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差异

2021-01-22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5期
关键词:暗带阿替普溶栓

庄 月

(溧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溧阳 213300)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局部脑细胞区缺血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在脑卒中的占比高达70%,发病后主要表现出活动不利、肢体无力、麻木等,对于身心健康均存在较大威胁[1]。静脉溶栓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阿替普酶属于溶栓药物之一,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时间窗具有严格要求,而关于时间窗问题目前并无统一。本研究以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为内容展开评价,同时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给予治疗,详细治疗情况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控制本次研究时间段是2018年1月-2019年12月,研究对象均是我院确诊并治疗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平衡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成研究组20例与常规组20例。常规组中年龄51-82岁(均龄是66.57±3.47岁),男女患者各有11例、9例。研究组中年龄为50-83岁(均龄是66.54±3.71岁),男女患者各有10例、10例。两组资料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标准

40例研究对象均为首次发病,家属表示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脑部CT或者MRI确诊,疾病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要求。

研究中不存在阿替普酶过敏、肝肾疾病、血液疾病、凝血功能异常、传染性疾病、心源性休克、精神类疾病等情况。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所用药物为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的阿替普酶(S20020035),静脉溶栓总量为0.9mg/kg,初始注射剂量是0.09mg/kg,注射时间控制在1min以内,剩余0.81mg/kg药物实施静脉滴注,滴注时间控制在1h以内,治疗24h后给予患者颅脑CT检查,查看有无出血情况,同时给予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氯吡格雷(J20130083)以及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H20120236)治疗,每日口服氯吡格雷1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片,随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降脂、降压等治疗。控制研究组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在0.3h以内,常规组为0.3-4.5h之间。

1.4 观察指标

效果:患者疾病症状消失,NIHSS评分与Rankin评分改善85%,为显效,患者疾病症状改善,NIHSS评分与Rankin评分改善55-84%,为有效;上述内容均为未实现,为无效。

治疗情况:以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实施分析,总分为24分,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反比;以Rankin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预后情况实施评估,分值和预后情况之间的关系为反比。

炎症因子水平: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情况,主要内容是IL-6(白细胞介素-6)与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采集患者肘正中静脉血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实施测定。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的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包括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前者以“[n/(%)]”进行表示,取“ ”实施检验,后者以“”进行表示,取“t”实施检验,若P<0.05,可证实数据差异存在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发现,常规组6例无效,9例有效,5例显效,总有效率是70.0%,研究组1例无效,10例有效,9例显效,总有效率是95.0%,组间有效率差异显著(t=4.3290,P=0.0374),P<0.05。

2.2 治疗情况评价

实施治疗前,研究组NIHSS评分为(21.36±2.31)分,常规组为(21.32±2.27)分,t=0.0552,P=0.9562;研究组Rankin评分为(3.19±1.08)分,常规组为(3.21±1.06)分,t=0.0591,P=0.9532,两组评分无差异。

实施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为(15.47±2.13)分,常规组为(17.34±2.08)分,t=2.8090,P=0.0078;研究组Rankin评分为(1.26±0.36)分,常规组为(1.94±0.37)分,t=5.8908,P=0.0000,两组评分差异显著。

2.3 炎症因子水平分析

实施治疗前,研究组与常规组间的IL-6与TNF-α水平并无差异,P>0.05;实施治疗差异显著,P<0.05,表1为具体检测数据。

表1 炎症因子水平量表()

表1 炎症因子水平量表()

组别 IL-6(pg/ml) TNF-α(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20) 162.63±16.47 114.29±12.06 31.09±6.18 12.93±2.47常规组(n=20) 162.82±16.39 123.27±12.17 31.28±6.27 15.47±2.38 t 0.0365 2.3439 0.0965 3.3116 P 0.9710 0.0244 0.9236 0.0020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病灶主要由缺血中心区与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可导致脑组织局部血流发生改变,甚至在中央区引起不可逆坏死,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以及缺血程度的加深,缺血半暗带区域可增加,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多发疾病,具有病情危重、进展快等特点,针对性、及时抢救为治疗该疾病且改善预后的关键[2]。

发生急性脑梗死后,由于血液供应急性降低,脑细胞储备能力较差,易发生酸中毒,进而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以及炎性反应,可对脑细胞造成损伤,加重微循环障碍[3]。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式为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疾病症状,阿替普酶为常用溶栓药物,具有显著疗效,但是关于何时进行溶栓治疗,临床并无统一说法[4]。经研究发现,在发病后的0.3h以内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原因是患者在发病后的0.3h,缺血半暗带较为明显,随着时间延长,半暗带区域逐渐缩小并消失,可增加治疗难度。因而,尽早实施溶栓治疗,可及时将半暗带区域的闭塞血管进行疏通,有效改善预后,显著降低致残率,改善远期疗效。

纵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的0.3h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以及预后,值得采取。

猜你喜欢

暗带阿替普溶栓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创伤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