中国共产党强党靠什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才能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第一,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品格。对每名共产党员来说,对党忠诚不仅是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更是为人民服务的忠实践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从本质上说,忠于党与忠于人民是一致的,忠于党寓于忠于人民之中。忠于党的出发点就是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落脚点就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不负人民。第二,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崇高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以人民为标尺,与人民血脉相连,孜孜不倦答好人民考卷,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汇聚起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要把让人民幸福当作终身事业,坚定不移、奋斗不息。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坚定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融为一体,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质

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和人民性。这些鲜明特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使命,牢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质,有助于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思想引领的科学性

伟大的建党精神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和提炼。一是科学的立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是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倡导的“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江泽民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到习近平“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科学立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价值旨归。二是科学的方法。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以全面彻底的唯物辩证法为研究工具,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为基础,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而进行的提炼。三是科学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P38)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回答精神谱系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趋势之问的科学总结,是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检验准则,将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标准。

(二)强党强国的实践性

实践告诉我们,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理论在实践中要不断创新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理论产生于实践并推动实践。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带领人民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正是由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在中国的实践,才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P11)并且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P9-10)。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发展实践的,并且它自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中国实践,准确把握了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变化,回应了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二是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实践。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践行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精神来源于伟大实践,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中国的伟大实践。

(三)坚定信仰的斗争性

“伟大斗争”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范畴,是指伟大实践、变革社会的活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伟大斗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变革中国社会、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实践。”[14]第一,斗争是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主旋律。恩格斯曾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5](P139)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8](P31)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鲜明的斗争属性,这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会充满着荆棘和挑战,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斗争到底的精神。从理论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本身就具有批判意识和坚决斗争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根本方向。从实践性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斗争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践证明,斗争是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主旋律。第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16]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中不断演进并熔铸于民族精神之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党,在百年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17]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拥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才能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四)服务大众的人民性

竭诚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所在。维护好与实现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一是坚守人民立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P411)马克思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国家政权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群众的利益。马克思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批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探寻自由解放道路提供了方向指引。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二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毛泽东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必须依靠的革命力量,并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18](P139)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才能够更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没有群众,共产党人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9](P372)江泽民强调:“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0](P271)胡锦涛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21](P442)习近平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6]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推动了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路径

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把稳思想之舵,强化理论武装;夯实信仰之基,赓续红色血脉;坚守浩然之气,树牢为民情怀;汲取奋进之力,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一)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就是要把稳思想之舵,强化理论武装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更加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马克思主义原著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学习做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焕发朝气、勇气、锐气,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理论传播者、坚定实践者,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要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2]。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培养青少年成为敢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二)弘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就是要夯实信仰之基,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就是要夯实全党的共产主义信仰,赓续红色血脉。一是加强“四史”学习,牢记初心使命。全党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深入学习与领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国艰辛历程的回顾,了解昨日筚路蓝缕创业之由来,珍惜今天发展成就之不易,坚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使命,继承先辈不懈追求国家昌盛繁荣富强的宏伟事业。同时,在青少年中要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学科课程、融入主题教育、融入实践活动。“要深化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研究,实现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创新性发展”[23],充分挖掘区域内红色资源、积极探索分类推进策略、努力创新学习教育载体。二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性成就,践行使命担当。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理论成就、实践成就和精神成就,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做到能担当、敢担当、会担当。要有敢于破解难题的魄力和勇气,具有大无畏精神和气概,敢于涉险滩、冒风险;要敢于旗帜鲜明讲政治,敢于较真碰硬;要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起到广大群众的主心骨、顶梁柱作用。

(三)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就是要坚守浩然之气,树牢为民情怀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是中国人民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真实写照,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为民情怀。一是弘扬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品格。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带来的新挑战,要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巨大勇气,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敢干敢拼,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要弘扬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精神,时刻保持坚定的立场、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敢于出击,敢战能胜。二是弘扬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牺牲一切的精神。敢于牺牲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得失。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情怀。一百年来,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是改革开放时期,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赢得胜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也要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开辟未来。

(四)弘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就是要汲取奋进之力,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进军,在新征程中,我们始终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一是要秉持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情怀。从古至今,爱国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价值传统。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意识,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境界,都体现了胸怀天下、家国同构、心存大义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6]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引导,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既要理性认同,又要情感认同;既要注重显性教育,也要重视隐性教育。只有将爱国主义内在信念见之于具体的实际行为,千千万万的爱国者才能凝聚成磅礴的爱国力量。二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25]的历史担当。“功成不必在我” 表明的是一种大局观,彰显的是胸怀和境界;“功成必定有我”表明的是一种使命感,彰显的是责任和担当。建功立业绝非易事,依靠的是集体,需要的是时间,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付出都是在为干成事业添砖加瓦。只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所以,“功成”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但是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保持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为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谱写新篇章。

猜你喜欢

建党弘扬中国共产党
弘扬爱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建党九秩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