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工程构建: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2021-01-25胡靖胡超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高校

胡靖 胡超

摘 要: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本质上体现为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思政课的亲和力是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基础性和先决性因素,然而教材不够鲜活、教师缺乏活力、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影响了课程亲和力。因此,要重点在这些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基本要素上下功夫;同时注意处理好思政课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教材与教学内容、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教师亲和与严格要求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多次提及一个词——亲和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分析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建设好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工程,是当前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命题。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

“亲和力”最早是属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特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后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之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愿意接近、相互趋同的特性。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教育领域引入了亲和力的概念。思政课亲和力专指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亲近感和悦纳度,其本质为实现认同。这种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其“经”。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是指引我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真经”。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但是理论不会自发地到达学生的头脑,并转化成为自觉的理论认知。思政课的使命就是要将科学性、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一种理论自觉,实现理论认同。

第二,信其“道”。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这是因为,相较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思想学说,它超越了为剥削阶级立德立言的狭隘眼界,立足于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流淌着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属性。思政课亲和力内在蕴含着价值认同,这是实现理论教育由知到行的关键。思政课要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义性,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

第三,从其“行”。古人云,“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单单停留在课堂中,必须逐渐走向实践,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转识成智的升华。思政课的实践后果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达到实践认同。

二、目前高校思政课缺乏亲和力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鉴于思政课特殊的德育属性,所以就其实际效果而言,它是一种隐性的,且需要相对长的时期才能够显现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思政课的实效性无从考察,难以判断。要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前提条件是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妥善实施,而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到课率、听课率和满意率。遗憾的是,当前思政课学生到课率不足,抬头率不高、获得感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这无疑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在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诸多因素中,亲和力是先决性因素,处于基础性地位。试想,没有亲和力的思政课,如何能吸引学生,那课程的凝聚力、说服力、吸引力与感召力又从何谈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也必然难以实现。具体来说,思政课亲和力受到教材、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基本教学要素影响,其中每一个要素的亲和力都与思政课的实效性息息相关。现实情况是,这些基本要素亲和力与时代的呼唤,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首先,教材不够鲜活。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思政课往往是从接触这门课程的教材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了首因效应的概念,特别强调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学生对思政课教材的第一感受会深深影响他对课程的认知,所以,教材的亲和力是思政课实效性的基础因素。然而,现行统编教材仍然存在批判功能缺失、话语方式呆板、理论说服力不彻底、现实问题呼应不够等问题,难以吸引学生学习阅读。

其次,教师缺乏活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会转化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成为决定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实际教学中,有一定数量的思政课教师,他们或是授课照本宣科不接地气,或是对学生缺乏尊重与关爱,或是因个人性格局限、语言表达特点等,影响了自身亲和力发挥。社会上一度有人称思政课教师为“马列主义老太太”,表现出人们对思政课教师形象刻板、思想僵化的人物形象的反感。

第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的亲和力突出表现为“可听性”,只有教学内容让人听得懂、听得进,才能引起师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才能实现真信、真用。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够鲜活,脱离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而空谈理论,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加之过于严肃和权威性以及布道式的话语表达,造成学生的排斥和疏远,令人昏昏欲睡。

第四,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方式是包括教师教学的手段方法、传播的载体等在内的一套教法“工艺”。思政课上课方法较为单一,多为填鸭式“灌输”、单向度“聆听”,这种传统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对移动新媒体的应用和占据远远不足,也不能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接受特点。上述种种都使思政课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待,大大降低了亲和力,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效。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系统由要素构成,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既要看到,整体支配协调局部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也要看到,局部的改变会影响整体的变化。这启示我们,在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工程上,一方面要着眼思政课教学整体,追求系统的最佳效应;另一方面要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和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亲和力各要素的积极作用。

(一)聚焦影响要素,实现各部分之间的整合优化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通过不断优化教育者、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各要素及其运行过程,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趋同感。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关键要在这些要素的亲和力上下功夫。

1. 建设更具有亲和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6]。教师的人格素养、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都深刻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进而影响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素养,达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首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7]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教师从业准则,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其次,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教师扎实的理论素养是提升个人亲和力的根基。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野,强化理论功底,提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视角多元、见解独到、旁征博引,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

再次,提升教学技能,形成个人风格。如果所有的教师都是一样的上课方式,势必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会让学生对课堂有更多期待。为此,思政课教师需练好教学基本功,以程门立雪的精神向有经验的教师虚心求教,以“吾日三省吾身”的工作态度反思教学,探索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以独特的风格吸引学生。

2. 编写更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教材

如何提升思政课教材这类政治性和严肃性较强的文字作品的亲和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为了我们提供了良好范式。比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做的政治报告就文采飞扬,引人入胜。他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把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和发扬坚忍不拔的意志表述的既准确性又极具感染力。由此看来,严肃的文章也可以写得有文采,也应该有可读性。

从教材编写这一基础环节入手,把思政课教材写得可读性强一些,吸引人、感染人一些,从而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具体而言,一是要突出理论性。要阐述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性,更要阐述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最大优势。二是要展现开放性。讲清楚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讲清楚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历史方位、伟大成就和突出贡献,注重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体现历史发展的纵深感和国际视野的开阔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现实感和认同感。三是要蕴含情感性。恰如其分地融入生命观、爱情观、消费观等价值观教育,突出思政课教材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育人功能。

3. 选择更具有亲和力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是整体亲和力中的核心要素。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必须要坚持“内容为王”,切实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否则就容易舍本逐末了。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社会现实。理论只有回应现实才有穿透力。新时代带来了新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释当下的现實问题,建立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链接。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思想上理论上的疑难点和困惑点强化研究,加大根源剖析,注重正面引导,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理论观点战胜各种“杂音”“噪音”,武装大学生头脑。

第二,加强人文关怀,贴近生活实际。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将现实生活注入教学内容,可以让看似枯燥的理论更生动、更鲜活。有道是“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思政课可以通过选取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际素材,围绕大学生成长、就业、创业及社交困惑等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做相应调整,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

第三,注重学段衔接,体现教育层次。我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性学习,中学阶段重在体验性、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重在理论性学习。因此,教学内容要根据这种变化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分层。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制定应与初高中学段教学内容相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4. 运用更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方式

毛泽东曾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8]对于思政课来说,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体现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要充分发挥教学亲和力,以什么方式,也就是用何种方法和载体来展示教学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坚持传统教学与现代方法的融合。方法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钥匙,只有使用配套的钥匙才能打开门。在教育方法——教育钥匙的选择上,既要熟练于各种传统有效的教育方法,也要积极创新现代教育方法。发展研究性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探索微课程、微电影、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打造具有趣味性与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发挥教学载体对教育的推动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载体,能推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这里的教学载体包括课堂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管理载体等。首先要注重对传统的课堂和活动载体的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其次,要注重对新型载体的把握,开展“互联网+”“智能+”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运用慕课、云课堂、雨课堂、智慧课堂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二)从整体上把握思政课亲和力要处理好几组关系

1. 处理好思政课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意识形态教育引领整合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积淀、发人深省的人生智慧启迪、生动具体的人文故事,这些人文知识融入思政课堂不仅拓展了思政课教学资源,而且提升了思政课文化品位,无疑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手段。但思政课毕竟不是一般人文素质教育课,其重点在于实现思想引导、精神塑造和价值观养成。在思政课教材和教学中,人文知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和手段存在。如果过多沉浸在人文知识讲解、逻辑技巧的展示上,就会偏离思政课教学轨道,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既要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运用人文教育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也要注意避免因人文知识性消解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

2. 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肃的思想性,教材的可读性有待加强,如何处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照本宣科,势必枯燥乏味,令人生厌;另起炉灶,则有可能背离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既要忠于教材,也不能囿于教材。要看到,教材内容是静态的,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而具体教学情景是动态的,是复杂多变的。这便引出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命题,即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设计,实现从“教教材”到“以教材教”的转变,让有意义的内容更有意思,更具亲和力。

3. 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推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积极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受此观念的影响,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设计了大量学生活动,学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教师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少。诚然,各种游戏互动、情境表演等,增强了思政课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要用学生取代教师,教师的教学讲授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形式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与主导。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进行灌输的主体应当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9]。所以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也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用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

4. 处理好教师亲和与严格要求的关系,既强调人文关怀也注意恩威并施

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高质量的思政课必然要贯彻一个“严”字。教学内容要严肃,不能用“哗众取宠”的东西来取代理论讲授;教学管理需严厉,要抓好课堂纪律;考核评价得严格,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注意,“亲和”绝不是无原则地迎合,尊重学生不是放任不管。“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一個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更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尊重和爱戴本身就是亲和的另一种表现。因此在把握“亲”的范畴时,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也就是说关爱有度。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5][6]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01).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7.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0.

[9] 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7-318.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