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林区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研究*

2021-01-25许驰

林业经济问题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员林业评估

许驰

[福建农林大学 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福州 350002]

培养合作社领导层人员、招聘能力强的管理者、教育与提升社员的知识与素质、保障其权利等,是保证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1]。人才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第一资源[2],农林类高校和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人才的培养,如农林类高校和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培养人才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政府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推动农民知识技能提升[3]。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合作社的人才培养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人员素质偏低、老龄化,缺乏专业技能人才[4];社员文化水平不高,带头人经营管理的经验与能力不足[5];教育体系不健全、比较零散、教育内容单一、投入不够和效率不高[6];没有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和效果评估,培训内容不够有针对性,培训方法不灵活[7]。林业专业合作社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风险抵抗水平、推动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增加林农收益和实现多元化农村社会治理中起到有效作用[8-9]。人才是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宝贵资源,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理事长的社会关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处理和学习能力、从业经验和阅历,显著促进合作社发展[10]。除了理事长,合作社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专业人才的作用,要形成一支年轻、懂得经营管理、能够创新的高素质队伍[11]。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科学评估,现有的评估模型中,影响较大的是CIPP模型,该模型包括4个环节: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与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12]。其中,背景评价分析的是需求、问题和资源;输入评价强调对培养方案可行性的分析;过程评价重在对实施过程的监督、记录和反馈;结果评价是对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此外,柯氏模型运用得较广泛,其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与结果层这4个维度。其中,反应层分析受培养人才满意度,学习层评估接受培养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行为层考察培养后能否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结果层剖析对人才及所在组织的绩效改进。在具体评估指标方面,学者们根据CIPP模型,围绕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管理、课程评价、专业建设、毕业生发展和社会满意度,构建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13];也有学者围绕教学中心地位、教师投入、学生学习自主权、教学模式、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效果和德育教学效果,探讨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14]。虽然已有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专门聚焦集体林区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较少,未见系统构建评估模型和基于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探讨的研究。因此,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完善的集体林区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模型,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根据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2017年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分析报告》,截至2017年12月底,福建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864 1万户,而林业专业合作社是其中重要的合作社类型之一。2002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一大批林业专业合作社得以创建。2013年以来,福建省新培育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达到2997家,累计达到4873家[15]。近年来,福建省相关部门又推出了“福林贷”“惠林卡”等林业金融产品,有力地推动了林业经济发展。

1.2 数据来源

按照福建省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结合调研资源的可得性,选取了83个林业专业合作社(福州市8个,厦门市10个,泉州市7个,漳州市8个,龙岩市13个,宁德市11个,三明市13个,莆田市4个,南平市9个),每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安排一位社员接受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83位合作社社员中,女性12人,男性71人;20~30岁2人,31~40岁25人,41~50岁40人,51~60岁10人,61~70岁6人,平均年龄为45岁;初中12人,高中34人,中专18人,大专19人,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在被调查的83个福建省林业专业合作社中,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20个,市级示范社8个,县级社18个,其他无级别的合作社33个;合作社注册资本均值304万元;社员数最少的仅有5人,最多的是402人,平均79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调查的样本量有所不足,但所选取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均为该林业专业合作社中较有代表性的社员。

1.3 指标体系构建

表 1 评估模型的方案层指标(Cj)

根据CIPP模型的基本原理,结合集体林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从背景评估、投入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这4个方面提炼指标,构建集体林区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模型。模型是以集体林区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A)为目标层指标,其准则层指标(Bi)包括背景评估(B1)、投入评估(B2)、过程评估(B3)和结果评估(B4),方案层指标(Cj)如表1所示。

在背景评估方面,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特殊企业,属于组织范畴。人才培养需求可以围绕组织、任务和人员这3个维度分析。组织层面主要剖析合作社战略、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任务层面则探讨合作社各岗位职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人员层面是分析绩效要求及目前的差距,确定培养需求。此外,背景评估也要评估目标合理性、资源和问题等,可以围绕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合作社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人才培养氛围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投入评估方面,根据合作社实际情况,人才培养“输入”体现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养次数及培养覆盖面等。

在过程评估方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监控、反馈等工作,涉及到时间选择、地点安排、内容设计、方法使用和配套制度拟定等。

在结果评估方面,主要衡量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根据柯氏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分析人才培养效果。

1.4 分析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步骤:第一,运用Saaty设计的标度法赋值,分层次构造判断矩阵。按照本研究所需要的知识背景,邀请6名专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相关学者2名,林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名,相关基层主管部门工作人员2人),按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最终构建判断矩阵。第二,确定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采用特征根法,获得各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三,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需要说明的是,层次分析法也存在权重值与专家的主观意见有较大关系的缺陷,这也是下一步研究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1.5 数据处理方法

首先,对各指标的原始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指标的权重,将被调查的83个福建省林业专业合作社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进行加权,得出每个被调查的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估值。

2 结果与分析

表 2 评估模型各指标的赋值及其权重

根据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模型,针对该模型中的指标体系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分布如表2所示。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层次总排序通过了一次性检验(CR=0.001 871)。这表明各个判断矩阵符合满意一致性要求(CR<0.1)。

2.1 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估水平有待提高

在83个样本中,综合评估值在0.2~0.3之间的有10个,0.31~0.4之间的有42个,0.41~0.5之间的有30个,0.52的只有1个;最小值为0.21,最大值为0.52;得分基本集中于0.5分之下。这说明各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估水平有待提高。影响合作社人才培养的因素比较复杂,而现有的培养质量与理想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之一。

2.2 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各指标总体情况不佳

表 3 各个评估指标的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福建省83个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3)表明,在方案层18个指标中,仅有根据合作社发展战略、所处的环境,进行人才培养(C1)的均值大于3,其余指标的均值都小于3(3仅为一般水平)。此外,人才培养年均次数(C8)的最小值是0次,最大值是18次,均值为2.88次,属于平均水平。这说明被调查的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的各方面的情况总体不尽如人意。该结论和已有的相关研究观点基本相同[16],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还未达到理想的水平。

2.3 合作社对人才培养重视不足,培养氛围有待改进,培养目标有待明确

在背景评估方面,合作社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C4)、合作社人才培养的氛围环境(C6)、合作社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C5)的均值较低,可见一些林业专业合作社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重视,更多地关注业务发展,没有充分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这与已有的有关研究结论比较一致[17-18]。原因可能是:林业专业合作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意义、培养的最终目标等,缺乏深入思考。林业专业合作社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人才的胜任素质特征是怎样的,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合作社对于人才培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交流探讨,定位不清。往往是在日常运营中发现人才水平无法满足合作社发展时,才匆匆安排培养活动,认识比较模糊,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2.4 合作社对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师资水平有待提高,覆盖面有待扩大

在投入评估方面,合作社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充足程度(C9)、合作社人才培养师资水平(C10)、合作社人才培养年覆盖社员比例(C7)的均值不高,说明很多被调查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对人才培养缺乏充分投入。合作社现有的培养师资,不管是内部骨干社员,还是外部讲师,均达不到理想水平。有关的活动往往仅限于部分社员参与。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吻合[19-20],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合作社拥有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产资源相对有限,在购买生产资料、生产设备等方面花费较多,制约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政府的财政扶持相对也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有关的制度设计因素,对于培养师资,缺乏严格和统一的认证准入制度,既掌握扎实专业理论,又具备丰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师资人才相对缺乏。此外,合作社对培养工作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对于培训师资的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影响了其自我提升和成长的积极性。部分相关师资日常工作繁忙、无法在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2.5 合作社人才培养的过程安排不到位

在过程评估方面,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的地点、方法、后勤和制度保障、内容、时间等方面,情况均不甚理想。该结论与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吻合[21-22]。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在进行培养前,合作社没有进行充分的需求调查分析,忽视了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自身意愿的了解。事实上,不同合作社的经营产品类型和规模不同,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异,必须深入了解现实需求,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否则无法完全满足其需要。其次,合作社培养中没有全面、统一的组织规划,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考虑。由于规划和考虑的不到位,过程安排就显得比较随意,往往简单地以方便开展活动为标准。在内容上,一些林业专业合作社安排得不够全面和系统化,林业生产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相对较多,加工、营销、电子商务、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容不足。在方法上,一些合作社经验不足,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没有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单一的模式难以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2.6 合作社人才培养的结果评估不容乐观

在结果评估方面,无论是对培养结果的总体满意度,还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度、所学内容在实际中的运用、最终合作社绩效的提升,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23-24]。主要的原因是: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背景、投入和过程这3个方面,被调查的一些林业专业合作社情况欠佳,这对结果评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培养活动并没有充分考虑如何让参加对象学以致用,也没有对培养后合作社人才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新问题提供指导。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各林业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总体水平不高,背景、投入、过程和结果这4个方面的表现均不理想。特别是提高合作社绩效、重视程度、培养所学的知识技能提升和运用、经费投入、具体安排和氛围环境等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3.2 政策建议

3.2.1 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营造良好氛围

林业经营周期长、风险高,优秀的人才是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专业合作社要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经营业务中,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持续学习、相互分享,营造平等、信任、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政府部门也应将培养合作社人才上升到重要地位,投入足够重视,通过多种媒体展示合作社优秀人才的事迹,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在胜任力模型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本合作社的发展实际,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适合的研究方法,从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需要等方面,探讨合作社人才的胜任力特征。只有明确了相关的胜任力要求,才能真正加深对合作社人才培养的理解和重视。在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对社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等核心社员的要求,与普通合作社社员有所不同。在社员之间、不同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其它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

3.2.2 精心规划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培养的实效性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涉及到诸多因素。合作社人才的培养,在内容方面尽可能丰富和多元化,以便有效满足现实的需求。除了林业生产技术外,合作社还可以考虑林产品加工及销售技巧、合作社经营管理技能、账务处理、物流仓储、电子商务、合作社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在知识传授之余,还应考虑合作理念的形成、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在方法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合作社可以用更加经济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比如,专家远程授课、在线沟通和微信群或公众号信息分享等。结合传统的授课法,以及现场指导、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综合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通过培养方法的灵活运用,合作社人才不仅能够真正学到知识,而且能在实际运营中取得实效,提高合作社绩效。

3.2.3 充分运用多方资源,系统拟定分类人才培养规划

林业专业合作社应建设合作社智库,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座辅导与对接帮扶。专家学者可以根据合作社需求和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在合作社收集资料,取得双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农林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使合作社成为校外实践基地,如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此外,结合合作社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教师引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在互动交流中,不仅能吸引大学生群体对合作社的兴趣,发挥其专业特长,而且有利于社内现有人才的提高。

合作社应对内部人才进行合理分类。对于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等核心社员,选派其去高校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合作社的优秀人才还可以考虑进一步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对于普通社员,通过开设短期培训班、专家下乡指导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技能。

除了高校外,合作社还可以依托农业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研机构、电子商务公司、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多种平台,拟定分类人才培养规划。不同合作社还可以建立培养联盟,共享资源。

3.2.4 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完善配套制度安排

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可以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政府除了加大资金扶持,还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合作社社员如果通过有关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可以按照人数给予相关合作社一定的奖励。此外,考虑引入其他社会力量,如合作的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关社会组织和林业行业协会等,吸引闲散资金,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安排,合作社应尽可能形成制度化的方案设计。对于人才培养师资的准入标准、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也应出台相应的规范要求。政府和合作社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确保合作社的人才培养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猜你喜欢

社员林业评估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