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器文物修复技术探究

2021-01-25王晓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2期
关键词:陶器技术

王晓磊

摘 要:陶器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物类别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文章介绍了陶器文物的四种受损类型,并从了解目标文物背景、制定修复方案、准备修复器材和正式修复过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对陶器文物的修复工作流程,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陶器;文物修复;技术

0 引言

我国古代制造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磁山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都有陶器出土。研究陶器的发展史就是研究中国的发展史,但由于陶器文物的特殊物理特性,许多保存时间久远的陶器已经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只有经过修复,我们才能对其进行研究并更好地保存。

1 陶器文物的受损类型

1.1 破损与碎裂

由于陶器性质特殊,整体较为脆弱,很容易在长期深埋地下的过程中形成破损与碎裂。陶器的埋藏环境是影响陶器是否发生破损或碎裂情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出土于人类文化堆积地的陶器发生破损或碎裂的可能性较小,而出土于自然沉积地中的陶器发生破损或碎裂的可能性较大。

陶器其自身的性质与制作质量也对其后期的保存状况有着一定影响。具体包括:①陶器的性质,属于泥质还是夹砂;②陶器的制作质量,一般来说窑内温度越高的陶器其制作质量就越好;③陶器的壁厚,陶器的质地越厚,其抗破损的性能也越好;④陶器的体积大小,体积较小的陶器抗破损能力也比体积大的陶器更为出色。

动植物的活动或地质活动也可能会使陶器文物遭到破坏。一方面,埋藏环境中的动植物生长,会加速陶器的破损程度。另一方面,当地的剧烈地质活动,如地震等,也会让陶器的正常保存遭受威胁。

1.2 表面划痕与裂缝

在陶器的埋藏过程中,很有可能由于外部因素导致陶器表面出现破损或裂缝,如土层中的坚硬岩石、动物的活动或啃食、雨水的冲刷等,在出土过程中考古人员不当的操作方式也有可能使脆弱的陶器表面上出现划痕与裂缝。

1.3 钙化土层附着物

由于部分地区的土质钙化较为严重,陶器由于质地松软,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对土层钙化的现象较为敏感。在陶器埋藏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沾染上一层土壤附着物,在清理过程中也容易使陶器遭受破坏。

1.4 可溶性盐析出现象

陶器的原材料多为黏土,其中的成分较为复杂,很有可能含有各种矿物性盐。陶器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与透气性,出土前的陶器一般深埋于潮湿阴暗的土层中,土层中的各种矿物和可溶性盐会随着潮湿的空气进入陶器本体中,一旦出土之后,陶器原有的环境平衡即被打破,出土后的温湿度不均衡可能会使陶器内部产生物理变化,一旦温度升高、空气干燥,陶器内部的可溶性盐就会析出并附着在陶器表面形成结晶,在温度降低、空气湿润的环境下这些结晶又会融化,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就会导致陶器表面松软破损,甚至发生碎裂现象。在各类陶器中,尤以彩陶受可溶性盐析出现象的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陶器应当保存在18摄氏度至24摄氏度,湿度在65%至70%的恒温环境下,并且应当尽量避免保存环境中污物灰尘等物质的产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在保存环境中种植一些植物来吸收和阻挡空气中的杂质。此外,在陶器保存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避免紫外线对陶器文物形成直射,盡量多采用人工照明方式,防止陶器表面受到二次伤害。

2 对陶器文物的修复工作流程

2.1 了解目标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器物类型

在修复一件破损陶器的过程中,首先工作人员应当对该目标陶器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如陶器的出土时间、遗址类型和当地气候等,由于陶器的周围环境对陶器的保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获取陶器埋藏环境的第一手资料能够为修复陶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包括陶器出土当地地下水的酸碱程度、当地环境的温湿度、出土时的季节气候等。

在获取目标文物的考古资料之后,修复人员还应当对修复目标文物的历史背景做出分析,针对器物类型和用途来制定修复方案。由于不同年代制作的陶器对应着当时时间节点的历史特征,不同地域所生产的陶器器型也大相径庭,因此只有把握住目标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用途信息,才能使修复人员更好地制定修复方案,减少对陶器文物的二次破坏,恢复它们原本熠熠生辉的样子①。

2.2 对目标陶器进行整体检测

修复人员在进行修复工作之前,应当利用仪器和设备对陶器进行整体检测,对陶器的破损类型、材质、重量和器型大小、制作工艺和流程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应当对陶器表面的颜料做出严谨的成分分析,为后期上色制备颜料打下基础。

2.3 制定修复方案

修复人员在接手目标陶器的同时,应当综合考虑陶器文物的历史背景与用途,分析其结构特征和形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制定行之有效的修复方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技术,保证对陶器文物表面釉色、整体纹饰和器型的还原,提高破损陶器的文物价值。修复人员还应当做好对修复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避免毫无准备而造成损失。

2.4 准备修复器材

在陶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需要使用工具的步骤有检查、清洗、补配、上色等,因此修复人员应当准备好毛笔、刷子、棉签、放大镜、紫外线灯、清洗容器、黏结剂、石膏粉、固定器材、上色用具等。

2.5 对目标文物实施修复

正式的陶器文物修复流程一般分为四步:清理杂质、粘接加固、补配残缺和上色仿釉。在修复陶器之前,修复人员应当拍摄记录下陶器的原始照片,这样可以实现对陶器修复前后的对比②。

2.5.1 杂质清理

由于陶器在出土过程中很可能沾染上土层中的杂质与钙化垢,因此在修复之前对陶器文物进行清理是保证陶器表面洁净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刚出土的陶器,一般可先用蒸馏水予以清洗,使陶器文物充分暴露原貌,清洗时应当注意使用棉签等工具轻柔擦拭,避免对陶器文物表面的釉层或彩绘造成破坏。若发现清水无法清理干净的污垢,修复人员应当使用竹片进行修剔或细毛刷进行擦拭。在清理过程中,还应注意检查陶器碎片断茬部分是否存在泥土,为后期粘接陶片做好准备。

有部分陶器表面的杂质很难使用物理方法进行清理,或物理清理容易对陶器表面造成二次破坏,这时修复人员就需要使用化学药剂对陶器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大多数陶器表面杂质的组成成分是碳酸钙和镁盐,使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浓度的盐酸和甲酸溶液可进行清理。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修复人员应当先对测试材料进行操作,如测试材料表面并无损坏且能够实现清除目标后才能对陶器文物进行清理。在进行操作时,修复人员应当使用棉签等柔软物蘸取酸性溶液对陶器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待杂质脱落后,应再使用酒精或蒸馏水将陶器表面的酸性溶液清洗干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酸性溶液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修复人员的使用安全。对表面具有彩绘的陶器,修复人员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酸性溶液进行清理。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出土后的陶片可能带有丝织物的残留,修复人员发现这种情况应当注意进行保护,由于这类痕迹可能表现或佐证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或某一阶段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因此可以使用树脂或清漆材料进行封闭,避免清理时误将其除去。

2.5.2 粘接加固

粘接加固是陶器修复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关系到陶器的整体形制修复,为后期环节打下基础。在粘接之前,应当选取合适的黏结剂,在陶器修复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黏结剂包括树脂、橡胶和混合剂等。修复人员应当根据陶器破损的实际情况和陶器的表面材质使用适当的黏结剂和粘接方式。

在粘接加固之前,应当对陶片进行分类分析,根据陶片上残存的彩绘及纹路,对陶片的破损位置和粘接效果进行初步判断,在粘接过程中,应避免发生陶片直接对接的情况,防止对陶片造成伤害。粘接加固一般分为直接粘接法和灌注粘接法两种,直接粘接法要求修复人员将黏结剂直接涂抹在陶片破碎的断面位置,将两块陶片进行压合。当陶片粘接成功后,应当使用棉签或纸巾蘸取溶解剂对陶片表面残留的黏结剂进行清理(图1)。如果陶片的断裂部位较长,使用黏结剂容易发生断裂现象时,修复人员应及时使用热熔胶在断裂处进行加固。灌注粘接法要求修复人员对断裂陶片进行固定,使用石膏等固定物将目标陶片进行封闭,再使用黏结剂对陶片断裂缝隙进行灌注粘接,待黏结剂完全硬化之后可将石膏等固定物拆除。使用灌注粘接法时,应当避免石膏与陶片断隙之间存在空气,影响粘接效果。在修复人员进行粘接加固时,应当尽量保证一次性成功,避免进行二次粘接,二次粘接对粘接效果同样具有不利影响①。

2.5.3 补配残缺和做旧

针对陶器破损的不同类型和陶器本身的不同材质,目前已经研发出了许多种类补配材料。假如目标陶器质地较软,应当使用虫胶、酒精、石膏粉制成的溶剂,假如目标陶器质地较硬,则应使用清漆、稀释剂和石膏粉制成的溶剂。可以发现,传统的补配工作使用最为常见的补配材料是石膏粉,但在较为先进的实验室中,陶器首选的补配材料则是环氧树脂,这种材料的好处是能够还原陶器文物本身的面貌,避免修复过后与原陶器风格格格不入,在残缺补配成功后,肉眼很难观察到补配的痕迹。在补配工作完成后,修复人员还应当使用调配好的腻子对陶片对接处的裂缝进行抹平处理,在抹平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还原陶器的原本色彩,可以在腻子的配方中加入与陶器本身颜色相近的染料,使抹平过后的效果更好。

在对陶片接缝进行抹平过后,修复人员应等待腻子较为干硬时,使用刮刀对陶器表面凹凸不平的位置进行均匀处理,并利用细砂纸进行打磨,使得补配抹平过后的陶器表面较为光滑,尽量做到减少修复痕迹,保持陶片原貌的效果。

2.5.4 上色仿釉

在陶器的修复过程中,上色是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由于陶器在地下深埋千年,很多部分已经脱落掉色,很难分辨出其原有的色彩,因此修复人员应当综合考虑陶器的整体颜色、遮蔽程度、纹饰的风格等元素,为陶器还原其应有的色彩。在进行上色的过程中,一般多使用矿物颜料、植物颜料或丙烯颜料。其中,矿物颜料的性质较为稳定,受光照、温湿度、空气等因素影响较小,而丙烯原料除了具备矿物颜料的优点之外还具备干燥快、防水、不吸附污垢等优势,因此是最适合作为陶器上色的颜料类别②。

在上色工作完成后,还应当在上色部位进行仿釉,增强陶器表面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减少修复痕迹。对釉质的仿制手法应与上色相同,以原目标陶器釉质最薄、颜色最为显眼的位置作为基点,保证后期仿釉与原器物的相似度。

在上色制釉程序完成后,应当利用做旧手法将陶器修复后的部分与原有陶片保持风格一致,降低色彩的鲜艳度,保证还原陶器文物本身的色彩与器型,降低修复过程中对陶器艺术价值的破坏。

2.6 修复完成后建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

在陶器文物的整体修复工作基本完成后,修复人员应当根据整个修复流程建立目标文物修复档案。档案内容应当包括器物本身信息,如出土时间、器物类型、用途、断代、出土原始照片、发掘遗址位置等,还应当包括修复信息,如修复负责人、修复工艺、修复类型、使用材料等等,保障每一件陶器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信息存档,推进文物管理规范化建设。

3 结論

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陶器修复是文物工作者需要着力研究的一项课题,从业人员不仅应当做到对陶器的修复工作了如指掌,还应当熟悉掌握陶器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对器物进行修复时,推陈出新,保障陶器文物的历史价值不遭到破坏,使我国的陶器修复工作不断科学有序推进。

猜你喜欢

陶器技术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老佛爷的茶碗
指尖上的小陶器
云阳陶器,极简,极真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不完美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