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2021-01-21李峰

求知导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措施

摘 要: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越发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历史解释素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解释素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价。作者通过剖析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和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性,对推动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9-0085-03

作者简介:李峰(1983.2—),男,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发展过程,是过去的事实;解释具有澄清、说明之意,是对事物进行含义说明、原因分析以及评价。历史解释是人们根据历史资料,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过往的事物做出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及方法[1]。对高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能帮助其正确地认知国情,还能拓宽其知识面。在传统教学却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比较注重对文化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锻炼,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地看待和分析历史。而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越来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其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一、深入发掘史料,引起学生兴趣

在日常的历史科目学习中,部分学生兴趣较低,不主动参与课堂,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上走神、发呆、打瞌睡,没有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不能积极性地回答教师的问題。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主动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足,对课堂上的问题束手无策,害怕答错;二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石。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材呈现的史料是有限的,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史料提出疑问,通过探究和寻找其他史料进行分析和佐证,在确保史料真实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术对其作出历史解释。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为学生补充不同类型或者矛盾对立的资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研究历史,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提供着力点[2]。

例如,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评价义和团运动。除了课本上给出的资料,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互相冲突对立的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分析和评价。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义和团运动,在了解其不同面貌的同时还能明白史料是具有主观性的。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史料,使其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二、创设相关情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大部分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较差,在回答问题时都是按照模板或者直接背诵教师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语言表述较为刻板,不能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答问题。例如,问题是“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背诵过历史课本上这一知识点的学生都可以准确回答,但将题目改变为“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就会有一些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说出答案。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不仅考验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考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表达能力。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以现在的思维去研究历史,或仅仅通过研究史料来研究历史,学生无法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地理解历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情景式教学的方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创设相关的情境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从解释者的立场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进行探究分析,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3]。

例如,在教授“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先对罗马法的基本概念加以说明,可以通过图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模拟罗马法庭,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罗马法的特征。随后教师通过讲解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变化等内容,强化学生对罗马法起源和发展的认知,帮助学生对罗马法形成客观的评价。教师在创设相关的情境时一定要以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不能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以第三视角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免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发生改变。创设相关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历史,了解他人对历史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历史表达是对历史态度的表达,是历史解释者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和评价。历史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理性层面出发,历史解释者应在唯物观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科学的理解和评价;二是从现实层面出发,历史解释者应秉持鉴往知来的态度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判,并以此为现实活动的指导和启示;三是从普适层面出发,历史解释者对历史的判断和评价应高于人类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一旦低于这个标准,历史解释就会变得毫无价值[4]。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历史解释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避免学生被野史、外史所误导,使其在分析和评判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强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儒家思想的评价,首先学生可以了解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的思想是仁、礼、中庸。儒家思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对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儒家学派的一些思想观点与现在的社会和教育发展是不相符的,是需要改进的。因此,学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理性地分析,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对问题的分析探究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把握核心考点,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问题,不能盲目地追求高难度的问题;其次,要把握问题的逻辑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最后,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只有对历史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地研究和解释历史。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主动研讨各种历史资料,逐步掌握对其他史料和课本材料的分析方法,促进其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和发展[5]。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中,教授分封制和宗法制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剖析这两种制度,掌握其内容、特点、作用和影响,可以让学生代入周天子的身份进行探讨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世袭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相关史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思考和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以及各朝代帝王对加强中央集权作出的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四、运用推理探究,总结发展规律

一些学生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常常会混淆一些基础的历史概念,如原因和背景、公元前后年份的换算、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朝代的更迭顺序等,这会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史实判断的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和认知人类社会,准确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使人们可以在各种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判断出作者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历史学习者和研究者在对历史进行解释时需要秉持求真的态度和精神[6]。历史解释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历史事件,并对此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其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课本知识,还需要对相关的课外知识进行拓展,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使历史事件的脉络清晰,使历史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作出最贴合实际的判断和评价[7]。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历史事件,还需要通过对史料进行演绎、归纳进而推理和佐证历史事实,让学生在盘根错节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推理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史实分析和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学会鉴古知今,进而培养其历史解释素养。

例如,在教授“‘千古一帝’秦始皇”這一内容时,教师要对秦始皇在六国统一战争中的事迹和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秦始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术对秦始皇的历史资料进行解释,帮助学生一分为二、理性地评价秦始皇。又如,在教授“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以先从服饰的变化开始介绍,六七十年代,人们认为朴素最时尚;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的服饰逐渐变得绚丽多彩、时尚个性,服饰的变化趋势由守旧、呆板逐渐变得更加美观、舒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每个时期人们的衣着变化,推理探究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的情况,引导学生从饮食、建筑、交通方式、习俗等方面对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推理与探究,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五、运用对比分析,训练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在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时,教师要对其中的某个情形作出全面、详细、深入的分析。在进行分析时,战争、改革、王朝兴衰等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历史分析是对事物因果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中寻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进行历史解释时必须要经历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判断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逐层分析,根据历史资料作出客观的评价和理性的判断。

例如,在学习有关抗日战争的课程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着重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残暴行为和中国人民对侵略行为的英勇反抗,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在讲授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时,一部分学生会发出一些过激的言论,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历史实践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客观的评价。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在鞭笞侵略者罪恶行为的同时教会学生理性思考,理性地看待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直接照搬教材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是同时代、同领域的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是不同时空下的纵向对比分析,教师根据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剖析和评判,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又如,在教授“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进行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都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从发明者的角度,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开始于普通工人和技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力则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其次,从发源地的角度,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主要是在美国和德国;最后,从突破口的角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突破口是轻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破口则是重工业。教师引导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分析对比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背景、影响和作用,使其历史解释能力有所提高。

结 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挖掘史料、创设相关情境、问题设置、推理研究以及对比分析等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性评判能力,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徐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7):60-61.

[3]陈宏.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J].中外交流,2021,28(01):1091.

[4]杨巍.例谈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01):31-32.

[5]曾启敏.浅谈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措施[J].文渊(中学版),2019(11):672.

[6]安琬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7]关倩.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8):2376.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