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蕨类植物新记录

2021-01-23梁同军彭焱松詹选怀

江西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披针裂片基部

梁同军,彭焱松,张 丽,詹选怀

(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332900,江西,庐山)

0 引言

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省南北长约620 km,东西宽约490 km,总面积16.69万km2。江西自然条件独特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孕育了大量蕨类植物。根据江西植物志(第一卷)记载,江西省产蕨类植物49科114属,401种、27变种、5变型[1-2]。

近年来,随着野外考察工作的不断开展,江西省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不断被补充,新记录物种被发现并报道(徐声修,1996;姚振生等,1996;陈少凤等,1997;彭光天等,1998;肖宜安等,2000、2004;陈拥军等,2002—2003;严岳鸿[3]等,2011)。笔者参阅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张宪春,2012)[4]、将轴果蕨(Rhachidosorusmesosorus)放入轴果蕨科(Athyriaceae)轴果蕨属(Rhachidosorus)《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严岳鸿[5]等,2013)。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植物总名录(上册)(王利松等,2019)记载我国轴果蕨科轴果蕨属有5种,江西仅产轴果蕨科轴果蕨[6]。

庐山植物园承担“中国植物园联盟-江西本土全覆盖”课题项目,笔者于2017—2018年对植物资源开展多次科考,采集了大量蕨类标本,其中有几份标本所代表的分类实体在江西省未见记录。经反复查阅文献及标本鉴定确认为轴果蕨(Rhachidosorusmesosorus)和宽羽毛蕨(Cyclosoruslatipinnus),因此对二者在江西省的分布记录进行报道。此外,轴果蕨所在的轴果蕨科(Rhachidosoraceae)为江西省首次发现,因此该科为江西省新记录科。

目前为止,轴果蕨科仅含轴果蕨属,现已知7种,分布于日本、菲律宾、越南及印度尼西亚,我国产5种。这些种类的发现对江西蕨类植物地区提供了新资料,丰富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并对这些物种加强保护具有一定意义。文中引用的标本全部藏在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标本馆(LBG)。

1 轴果蕨(轴果蕨科轴果蕨属)(图(a)、图(b))

Rhachidosorusmesosorus(Makino)Ching in Acta Phytotax.sin.9(1):74,1964.《中国植物志》第3(2)卷,1999;湖南植物志(第一卷)248,图版1-37、图5-6;江苏植物志上册:43,图58.1977;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012,315。

(a)、(b)轴果蕨Rhachidosorus mesosorus(c)、(d)宽羽毛蕨Cyclosorus latipinnus

1.1 分布

分布于韩国、日本及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湖北省、湖南省、江苏省、浙江省,其中江西省分布为首次报道。

1.2 产地

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文山分场水帘洞,海拔:159 m。2018年6月16日,高浦新等QFG1451,经度:117°16′58.47″,纬度:28°45′06.21″。

1.3 形态特征

植株高50~80 cm。根茎长而横走或粗而横卧,先端及叶柄基部密生鳞片,鳞片褐色,细筛孔状;披针形。叶近生;叶柄和叶轴红褐色,有光泽,基部以上无鳞片;叶片阔卵形或三角形,长30~40 cm,基部最宽15~25 cm,顶部骤渐尖,下部2~3回羽状,小羽片或末回小羽片羽裂,羽片5~10对,斜展,有柄,长卵形或宽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叶两面无毛;叶脉两面明显,羽状,小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略新月形,成熟时长椭圆形,单生于末回裂片基部上侧小脉下部,紧靠小羽片中肋或裂片主脉;囊群盖新月形,灰绿色,后灰褐色。

2 宽羽毛蕨(金星蕨科毛蕨属)(图(c)、图(d))

Cyclosoruslatipinnus(Benth.)Tard.-Blot Not.Syst.7: 73,1938.《中国植物志》第4(1)卷,1999;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012,328。

2.1 分布

印度、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及中国等。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贵州省、海南省、江西省、香港、澳门及台湾省,其中江西省分布为首次报道。

2.2 产地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海拔:457 m。2017年11日29日,桂忠明等QFG171;经度:115°33′80.23″,纬度:25°00′03.73″。

分布:江西赣南地区,生于溪边或山谷石缝中。江西为首次记录。濒危等级:LC。形态特征:植株高20~25 cm。根茎短,横卧或斜生,顶端与叶柄基部被鳞片。叶簇生;叶柄长5~6 cm,淡禾秆色,疏生短柔毛;叶片长15~22 cm,中部宽5~8 cm,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二回羽裂;侧生羽片4~6对,几无柄,下部2~3对略短,基部1对成三角形耳状,中部羽片长3~5 cm,中部以上宽约1 cm,披针形,有三角形粗大锯齿;顶生羽片披针形,渐尖头,裂片15~18对,三角状披针形;叶脉明显,侧脉在顶生羽片裂片7~9对;侧生羽片侧脉3~4对,基部1对出自远离主脉基部以上,先端结成三角形网眼,向交结点伸向缺刻下的透明膜质联线,第2对侧脉伸达缺刻,第3对伸达缺刻以上叶缘;叶纸质,干后绿色,上面近光滑,下面沿叶轴、羽轴及主脉有1~2柔毛和腺体,脉间疏生短柔毛。孢子囊群生于基部1对侧脉近先端,成熟时汇合,或生于第2对侧脉中部以上,在羽轴两侧各成1~2列,在顶生羽片上,每裂片约3对;囊群盖密生短柔毛。

此种与宽顶毛蕨Cyclosorusparacuminatus近相似,主要区别是羽片彼此密接,宽1.5 cm,上叶脉间无毛;基部一对侧脉出自主脉基部,而宽顶毛蕨羽片稍窄些,具有短尖头,沿叶脉有透明橙色腺体,下部1~2对羽片突然缩短,容易区分。

猜你喜欢

披针裂片基部
菊花杂交一代叶片形态数量性状分析
同心发射筒系留盖体燃气开启技术
系3. 门源翠雀花系 Ser. Menyuanensia
披针形蜈蚣藻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成分分析及感官评定
一种微波裂片设备
菩萨蛮·题沙雅红柳
封面照片说明
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