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截断术在婴儿型内斜视伴不同程度下斜肌亢进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1-01-22韦香慧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5期
关键词:内斜视斜视度数

韦香慧

(柳州市眼科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0)

婴儿型内斜视作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疾病,主要表现为6个月以内出现的内斜视,6个月以后发病的内斜视称为后天性内斜视。婴儿型内斜视病因不明,但遗传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其病症临床表现以内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为多见,表现为患者向内上转时功能亢进,患者有头向健侧倾斜,下颌内收,面向患侧转的代偿头位,称为眼性斜颈。因此,对婴儿型内斜视伴不同程度下斜肌亢进患儿而言,需开展术式治疗。目前术式选择上多以水平肌加强减弱联合下斜肌切断术,该术式应用具有一定疗效,对患儿婴儿型内斜视及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改善效果显著[3]。为此,文章就该类型斜视患儿中应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截断术式效果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入婴儿型内斜视合并不同程度下斜肌亢进患儿总计50例分为两组各25例,纳入对象入院后采取视觉检查并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伴有双眼视功能、屈光及斜视角;纳入对象及其监护人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7.5±1.4)岁,观察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12岁,平均(7.9±1.5)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治疗,全麻下开展术式,对患儿进行麻醉,麻醉起效后并实施手术,根据术前三棱镜检查结果,设计水平肌肉的加强减弱量,进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操作,下斜肌切断手术行颞侧结膜切口,分离并勾取下斜肌,止血钳夹持并切断,充分止血,分别将下斜肌两断端向两侧还纳,并转动眼球,确保两断端不再粘连,结膜切口进行间断缝合。观察组采取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截断术,其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操作方式同对照组,下斜肌截断手术不同点在于勾取下斜肌,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用两把止血钳夹持不同长度的肌腹,截除该长度肌腹,充分止血,分别将下斜肌两断端向两端还纳,并转动眼球,两断端位置确保不粘连,间断对结膜切口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水平斜视度数低于10°例数及下斜肌功能恢复正常例数。并对术前及术后水平斜视度数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水平斜视度数低于10°、下斜肌功能恢复正常例数

观察组术后水平斜视度数低于10°、下斜肌功能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水平斜视度数低于10°、下斜肌功能恢复正常例数(n=25,例)

2.2 两组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数比较

术后,观察组水平斜视度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 论

麻痹性斜视因多种因素综合下导致神经肌肉麻痹症状,上述情况下患者眼位多表现出不同程度偏斜,如颅脑外伤等因素为患者发病病因,不仅仅危害患者健康,一定程度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麻痹性斜视多表现为水平斜视,部分患者为垂直性斜视,若患者为后天患病时,需依据具体致病因素予以针对性治疗[4]。目前来说,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依据临床研究结果得出,斜视治疗年纪越小则效果更为显著,且2~7岁为临床最佳治疗时间[5]。

表2 两组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数比较(n=25,°)

文章研究指出,对婴儿型内斜视伴下斜肌亢进患儿术后水平斜视度数低于10°、下斜肌功能恢复正常占比情况显著偏高,且术后患儿水平斜视度数恢复效果优于单一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与对照组比较,P<0.05。相关研究表明[6],下斜肌功能亢进为小儿斜视症状产生重要因素,为此,对小儿斜视患者而言,往往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表现。此时接受斜肌手术后,能及时降低或消除垂直非共同性症状,并发挥显著成效,但外斜视、内斜视疾病在临床发病率偏高。因此,临床上采取下斜肌减弱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该术式操作包括部分切除、切断、后徙术等三种。相比较其他两种手术方法,下斜肌切断减弱术优点显著,操作简单快捷,且术后下斜肌粘连综合征概率偏低。

综上所述,婴儿型内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患儿治疗上,水平肌加减减弱联合单纯下斜肌切断术,可发挥显著疗效并改善患儿下斜肌功能,其手术效果相比较单一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内斜视斜视度数
眼镜的度数是如何得出的
图形中角的度数
部分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配镜不当引发的思考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日本孩子斗鸡眼增加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分析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斜视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