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CT及MR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

2021-01-22张艳丽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5期
关键词:放射科征象椎管

黄 涛,张艳丽*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四川 泸州 646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病因与腰椎间盘病变或外伤等因素影响有关[1]。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随着病程延长,下肢麻木与疼痛等症状表现越发明显,严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因此接受早发现与早治疗意义重大。而准确的诊断是提高整体疗效与预后改善的重要前提,虽然临床检查方法多样,但应用价值存在不同。现将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就诊的2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CT及MR检查,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放射科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间收治的2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当作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0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3±2.1岁;平均病程7.25±3.21年。全体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CT及MR检查。在CT检查中,患者取仰卧位,在臀部下方放置软枕,指导患者微屈伸双腿。用西门子16排CT仪器定位,要求扫描基线与椎间盘连线保持平行,骨窗窗位为300-600,软组织窗位为200-400,骨窗窗宽为1200-2000;在窗位20-50,设置层厚3mm,设置间隔3mm,分别进行L3-L5与L5-S1的椎间盘扫描,由工作站接收检查结果并进行处理。在MR检查中,用西门子1.5t磁共振进行三平面定位,扫描腰椎的矢状位SF序列T1与T2,大部分间盘扫描一层,小部分间盘扫描三层,所有患者行矢状位与横断位,必要时行冠状位扫描操作。两组检查结果图像均由有经验的2位放射科医师进行阅片。

1.3 观察指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拟诊标准:①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出现压痛,腰部活动明显受限。②腰部存在慢性劳损与外伤及受寒湿史。③下肢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迟钝,存在肌肉萎缩与跟腱及膝部反射消失现象。④X线检查结果显示椎间隙变窄,相邻边缘位置有骨赘增生现象。

CT及MR判定标准均为局限性地突出于椎体后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21.0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卡方检验;用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

2 结 果

2.1 诊断率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阳性率方面,MR检查方式高于CT检查方式,P<0.05。如表1所示;

表1 诊断率比较(n,%)

2.2 诊断征象

MR检查方式的椎间盘变性与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性等征象检出率,高于CT检查方式,P<0.05;MR检查方式的钙化与积气的征象检出率,低于CT检查方式,P<0.05。如表2所示:

表2 征象检查结果比较(n,%)

3 讨 论

生活节奏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且逐步向年轻化趋势发展。随着椎间盘变形程度的加重,髓核逐渐发生干燥碎裂,腰部纤维发生断裂后,逐渐向周围膨出,促使椎间盘高度变小,最后导致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易引直肠症状与膀胱症状及下肢瘫痪等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加强疾病早期诊疗意义重大[3]。

CT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椎间盘脱出与突出及膨出等症状表现,与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钙化、椎管变窄、侧隐窝变窄、黄韧带增厚等征象表现[4]。CT技术的发展越发成熟,有扫描速度快与范围大、密度高、分辨率高等特征,可清晰的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位置与形态、密度、椎管、侧隐窝狭窄等情况。CT诊断椎间盘钙化与积气的特异性、敏感性强;但在实践中普遍出现诊断重叠等现象,推测与扫描角度与层面及容积效应等因素有关。但在椎间盘脱出的诊断中,常与椎管内占位相混淆。

MR检查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椎间盘突出:矢状面椎间盘发生变扁与舌状形态,超出椎体的后缘,向椎管方向突出。二是椎间盘膨出:矢状位的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含水量少,髓核信号异常,椎间盘变薄并向后方膨出,硬膜囊前缘受压[5]。腰椎间盘退变有明显的椎间盘变形的表现,虽然未见异常的椎间盘形态,但因为含水量降低,在磁共振T2WI序列中,有明显的T2高信号消失与临近椎体边缘终板变形的表现。随着退变的程度加剧,椎间盘的弹性逐步降低,纤维环更加松弛,易出现核髓与软骨盘穿出纤维环的现象。椎间盘脱出是指核髓与母体分离,并在椎管内游离的症状,脊柱侧弯与腰部疼痛等临床症状的表现相对严重。T1WI能够清晰显示椎体与附件及间盘等解剖结构,T2WI可用于观察位置与形态、信号、临近结构关系等病变特征。MR可清晰显示硬膜囊与神经根、脊髓、马尾神经的症状情况,区分出髓核与椎管内的固有结构。

MR检查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椎间盘变性与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性等症状表现,在征象检出率上优于CT检查方式。但CT检查方式在显示椎弓与小关节及棘突等骨性结构上的价值更高。而MR在软组织分辨率、无骨骼伪影、多参数与多方位成像的特征优势明显,在整体显示椎管内病变方面,明显优于CT检查方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方面,MR高于CT检查方式,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种检查方式均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方向与程度,但为了提高整体疗效,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式,更利于发挥协同,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与预后评估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参照。

综上所述,CT及MR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各有优势,MR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放射科征象椎管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放射科应急防控管理方案的探讨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