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中国战略的内涵解读

2021-01-25赵亚东

关键词:人与自然习近平发展

赵亚东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绿色中国战略,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经验一次彻底而深刻的反思,也是对我们自身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思。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逻辑,他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的、包容的、可持续的发展新形式。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全球气候恶化等多重挑战,以很多发达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都把绿色发展提上日程,这种利于当代又惠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之路代表着发展的新趋势。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全面唱响绿色中国建设的号角,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推行绿色发展战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习近平;绿色中国;人与自然;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站在新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全面总结四十年来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深入地阐释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驾护航,着重强调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以生态文明建设优先,并指出践行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路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始终处于平衡态,人依据自然的生命法则探寻自身的发展路径。在新的发展路线中最为关键的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并融入各项发展的全过程,将绿色发展作为评判各发展领域的重要指标,绿色成为一种新潮流,更是一种新时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贵阳举办的国际生态文明论坛贺电中明确提出当下中国已经正式走向生态文明发展新时期,中国将在绿色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全力推进美丽中国各方面建设,中国将全方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坚持绿色发展追求绿色GDP正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中国将健全和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始终奉行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以便能够实现绿色、协调、低碳、循环的发展,并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自身等方面的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相互融入相互渗透。“形成节约资源同保护环境相协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确实从大自然中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但各国现今都面临着气候日益恶劣、能源过度浪费、资源超限开采、生态恢复脆弱、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等世界性难题。所有这些难题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它是当下全球都要面临的艰巨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并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始终同世界各国一道密切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各项成果共享共用,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建绿色、生态、和谐的地球美好家园。绿色是三个基本色调之一、是大自然的主色调、是当今时代的流行语、是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绿色发展道路。新时代我国全面推进绿色中国建设,这不但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科学筹划,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尊重和创新。

一、生态决定文明兴衰

推行绿色中国建设不但是为了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良好愿景,更是在新时代为推进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做的重要工作。生态决定文明的兴衰,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绿色中国建设,因此在绿色中国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为理论指引,在科学理论的引領下切实推进中国绿色发展之路,形成生态、绿色、健康、温馨、有序、和谐的绿色发展新风尚,将生态文明之风自然延续。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明一词的解释是相对于野蛮、固化、蒙昧、无知、落后等状态而言的,所谓文明是在人类发展长河中伴随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人化的物质与精神积淀的传承,是对人类认识水平逐渐提高的深刻概括。纵观人类诞生以来数千、数万甚至数亿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原始、奴隶、农业(诞生以来始终延续)、封建、工业等几种文明形态,伴随着这几种显著的文明形态的漫长延续和生生孕育,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都认可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地理好比是历史所在地的子宫,孕育着历史,规范着历史。”[2]在原始文明时段,由于人类本身处于蒙昧的自然发育状态,认识自然的水平非常有限,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更为有限,基本处于大自然的统治之下,所以,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在极其低微状态下的“和谐”,在此阶段,人受制并依赖于大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被动的奴役关系,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自然决定人类存亡,人是自然的奴隶。伴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水平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逐渐增强,外加生产工具的利用和发展,生产力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人类逐渐进入农业文明发展时段,在此阶段人类开始初步认识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对自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和范围有限,人依旧处于被动的受控地位。农业基本是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基础和保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农业文明曾与多种文明形态共沐风雨,是一种自诞生以来延续至今的文明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随着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发展阶段又包含着奴隶发展阶段,此阶段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进步,然而有限的物质资源不能满足于不断壮大的人类群体,进而出现了阶级,所谓的族长、长老、奴隶主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在此阶段就人类本身而言依然是蒙昧和野性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就人类本身而言,发展进度有限,依旧是习俗式的和集体无意识式的缓慢懵动,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伴随着农业发展阶段的演进以及低等农用工具的逐渐利用,人类步入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段,这一时期就人类本身而言相对漫长,对文明本身而言,相对璀璨,影响也较为深远,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四大文明古国的纷纷诞生和延续。中国的古老文明就更值得一提了,无论在哪一领域都有华夏民族的印记,影响范围之大、影响程度之深、影响时效之久,就我们生活的今天而言依然具有封建文明的余波。在封建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单纯的依赖顺应自然开始慢慢地升级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完全受控关系被打破。近代以来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生产工具升级换代、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随之诞生的是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的工业革命时段,由于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的更替发展和运用,使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人类似乎感觉到无所不能,人类的欲望被彻底激发,开始贪婪的攫取各种自然资源,无节制、无休止的征服利用大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逐渐演变为日趋对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问题,生态危机、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开始日益严峻的凸显在人类面前。当前严峻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在复杂的生态问题影响下,人类面临着要么与地球一起共同毁灭,要么与自然界共存共荣的空前困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生态活动蓬勃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术探讨到政府倡导的全方位变革。今天,我们越发地对自然敬畏甚至说是向往,对生态的追寻、对绿色的渴望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期待,绿色发展理念将贯穿各项发展的始终,绿色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成为新的时代语言。

“习近平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总书记高屋建瓴的十四个字,精辟地论述了生态的重要地位,科学的回应了生态和文明之间的辩证逻辑和依存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生态与文明之间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新时代最为重要的位置,这不但是我国在生态哲学思想上的丰富发展,更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对于当下我国正全面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深远的号召和指导作用。全面地回顾千万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进过程并探析悠久的人类历史文明,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到一个结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的所有国家都发源于生态良好、植被丰茂、水草肥美、环境宜居的大江大河沿岸,然而所有古代文明的破坏甚至灭亡,最终都逃不出人口大量流失、青山被焚毁、肥野变荒瘠的悲惨命运。比如我们熟知的国内有楼兰王国、龟兹王国、古蜀王国、夜郎王国等,国外有古代埃及、古巴比伦、玛雅、复活节岛等,无论哪种文明的破坏或者灭绝基本都是由生态破坏导致的必然结果。总书记关于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的这一深刻论述是站在人类文明延续及历史发展的宏阔视角,指明当下绿色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不但要加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程度,更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和绿色发展思维并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分析看,生态问题不但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繁荣,而且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绿色发展是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和新时尚,它将代表着当今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方向。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和积极扬弃,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文明新时代的凝练概括,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全新文明形态。”[4]“生態文明的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实现双赢的价值诉求的实现,是人与自然辩证运动的产物,是真、善、美在现实中的展现。”[5]当前我国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就是一种在尊重自然、历史、经济、社会、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条兼具持续性、绿色的、生态的、文明的、利民的发展之路。在绿色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优良的和谐双赢。

新时代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最为突出的地位,特别强调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种场合谈到这一关乎人类长远发展、人类文明传承的客观规律,对于当下绿色中国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重温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能够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认清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生态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尺度,在正确的认识和遵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绿色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幸福安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科学发展的最好出路,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关乎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是实现国富民强的最佳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影响深远同时意义重大。

二、“两个清醒认识”的哲学警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富强、关乎人类福祉、关乎全球生态治理的大事业,中国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做好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以绿色为主色调加快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全面推进绿色中国建设。“从这个战略高度出发,他提出了“两个清醒认识”重要论断,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总书记对“两个清醒的认识”的表述体现了较强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对新时期提出的绿色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哲学警示作用,也具有明确的实践性。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越发严峻,人类开始从征服自然的喜悦中惊醒,已经开始认识到:肆无忌惮的资源开发给人类带来丰盈的物质追求的同时,同时也给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伤害,人类当下正面临和遭遇着殃及全球的生态危机。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手段的纷纷投用,大自然就如同随时准备宰杀的羔羊,它再也不能容忍人类的贪婪和破坏,已经展开对人类的各种报复。“自然的威力就像潘多拉盒子里的恶魔,一旦开启,便把复仇之箭指向人类。”[7]人口危机、水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蔓延等诸多生态问题此起彼伏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就如同魔鬼一样干扰着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对于当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以及居住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人谁都不敢否认我们今天正经历着生态危机的严重事实,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变得越发不可调和。毫不夸张的讲,习总书记关于“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不仅对当下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都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更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点明了新的发展方位。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其他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全体中国人民在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人居环境、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全面增强整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然而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生态破坏、资源不足等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已经到了不得不妥善解决的地步,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发展中大国,在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可避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非常复杂和非常严峻的,要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更是非常棘手。“两个清醒认识”的科学论断深刻的揭露了当前我国在保护良好生态、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整治环境污染等方面所遇到的艰难和挑战,同时也深刻的印证了当前我国要加快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积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面对当前的现实情况,我们必须在“两个清醒认识”的警示中走好绿色中国之路,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关系,尽快摒弃传统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发展路子,切实鼓励和支持符合生态规律的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有序地推进绿色中国建设。

三、保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在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8]为了能更好地凸显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总书记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生动的比方:金山银山和绿色青山。系统全面的梳理习总书记“两山”理论,可以大体归纳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是当下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走绿色中国之路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的二律背反关系,如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那么常青树自然会变成摇钱树,绿色青山完全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金山银山。只有正确地处理并协调好“两山”之间辩证的逻辑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在全球关注生态环境的今天,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的主要参考指标,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够吸引尖端人才也能吸引新技术产业的落地,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高。现在绿水青山已经越来越呈现出金山银山的价值,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水质清澈之地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哪怕成本很高,人们也希望去这样的地方生活。恪守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两山兼得当然是最理想的期待,然而“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矛盾对立也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就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并适时地提出了“三绝不”的郑重承诺,即坚决不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暂一时的经济效益,坚决不走“先污染后补救”的重复路线,坚决不以超前享用后代人幸福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无限贪婪。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和“三绝不”论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深刻的阐明了我们党和政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宣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的形象比喻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视角对发展与保护之间所做的深刻表达,也是对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遇到实际情况的形象描述,如果不能首先保住绿色青山,谈其他都是没有意义的。建设绿色中国,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切实走好绿色、生态、健康发展之路,新时代将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助推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

四、科学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新时代推进绿色中国建设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切实发挥国土资源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要严格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规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9]按照有保护的优化开发、分领域的重点开发、分层次的限制开发、有约束的禁止开发,以绿色环保为基本要求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和完善主体功能区的服务和散射水平,坚决守住守牢生态红线,科学有序的统筹好城乡一体格局、多行业互动格局、生态保护优先格局、人与自然和谐格局,切实达到保障国土资源生态安全的目的,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国土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它为我们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生存空间和物质基础,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上必须牢牢树立起生态红线观念,在国土资源生态保护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通过对我国国土资源全面的勘测和分析,我国国土资源的现实情况和可开发利用情况大体如下: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较少,所以必须充分用好每一寸土地,走空间节约集约的道路;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极不平衡,除此以外近年来由于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突出、水资源缺乏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并同时制约着经济发展潜力,由于水资源缺乏随之而引发诸多生态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用好水资源;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短缺并且分布不均匀,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并处理好能源与矿产资源总量、分布结构与消费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我国生态类型多样,但诸多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所致不能发展工业化产业,也不能推行城镇化,即使在一些生态恢复较强的地区也不能无底线的过度开发,因此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保护生态,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四季表现不同,危害强度巨大,我们应该随时保持应急状态做好应急准备,尽可能做到预防在前,避免不必要的人員伤亡和财物损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更加科学的规划和拓展国土资源开发,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由于我国国土资源地理结构本身导致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占量比不平衡、生态整体脆弱等特点,必须按照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利用国土资源。“统筹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谋划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10]当前我国正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逐步建立起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面协调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加快形成节约、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整体局面,建设幸福美好兼具绿色温馨的理想家园;加强国土资源利用朝着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迈进,并把绿色健康发展理念和科学集约原则融入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海洋也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人类将进入探索海洋的蓝色时代,转向海洋开发也将是不可逆转的新趋势,加速推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是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所以要把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应用到到海洋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和总体布局中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工作,多次讲话中谈到中国走向深蓝的宏愿,并就我国海洋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加大海洋科研投入等方面进行重要指示批示。无论是陆域国土还是海洋国土,都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过程中都要加强对绿色理念的重视,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从而使国土资源得到有效的管制和充分利用。

我国人口众多,区域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因此我们必须科学规划和利用国土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匹配的总思路,谋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切实将国土资源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空间价值。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给它留有足够的修复空间,不能做制造竭泽而渔的千古罪人,而是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营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态家园。

五、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

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种场合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类未来、关乎民族复兴、符合我国国情实际,新时代的中国将遵从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追求绿色发展目标,我国将始终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贯彻生态优先的发展逻辑。“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1]“莱斯提出,人类之外的自然有它自己的意志,”[12]人不能永远做自然的敌人,在一味索取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固有的意志,贪婪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欲望要适可而止,一切都有度的约束,突破了这层底线人将一无所有。所以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构建节约型社会,引导人们向生态发展方向转变,力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坚决不透支子孙后代的发展资源、坚决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强在生产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严格控制淡水、矿产、农业用地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强度,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切实提升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使其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清洁化和再利用,加大推进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并积极拓展应用领域。“2014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3]所以我们应该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和管控力度,进而达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初衷。我们在协调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始终把狠抓环境大保护放在最为优先的地位,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安全发展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健康繁荣,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效益,彻底摒弃传统型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老路。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提倡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我们永远生活在一个文明生态、良性健康的美好世界,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为世界增添一片绿色,我们建设绿色中国的美好梦想将会指日可待。

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中国要实现绿色发展要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14]对于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极为必要,改革开放以来以由于太过强调经济效益和个人功利主义的实现,忽视了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今天全面加强生态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相应的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推行法制化的生态保护举措,从源头抓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完全纳入法律管理和法律制约的框架中。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我国是个薄弱的环节,就目前发展实际来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前些年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2)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不完善,特别需要法制化的规范。因此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首先要加大对绿色发展战略的宣传,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氛围、推行绿色行动,切实将绿色发展观念植入到现代化建设全领域、全过程。我国生态环保领域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发挥实效。推进“绿色中国”建设,必须首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切实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多次会议中都强调要做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抓好绿色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保护制度。切实发挥法制化制度化优势,用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用制度规范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先行是新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新时期做好发展工作的有效抓手,其落实有赖于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赖于付诸实践狠抓落实。“如果说,生态危机是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一个必然结果,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一个全新目标,”[15]在今天我们越来越看到生态文明的意义所在,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发展“五位一体”的布局中来,生态文明建设将以国家顶层设计的新高度贯穿于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领域、全过程,在绿色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它应有的贡献,并实现理论本身的逐渐成熟、逐渐完善。

七、结语

在新时期绿色中国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准确的把握好改造自然的尺度。正如埃斯库罗斯所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观是依托于或内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这一更大伞形话语体系或语境的。[16]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类的永恒夙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观,扬弃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积极倡导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共生,脚踏实地的走好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推进绿色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北京:人民日报,2013-07-21(1).

[2] [美]威尔·杜兰特著;倪玉平译.历史的教训[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12.

[3] 人民日报社理论研究.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5.

[4] 周光迅,武群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12.

[5] 李明宇,李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1.

[6] 李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N].北京:人民日报,2013-04-23.

[7] 周光迅,武群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13.

[8]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北京:人民日报,2013-05-25.

[9] 周光迅,武群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18.

[10] 周光迅,武群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22.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3-104.

[12] [加拿大]威廉·莱斯.满足的限度[M].李永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7-48.

[13] 周光迅,武群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30.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4.

[15] 张盾.马克思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18,(12):25.

[16] 郇庆治.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國共产党绿色现代化话语的嬗变[J].云梦学刊,2019,(1):22.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习近平发展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区域发展篇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图说共享发展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图说创新发展
标题党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