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立“现金保障天数”常态化财务分析指标探究

2021-01-25杨松令

会计之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财务指标财务分析

【摘 要】 现金支付能力是反映企业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但现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有关企业现金支付能力的指标不够全面。“现金保障天数”用以反映现有现金资产(货币资金)支付生产经营费用的能力,体现了在没有外来资源情况下企业能够维持现有生产经营的持续时间。将“现金保障天数”指标常态化,纳入现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并以现金循环天数作为“现金保障天数”的标准值,可以更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通过计算“现金保障天数”,企业在其日常经营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现金支付保障能力,提前防范财务风险;政府可以通过监控企业的“现金保障天数”,找出需要帮助的困难企业予以精准帮扶;投资者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企业内在价值,以做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

【关键词】 现金; 财务分析; 财务指标; 现金保障天数; 现金流量表

【中图分类号】 F2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2-0002-06

一、引言

2020年初我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实施了封闭管理措施,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由于大面积的企业停工停产受到了严重冲击,企业自身的正常经营也因现金流问题承受着巨大压力,现金支付保障能力成为疫情冲击下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杨松令等[ 1 ]提出了以“现金保障天数”作为企业预警器的观点,得到了不少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关注。

在党中央的强力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奋力拼搏,我国疫情得到了有力的控制,企业复产率大幅提升,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那么,疫情过后,现金支付能力对于企业是否依然重要?回答显然是肯定的。现金不仅仅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重要资产,现金存量和流量可以说是与利润同样重要的财务指标,而现金支付能力则是反映企业生存状况的关键指标。然而,长期以来会计界对现金不够重视,或者说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现金,现金未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因此,反映企业现金支付能力的指标不够全面,且不规范。为此,本文提出,应将“现金保障天数”指标常态化,纳入现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使之成为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现金支付保障能力的“预警器”。

二、现金的重要性

自从会计将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以来,会计界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报告和分析系统,并形成了对利润的崇拜观念。无论日常核算还是财务分析,权责发生制下奉利润为圭臬①,把现金仅仅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而不是与利润相匹敌的评价指标。相对于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观念,现金观念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从主要财务报表出现的时间看,会计界对现金重要性的认知远远落后于对利润的认识。一个多世纪以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一直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两大报表,而现金流量表纳入会计报表体系的过程却历经坎坷。虽然据史料记载,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已有“资金流量表”②,但直到一个世纪后,现金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才被准则制定机构提上议事日程。1963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根据佩里·梅森于1961年发表的第2号会计研究报告“现金流量分析和资金表”③发布了第3号会计原则委员意见书“资金来源和运用表”④,建议公司将“资金来源和运用表”作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列报,但仅为建议,不做强制要求。1971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以第19号意见书“报告财务状况的变化”⑤取代第3号意见书,将“资金来源和运用表”改为“财务状况变动表”,并要求公司将其作为基本财务报表之一进行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在美国会计实务中正式得到应用。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⑥中指出,提供历史现金流量信息有助于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在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共同推动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4年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会计中各种要素的确认与计量》⑦,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企业财务报表体系,并通过1987年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95号:现金流量表》⑧以“现金流量表”正式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要求所有企业自1988年7月15日开始将现金流量表作为财务报表的一部分进行披露,并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做出了详细规定。随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2年将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修订为《现金流量表》⑨,现金流量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我国财政部于1992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正式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构建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财务报表体系,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列报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的,将权责发生制下的盈利信息调整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利润的含金量,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2 ]。现金流量表的出现为企业现金管理打开了一扇窗,财务分析指标中也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现金相关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的内容。

相对于会计理论和会计规则中对现金的反应迟钝,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家对现金的重视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通常来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首要表现即为现金不足,购买房屋土地占用了大量资金、过多的应收账款尚未收回、积压的存货没能卖出、供应商不愿提供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不予审批、员工工资支付出现问题、外部债务到期难以偿还等,此番种种财务困境皆与现金不足有关。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主的企业界和会计实务界兴起了一股“现金为王”的风潮,将现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美国股神巴菲特在2014年的股东大会上指出,现金是氧气,99%的时间你不会注意它,直到它没有的时候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日本企业是“现金为王”的忠实践行者,日本企业家脑海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叫作“经营安全期”,公司的现金储备要在没有盈利且不裁员的情况下足够生存半年以上[ 4 ]。在我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量民营企业的崛起,“现金为王”的观念得到企业家的普遍认同。我国著名企业家、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指出,企业必须要备足三个月的现金储备,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指出,对于企业而言,现金比利润更为致命[ 5 ]。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最重要的是经营性现金流,而不是销售收入或利润指标。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有证据表明,企业家对现金的重视在不断增强[ 6-7 ]。

余绪缨教授指出,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和很大的敏感性,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且及时地反映出来。因此,现金流动的有关数据充当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神经中枢,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 8 ]。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现金流动,因为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数量上的差别影响到盈利的大小,而它们在时间上的差异则制约企业资金占用的水平,这两方面的综合即可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利润等进行評价,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即管理会计的目标)提供重要的综合的经济信息[ 8-9 ]。谢志华教授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企业营运能力是企业运用经济资源创造收入的能力,反映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而现金是企业资产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储备足够的现金类资产可以应付日常现金交易的需要[ 10 ]。杨有红教授指出,企业是追求利润的,追求利润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现金流;一只股票的价值或一家企业的价值,就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盈利必须要有现金流作保证,企业财务成功的表现是盈利有现金作保障;如果企业账面有利润,但没有现金作保证,就不是真正的利润[ 11 ]。还有不少学者认为,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但收付实现制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弥补权责发生制的不足[ 12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财务舞弊案频发、企业造假问题被不断揭露,越来越多的财务分析师和投资者开始质疑应计制,而现金制以其简单、客观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金制是否比应计制更加客观、更加具有不可操纵性成为讨论的热点[ 13 ]。如相关学者指出,使用收付实现制(现金制)能够使会计、报表及核算方面处于统一状态,具备较强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 14 ];而权责发生制(应计制)可以清晰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进而把各期的成本、费用与收入相配合,便于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 15 ]。

现金的重要性在突如其来的疫情期间更是得到了体现。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深刻,众多企业因此承受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方面,疫情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在现金流入大幅减少的同时,还要承担各种刚性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疫情限制了企业的再融资能力,难以及时获得现金补充,必然会影响后续的复工复产。账面上的现金能够支撑企业正常运营的时日不多,这是疫情期间企业所面临的最直接问题,企业也特别关注其现金是否充裕。我国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如减免税收、降低房租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避免企业倒闭。据美国著名财经媒体《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一些大型公司在疫情期间被迫削减开支、改善资产负债表状况。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后疫情期”重启阶段,企业经营依然呈现较大不确定性,企业现金能否满足企业业务的需要、如何维持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等问题愈来愈被企业关注与重视。肖土盛等[ 16 ]指出,疫情为企业敲响了警钟,提示企业应注重对现金流链条的管理。杨松令等[ 1 ]提出将“现金保障天数”指标作为企业财务预警指标,通过计算“现金保障天数”,监控企业现金流状况,衡量疫情期间企业的现金支付保障能力,从而为企业安全渡过疫情难关提供保障。

总的来讲,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必须关注现金流,而不能仅仅关注利润。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能很宏大,但其第一目标是维持生存。现金支付能力是考察企业维持生存能力的最直接指标,因此,即使在疫情等突发危机事件后企业常态化的日常经营中,也要关注这一指标,做到未雨绸缪,提前预警。

三、现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现金支付能力评价的缺陷

随着现金流量表被正式纳入财务报告系统,对现金的分析也进入了教科书和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体系之中。然而,目前的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存在诸多问题:

(一)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对现金类分析指标的重要性体现不够

尽管现金指标被纳入了财务分析体系,但长期以来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主要是以利润为核心展开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指标占据主导地位,与现金相关的指标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尤其缺乏对企业现金支付保障能力的关注。我国现有最普遍采用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标准,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⑩。国内外主流教材[ 21-22 ]和研究中,也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作为财务分析的主要侧重点。这些实际执行中的评价体系和专业教材都没有把现金和利润作为同等重要的指标来看待。

(二)现金的分析指标缺乏对现金支付生产经营费用能力的评价

目前以现金流量表为依据的财务分析主要包括通过预测自由现金流评价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以及对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常见的与现金相关的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现金与负债总额比率、经营性资产现金回收比率、再投资比率、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现金购销比率、收入现金比率等。张新民等[ 2 ]认为对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应区分具体活动和侧重点展开,例如,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质量分析包括充足性分析、合理性分析和稳定性分析,对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质量需分析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战略吻合性及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的盈利性,对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质量分析则涉及适应性分析、多样性分析和恰当性分析。不难看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充足性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特征,但现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并没有能与之匹配的指标。现有与现金相关的财务分析指标多用以评价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创造现金的能力、收入中的现金含量等,未能充分关注企业维持日常运营的现金支付需求。一般认为,与现金相关的财务指标多为企业内部管理所使用,更倾向于企业内部的日常营运资金管理,最多在制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时予以考虑,此类指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指标相比好像无足轻重,对企业来说只是操作性问题,即使有问题也是小问题,无伤大雅。在企业分析报告中,与现金相关的财务指标通常只是作为补充信息出现。

(三)有关现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指标内涵界定不统一,指标计算不规范

第一,反映企业现金支付能力指标的界定不统一。荆新和刘兴云[ 17 ]认为支付能力是企业偿还债务、支付应交款项的能力,并将近期支付能力系数定义为近期能够用来支付的资金与近期需要支付的各种款项之比。王晓敏和干胜道[ 18 ]认为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现金支付,即现金支付能力为偿还到期债务与经营性支出之和。车嘉丽[ 19 ]认为流动性是企业拥有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和能够得到的现金及其等价物所组成的现金支付能力,是随时满足企业支付需求的能力。叶泽亮和张金昌[ 20 ]认为长期的投融资活动和短期经营活动会共同影响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指标变化,现金支付能力是营运资本与营运资金需求的差额。显然,关于企业支付能力的指标界定并不一致。笔者认为,现金支付能力应分为现金支付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能力和现金偿还已有债务的能力。目前教科书中大多是对债务偿还能力的评价,杨松令等[ 1 ]所提出的“现金保障天数”指标侧重于反映企业库存现金能够支付生产经营周转所需资金的能力。第二,对现金支付经营费用能力的计算无统一标准。《华尔街日报》采用现金、证券、应收账款除以此前12个月的总运营费用来计算现金保障能力?輥?輯?訛。肖土盛等[ 16 ]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除以资产总额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差额来衡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除以正常现金流出估算企业现金持有覆盖正常现金流出的情况。荆新和刘兴云[ 17 ]运用货币资金加上近期能取得的销售收入及应收账款除以各种近期需要支付的应交款项、应付款项等衡量现金持有水平。

综上所述,将与现金相关的财务分析指标纳入常规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衡量企业的现金流量特征,将“现金保障天数”纳入与现金相关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可以有力补充对企业现金支付保障能力评价的不足。

四、“现金保障天数”的计算与评价标准

(一)“现金保障天数”的计算

“现金保障天数”主要反映企业持有的现金可支付各种经营成本费用的天数,可采用三种方法计算?輥?輰?訛,基本公式为:

现金保障天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每日现金支出额

(1)

每日现金支出额=企业全年现金支出总额/365

(2)

这里,每日现金支出额可以通过企业全年现金支出总额计算得到,也可以单纯使用企业全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额。笔者更倾向于使用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额,因为该指标主要考察企业在短期内的现金支付能力,以经营支出为主。

此外,对于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小微企业来说,可将上述公式中的每日现金支出额改为每日生产经营支出额,即:

现金保障天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每日生产经营支出额              (3)

每日生产经营支出额=(企业全年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当年折旧费用)/365 (4)

若难以获得企业全年的生产成本,可近似采用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代替,即:

现金保障天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每日经营成本

(5)

每日经营成本=(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当年折旧费用)/365    (6)

(二)“现金保障天数”标准值的确定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现金保障天数”之后,如何判断企业的这一指标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呢?笔者认为,“现金保障天数”应与现金循环天数(现金循环周期)相匹配,也就是说,“现金保障天数”可以以现金循环天数作为标准值。现金循环天数描述的是企业从购买原材料,向供应商支付相应货款开始,经过生产加工,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到收到客户的货款之间的时间周期,即企业支付现金与收取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现金保障天数”如果大于该标准值,说明企业所持有的现金能够完全覆盖其现金循环周期,具有基本的现金支付保障能力;“现金保障天数”小于该标准值,则说明企业的现金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现金循环过程,现金支付能力可能存在问题。

现金循环天数可根据公式(7)计算:

現金循环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7)

从式(7)不难看出,企业销售存货和收回应收账款的时间越短,支付应付账款的时间越长,现金循环周期越短,企业的现金使用效率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现金保障天数大于现金循环天数的可能性越大,其现金支付保障能力越强。

对于非制造企业来讲,存货周转天数意义不大,可以采用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代替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即:

现金循环天数=流动资金(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8)

五、“现金保障天数”作为财务分析常态化指标的意义

(一)“现金保障天数”是对现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有益补充

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是指其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中,流动资产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即“流动性”,是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采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现金类资产的流动性最强,因此现金比率最能够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

然而,企业在短期内除了偿还债务,还要支付其他日常经营成本。换言之,企业所持有的现金须同时满足偿还短期债务和支付日常经营成本两方面的需求。在现金持有量一定的情况下,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现有指标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其他支付需求,“现金保障天数”能够对此予以补充,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

(二)“现金保障天数”是企业财务实力的试金石

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长期实践证明,任何企业要长久生存必须抓住主业,紧紧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现金保障天数”就是一个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的指标,反映现有现金资产(货币资金)支付生产经营费用的能力,体现了没有外来资源情况下企业能够维持现有生产经营的持续时间。一般来讲,一个企业的现金保障天数在三个月以上,也就是说其手头现金可以维持三个月以上的日常支出,则能够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否则,若现金保障天数太少,或者严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会面临较大财务风险,很可能在遇到经济波动时陷入停工停产甚至破产的状况。因此,“现金保障天数”可以作为检验企业真正财务实力的试金石。

(三)“现金保障天数”可以随时监控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

“现金保障天数”简洁明了地回答了“企业尚可使用的现金能够支撑多少天”这一根本问题,能够直接反映企业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日常经营成本的支付保障能力。该指标可以循环计算,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据此建立现金流预警机制,能够随时监控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反馈现金流风险,有助于企业把握自身现金流管理链条情况,迅速调整现金流风险防范措施,也能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施策提供依据。此外,“现金保障天数”指标的计算十分简便,数据易得,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能够以较低的投入发挥重要的预警作用。

六、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现金保障天数”指标可以作为企业的预警器,同时也为政府部门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提供依据。疫情过后,反映企业现金支付能力的“现金保障天数”依然十分重要。现金支付能力作为反映企业生存状况的关键指标,是企业现金支付保障能力的直接反映,将“现金保障天数”作为日常财务分析指标对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金保障天数”主要反映企业持有的现金可支付各种费用的天数,可采用三种方法计算,其基本算法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每日现金支出额的比率。将“现金保障天数”与现金循环天数(现金循环周期)相比较,若“现金保障天数”大于现金循环天数,说明企业所持有的现金能够完全覆盖其现金循环周期,具有基本的现金支付保障能力;若“现金保障天数”小于现金循环天数,则说明企业的现金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现金循环过程,现金支付能力可能存在问题。

通过这一指标的计算,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现金支付保障能力,提前防范财务风险。政府可以通过监控企业的“现金保障天数”,为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把脉,对出现现金支付预警的企业精准施策,帮其走出现金短缺的困境。以投资者为代表的社会公众也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企业的绩效,关注利润与现金并重的优质企业,以做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

(本文得到了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亭立教授和张卓然博士的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松令,刘亭立,石倩倩.以“现金保障天数”作为疫情期间企业健康预警器[J].财会月刊,2020(9):41-44.

[2] 张新民,等.财务报表分析[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张彦宁,和铭.美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最为重视现金管理和成本控制[J].财会通讯,1984(S2):26-27.

[4] 沐兰.信奉“现金为王”的日本企业[J].创造,2018(12):81-82.

[5] 彭剑锋.当下12字“活命”方针[DB/OL].https://www.sohu.com/a/333538939_358836,2019-08-13.

[6] 辛宇,徐莉萍.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因素:财务特征、股权结构及治理环境[J].中国会计评论,2006(2):307-320.

[7] 杨兴全,张照南,吴昊.治理环境、超额持有现金与过度投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0(5):61-69.

[8] 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J].会计研究,1984(6):28-31.

[9] 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J].财会月刊,1999(11):3-5.

[10] 谢志华.财务分析[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 杨有红.财务是价值创造的主角[DB/OL].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01219/14129129869. shtml,2010-12-19.

[12] 石曉云.收付实现制的应用及其原因探析[J].经济师,2019(5):79-80,83.

[13] 孔文举.应计制会计与现金制会计比较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8):63.

[14] 张艳青.政府会计制度下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与协调[J].财会学习,2019(2):51,53.

[15] 苟欣妮.浅析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J].纳税,2019,13(17):241.

[16] 肖土盛,孙瑞琦,袁淳.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企业现金持有的预防价值研究[J].经济管理,2020(4):175-191.

[17] 荆新,刘兴云.财务分析学[M].3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8] 王晓敏,干胜道.企业支付能力财务分析指标构建:基于企业偿债能力财务分析指标的变革[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4):61-62.

[19] 车嘉丽.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8(11):138-140.

[20] 叶泽亮,张金昌.经营决策财务影响的定量分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3(12):94-96.

[21] 斯蒂芬·H.佩因曼.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M].3版.林小驰,王立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2] 马丁·弗里德森,阿尔瓦雷斯.财务报表分析[M].3版.朱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现金流量表财务指标财务分析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全国国有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基于现金流量表对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
企业现金流量分析
中国神华财务表报分析
统计相对数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企业如何实施财务预警分析
试论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陕西煤业偿债能力分析报告
全国国有企业主要财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