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肠胃不适

2021-01-22吕传彬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肠胃炎毛病肠胃

□ 吕传彬

一、最忙碌辛苦的人体器官

如果有人问,人最忙碌、最辛苦的器官是什么?大家一定说是“心脏、大脑、眼睛……”

不错,那些器官的确很忙碌,可是你们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肠胃呢?其实它才是最辛苦也最忙碌的,不仅分分钟在工作,而且它的工作节奏可能时快时慢,它的工作量常常不稳定,它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时常有变化,它不时要被细菌、毒素等“敌人”攻击,还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器官和疾病的影响。如果让你做这样一份工作,你会开心乐意吗?你听,它在叹气了呢!其实,它是非常任劳任怨的,不过它也特别希望人们了解它、体谅它、爱护它。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器官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但要让这些器官正常工作,必须靠肠胃提供营养,也就是提供“能量”。就好比一辆汽车,如果没有汽油或电能源,它是绝对开不动的。所以美国人有一句谚语说:“你就是你吃的东西。”人只有吃了东西,才能活着,可见肠胃有多重要。

我们平日常说的肠胃是指胃和肠道(包括小肠、结肠和直肠),它们属于人体的消化系统,不过这个系统还需要咽喉、食道、肝、胆、胰脏等很多器官一起配合工作。那肠胃是怎样给人体提供能量的呢?

它们的工作状态大致是这样的:当食物通过食管到达胃部以后,胃会分泌大量的胃酸,和胆汁、胰汁一起对食物进行分解、溶化,使之变成乳糜状态。一般成人的胃容积最大可达2000毫升,根据蔬果、白肉、红肉等不同内容,每3~5小时,甚至更久排空一次。期间肝脏会吸收一部分营养,或排入血液供机体利用,或暂时储存在肝内以备后用,不过70%的营养是通过小肠来吸收的。小肠约4~6米长,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是十二指肠,它因长度与我们十二根手指加起来的长度一致而得名。食物通过小肠消化吸收后,废物到达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的大肠。结肠有着结节式的内壁,它不断地蠕动,将里面的便料推向下段肠道。这时,经过肝、肾、淋巴等解毒系统分解后的毒素、代谢废物也陆续通过门静脉血管,输送到大肠壁,最后它们与食物的残渣(粪便)一起排出。

通常肠胃负担很重,如果肠胃的主人不自我爱护,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疾病便可能要乘机而入。

二、肠胃不适要分清病症?

前面我们说过,肠胃是非常辛苦的器官,每消化、排空一次都需要四五个钟头的时间,也就是说,一日三餐已经使得它们没什么休息。可是人不仅仅吃三顿饭,还常常会吃些零食、水果、饮料,甚至加上消夜或更多的东西。

食物的内容也不时有变化,冷的、热的、酸的、辣的,还有各种不容易消化的东西……肠胃就更辛苦了,这也自然容易把它累出毛病来。更何况,还不时可能有“外敌”入侵呢!

最轻度的肠胃不适可能只是胃口欠佳、消化不良。这是肠胃在对你说:“我累了,需要休息啦!”或者毋宁说,它不舒服,已经开始向你发信号“求救”了。如果严重些,肠胃可能还会出现饱胀、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泻等各种不同症状。

这时候,大部分人会去就医,有些人却依然没有重视,以为拖一拖或者自己买点胃药吃吃就会过去。其实那是对身体不负责任。

因为看上去肠胃不适的症状好像差不多,它们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毛病,必须对症治疗才能解决问题,比如“胃肠感冒”和“肠胃炎”就完全不相同。

肠胃炎是极常见的毛病,多为细菌感染引起腹痛、腹泻、呕吐。如餐具不洁,进食前未洗手,不小心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或被污染的饮水,天热贪吃生冷或进食过量的海鲜,都可能引发肠胃炎。

若是受寒、中暑或身体有其他毛病,还有遇到脾胃较弱的老人和小孩,就更容易被感染。严重的肠胃炎,可能出现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导致肌体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和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一定要及时送医。

胃肠性感冒是一种病毒性感染,但它与普通打喷嚏、流鼻水的呼吸道病毒感冒不同,主要是肠胃道被入侵,表现为腹泻、呕吐、四肢无力。不少人见它上吐下泻,误认为它是肠胃炎,却不知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

胃肠性感冒通常会伴有炎症,体温升高,普通肠胃炎却不会。胃肠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肠胃炎却是由细菌、寄生虫,或者过敏、药物反应以及头部伤害(脑震荡)等导致,因此治疗也会不一样。

患胃肠性感冒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及时治疗、小心护理,否则可能引发肠胃炎加重病情,出现严重的情况。

还有值得提醒的是,胃肠性感冒可接触传染,因此无论家人还是护理人员,一定要记得勤洗手避免感染。

三、为什么会肠胃不适?

肠胃关系着人体全面的正常运作,反过来,能影响到肠胃的疾病也很多。所以当出现肠胃不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就医时说清症状。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医生追寻肠胃不适的原因,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肠胃不适这个现象,了解身体到底哪里出了毛病。

那么能引起肠胃不适的病有哪些呢?其实从最小的感冒头疼脑热,到危及生命的大病,往往都会在肠胃有所反映。

仅仅消化道本身就有肠胃炎、胃肠感冒、便秘、胆囊炎、胆结石、消化道溃疡、胰腺炎、憩室炎、阑尾炎、肠炎、胃食道反流、胃肠功能紊乱、肝病、胃癌、肠癌等很多种病。除了急性发作,这些病多半是从轻到重,从最早的肠胃不适表现出来的。

人的体质本身就有差异,同样的东西吃下去,有的人没事,有的人就可能闹毛病。比如体质偏寒的人,喝冷饮或吃太多寒性水果肠胃就不舒服。

亚洲人中有很多“乳糖不耐受”者,喝牛奶以后就出现腹痛、腹泻,那是无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引起的。

还有些人吃了含有小麦、大麦或黑麦的食物后,就出现腹痛、胀气或腹泻的症状,这称为“脂泻病”,需要避免食用含麸质的食物。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肠胃不适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症状。比如应酬多、贪吃好饮而无节制的人,胃黏膜容易充血、水肿和糜烂受到损伤。

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的人,常三餐不定过饱或过饥,吃饭也图快咀嚼不到位,这就容易引起植物神经的功能性紊乱,胃及十二指肠壁的平滑肌和血管痉挛、收缩,胃肠组织供血不足,炎症与溃疡常因此而来。

常常要出差的人舟车劳顿,环境变换,容易水土不服、饮食不当引起肠胃不适;需要长时间开车的人吃饭不按时,饭后马上上路,血液集中到大脑、肌肉,胃供血不足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还有老年人,本来就消化腺分泌功能降低、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减退,如果还受寒受热,吃得太饱,不仅肠胃容易出毛病,还怕引起呼吸、心脏的毛病。

年龄偏小的孩子不知饥饱,吃多了、吃杂了也容易出毛病;还有常生病吃药的人,肠道有益菌群不平衡,消化能力减弱,也会出现肠胃不适。

四、中医怎样解读脾胃

中医对脾胃的认识历史悠久并且非常科学,早在两千多年的《黄帝内经》就已经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等各方面有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在《灵枢·肠胃》中,对胃的解剖结构有“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的记载,甚至有对整个消化道从食物入口至代谢物排出的路线、尺寸都有精确到几个弯、几寸几分的叙述。

在生理功能方面,《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玉机真藏论》也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这就指出了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生化气血津液奉养全身,所以脾胃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

《内经》在脉法上极重“胃气”,以胃气的盛衰存亡作为判断善逆的标准。而脾胃发病机制方面,《灵枢·小针解》指出“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并以“阳道实,阴道虚”对胃病多为实证、脾病多为虚证的病机趋向作了高度概括。

后世对脾胃病证总结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所以在治疗上胃病侧重泻实,脾病侧重补虚。

后来,金元时期著名中医李东垣创立《脾胃论》学说,成为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黄帝内经》的《素问·五脏别论》中,指出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李东垣认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也就是说,脾胃就像我们人体的“水谷气血之海”,养育着我们的五脏六腑,是人出生以后身体是否强壮的“后天之本”。他还认为“若胃气一虚,脾无所禀受,则四脏及经络皆病”,也就是说,如果脾胃虚弱,则百病丛生。

因为脾胃若不能源源不断供给全身器官足够的、合适的营养,人体的器官不能正常运转,自然这里那里就容易出毛病了。

“脾胃派”还主张,治疗疾病也要从调补脾胃着手,只有脾胃好了,人的饮食和吸收功能正常,治疗其他毛病才会有效果。

古代先贤们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这些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中医如何治疗肠胃不适?

认识到脾胃是人体的“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注重“治本”的中医必然非常重视肠胃不适的治疗和调理。《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作“脾胃虚则九窍不通”,那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九窍”,是指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尿道和肛门,如果这九窍不通,看不见、听不到、不能呼吸、不能说话吃东西,不能排泄,可想而知这人别说有病,恐怕命都要保不住了。所以人如果哪里出了毛病,中医一定先了解一下脾胃可好,再看通过调理脾胃能不能纠正过来。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理论中的“脾胃”包括消化系统、能量系统、水液代谢的一切器官,与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医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是指饮食入胃,胃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脾升则精气得以输布。否则后天之精无法归藏,废浊之物不得排泄,脏腑组织气血、津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就难以维持。

所以中医治疗脾胃最主要的,就是让脾胃升降出入正常,气机流畅,使营养物质的供给源源不断,脏腑组织的气血、津液得以维持,有害物质顺利排出体外,人体自然就能保持健康了。

中医治病主要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脾胃不适也一样,就是让脾胃协调平衡,不要“清浊相干而病作”。脾胃是各有喜好的,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如果燥湿适度,消化功能就正常,反之也会生病。一般脾病多寒多湿,用药宜温燥;胃病多热多燥,用药宜凉润。临床上中医主要还是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药方。

如果脾胃气虚,会有食少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脉沉细等现象;脾胃阳虚则有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腹泻等症状;如果中阳虚衰,水湿停聚,患者可见胸胁支满、心悸、短气而咳等;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损伤脾胃,那就脘痞腹胀、恶食暖腐了。

中医治疗时,会分别选用四君子汤、理中丸、苓桂术甘汤、保和丸等方剂为主,酌情加减药物对症治疗。如果有其他疾病,比如脱肛、子宫脱垂的病人,常少气懒言、便溏体倦,这必定是脾气虚弱、清阳下陷。治疗时就要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既健脾补气治气虚之本,又提升阳气让下垂复位。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病,从普通感冒到癌症,也都可以在脾胃上体现出不适,中医治病时也就必须加以考虑了。

六、脾胃与五脏关系

中医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强调脏腑之间的联系,整体观念非常强,跟西医哪里出毛病就治哪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医学家孙文胤也说“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那脾胃跟五脏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中医常提的“五脏六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则是“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中医的“脾胃”包括了消化系统、能量系统、水液代谢的一切器官,看看,这五脏六腑里它还真是重要角色!

心主导人体的各个脏腑,脾胃得听它的。但脾胃却是心的“后勤部长”,元首当得好不好,后面得有钱粮支持,所以脾胃的功能也影响着心。心主神明,失眠的人有可能是因脾胃的运化功能出了问题,胃不和则卧不安。

心主血脉而脾“统血”,心阳不振可使痰饮内停,不仅心悸气短,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脾胃若虚不能益气生血也可能致心失血养,出现失眠、糖尿病等毛病。

肝是“将军”,最喜旷达而忌思虑暴怒,如果肝气郁结,脾胃就会因气机不顺运化失常。有的人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现象。有些人工作压力大,或者跟上司、同事关系紧张,就可能会有食欲不佳、腹胀、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

肺主气,像总理一样协助心主持和管理全身,尤其是调节水液代谢,即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但它也必须依赖脾胃提供的水谷精微“津气”。所以脾胃若虚肺气就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冒或患呼吸系统疾病。肺虚还可有皮肤干燥瘙痒、夜尿频数等毛病。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而脾是人的“后天之本”,它们是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它们不能协调平衡,就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甚至寿命。肾藏精,负责滋养骨骼,让人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能,但这也要靠脾胃提供给它的水谷精气。

如果脾胃虚弱,肾中必然精气不足,导致很多毛病的产生。比如肾阴虚者五心烦热、盗汗;肾阳虚者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

七、怎样保养脾胃

中医有一句话叫“上工治未病”,意思是说,好的中医应该善于治疗没有发生的病。这其实讲的就是预防,是多层意思的预防——未生病时要防病,已生病了要防微杜渐不让其发展和变化;病好了之后还要防止复发。

肠胃不适是人们常常遇见的事,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它却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为脾胃功能旺盛的人,不太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

享用美食是一件快乐的事,可稍有不慎也容易“病从口入”,伤及肠胃小则不适,重则急病,若积累更可能出大病。所以怎样保护肠胃,通过保养使自己的脾胃协调平衡,不仅是防止肠胃本身的毛病,更是保证整个人体健康的大事情!

保养肠胃,第一要注意的是食物内容。吃的东西要新鲜、多样、卫生、营养均衡。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可增强胃肠道的功能。蔬菜和鱼肉荤腥配搭合理的食谱对脾胃最有益,饮水量太少或纤维素食物吃太少会造成便秘。还要注意食物不能太冷、太烫、太甜、太咸、太辣,或吃太多油炸、烧烤、腌制、刺激性强的食品。烹调方法以蒸、煮、炖、煲、汆、软烧、烩、焖等方式较好,如果能做到“温、软、素、淡、鲜”五个字,我们的肠胃道是最欢迎的。第二是吃的方式。吃饭最好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饥和过饱,千万不可暴饮暴食,不可毫无节制地大吃消夜,更要远离烟酒。吃东西不能太快,要细嚼慢咽,使消化液和食物充分搅拌混合,这样才有利消化,不伤肠胃。第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要干净,保持空气新鲜,远离不利健康的环境。平日要劳逸结合,不熬夜,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第四是保持心理健康。生活中难免会有压力和困难,要自我调节,开阔心胸。医学上早就证实了情绪对肠胃道功能的影响,因心情郁闷烦躁等引起的肠胃不适被称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猜你喜欢

肠胃炎毛病肠胃
清肠胃多吃10种食物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肠胃炎中的效果
吃什么食物有利于肠胃炎的恢复
请保护好我们的肠胃
一身毛病
燃烧吧!小羽宙
没毛病
重度肠胃炎患者吃鸡蛋会加重病情,是真的吗?
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