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题多遍 其义自见

2021-01-21胡轶群

求知导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奠基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读题能力欠佳,读不懂题意,理不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读题,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挖掘内容的核心,正确理解题意,合理选择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以期达到全面提升数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巧读促兴趣;边读边圈画;细读抓主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9-0079-03

作者简介:胡轶群(1979.9—),女,浙江省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含义。在数学课堂上,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读一读教材中的例题和概念,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语感[1]。人们经常感慨:“语文阅读是有声有色,而数学阅读却是干巴乏味。”数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数学课堂很难在情感上与学生共情,但是题读多遍,其义自见。学生要在读题的过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就需先读懂题目,明确思路,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然而,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不认真读题就下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地读题,使其在阅读中获取内容的核心,以期达到以读促兴趣、细读抓主旨、正确解题的目的。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探索了一些数学读题技巧,以期为后续数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读题存在的问题的根源

小学生年龄小,识字量有限,学习习惯都还处于初级形成阶段。因此,不会“读题”是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尤其是低学段年级学生的“读题”能力更不尽如人意。数学问题多运用短小精悍的语句,来表达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信息,进而呈现抽象且复杂的数量关系。面对综合应用类解决问题,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因此,他们往往粗略地读一遍题目,就把数字胡乱拼凑在一起。实质上,他们并没有读懂题目的内涵,导致用错数字和运算符号。理不清数量关系等错误,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认真地读题审题。

(一)未能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都是经历抽象、运算与建模的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部分学生被“绊倒”在第一阶段的读题上。他们读不明白题目,更看不到题目背后所要考察的知识点,因而解题无从下手。部分学生读了几遍题目后,如同“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并不能找出关键信息。

例如,这道题目:长方形的宽是4cm,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解答完之后,笔者发现做错的比例竟然达到了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学生列出了4×3=12(cm2)的算式。这些学生没有认真读题,仅仅抓住了“3”这个数字就直接运用,没有弄清楚谁是谁的3倍,更没有注意单位。显而易见,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二)未能掌握一定范围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读懂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要求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抓住题中出现的关键词,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乘法的意义、长方形计算公式、平均数=总数÷份数、总价=单价×数量等。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学生更易于在具体情境中找准关键信息,得出数量关系,进而顺利解决问题。例如,一年级关于“排队问题”的教学,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解决两人之间间隔几个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要理解关键信息“之间”的含义,即不包含“头”“尾”;第二种是解决从谁到谁一共有几人的问题,“头”“尾”都要算。第三种是推迟几天或提前几天的问题。题目发生变化,解题方法就会不同。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去读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缺少实践活动,缺乏生活经验

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把不懂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提取相应的知识链接,积累丰富的经验。例如,长度单位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不同实物,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如田字格的边约是1厘米,讲桌桌面的长大约是1米。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找到实物参考,有助于读题时找到知识链接。

(四)缺少适当的“搀扶”

在学生难以理解题意时,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只会依据感觉或经验来做出判断或选择。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面对有些题目,如果教师只让学生独立地反复阅读,不加以引导,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也不会太高。

二、引导正确读题的策略

教师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时,会发现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理解题意。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加强他们对题意的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受自身知识储备不多、学习能力有限等问题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常常过度依赖教师。数学中的“读”不是一般意思上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应该带有数学味。在读题时,学生要找准题中关键信息,要分析题目已知和未知信息,要明确数量关系。基于此,笔者认为真正的读题应该落实以下几点。

(一)激发读题欲望,巧读促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学生年龄和班级学情,以教材资源为载体,辅助语言训练,创设驱动型问题,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可以在教室的角落里开辟读书角,在书柜上摆好有趣的数学读本吸引学生阅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对比分析不同的数字和概念,从题中寻找关键词。例如,在讲授“千克”和“克”的区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区分这两个词语,因为1千克=1000克,进率是1000,把“千克”语气读得重一些;而“1克”比“1千克”轻很多很多,学生很自然就会将“克”读得比较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语气的轻重来区分这两个质量单位,使学生有了对质量单位的感知,促使他们为后面的比较大小、单位的换算等学习奠定基础。

(二)培养读题习惯,边读边圈画

认真读题很重要,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不看题不审题造成的失误现象很可惜,在心理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引导他们逐步实践,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再做题。

圈点勾画法是指在读题时,圈点出关键字词、关键数值、重要条件。这是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的重要方法,也是提炼关键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借助它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行程问题类题目经常会出现这样两个词语—“中点”和“终点”。如下列题目,笔者就采用同屏对比观察,边读边圈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

例題1:小明从家走到学校,已行,再行480米就到达中点,问小明的家距离学校多远?

例题2:小明从家走到学校,已行,再行480米就到达终点,问小明的家距离学校多远?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圈画出关键的词语“中点”和“终点”。这两个词读音一样但意思完全不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线段图,重点分析“中点”是指全程的处,而“终点”是指行完全程。做完题目后,学生要通过再读题反思一下自己的答案,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三)引领读题方法,细读抓主旨

要想快速准确地理解题意,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到动口、动手、动脑,让感官全面参与,加快信息的分析处理。面对各类数学问题,学生怎样才能快速理出题目的关键信息,抓住题目要点,从而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呢?教师要传授读题方法,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题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读题的重要性。

1.精选“陷阱”来领悟

数学陷阱题的特点是迷惑性强,关键信息往往会伪装一下,需要学生发现这些陷阱。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机动时间,找一些同类型的题,引导学生领悟读题的必要性,体会读题的价值和意义。例如:紧靠一道围墙边,用18米长的竹篱笆围成一块长方形(边长为整数)的菜地,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是多少?这道题的迷惑之处在于“紧靠一道围墙边”,即指18米长的篱笆只要围出三条边就可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一一列举,或引导其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总之,学生只有在读懂了题目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解题策略。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的知识有意设计一些易错题,如下题的找规律:35+10=45,35+20=55, 35+30=65,35+50=(   )。部分学生会直接掉进陷阱,只关注到了前三组和的变化规律,却没有看出最后一组中另一个加数从30直接跳到了50。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先不要急着去纠错,要给予更多时间让学生重新读一读,把每一道算式读出来,在读的时候进行反思,从而找出问题。

2.巧用画图来分析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题的数量关系更加复杂,因而部分学生读完题之后还是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运用列表法、画图法、转化法等方法梳理问题呈现的信息,使已知和未知的数量关系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将隐藏在题目背后的考查点找出来。遇到空间图形方面的习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画直观图的方法来分析,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学完长方体的特征后,练习中会出现这样的习题:有一个长方体的封闭容器,长20cm,宽16cm,高10cm,平放时容器内的水面高7cm,请问竖起来水面有多高?教师让学生先读题思考,再画一画图,牢牢抓住封闭容器里水的体积不变这个关键点来解题。通过画图,学生就会理解容器竖起来后,原来的长变成了高,底面积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列式:(20×16×7)÷(16×10)=14cm。

3.摘录条件帮理解

摘录是指在题目里的众多信息中,找到有用的已知条件,将其进行归纳整理。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推进,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命题方向也发生了变化:阅读量增大,灵活度提高,呈现方式改变,应用意识增加,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提炼、分析信息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对小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据《钱江晚报》报道,有100多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参与12月1日至11日进行的“爱我浙江环保骑行宣传活动”。车队途经25个县市,全程1600千米。当行进到全程时,已有70%的参与者退出了骑行队伍。坚持骑完全程的有12人,是出发时总人数的10%,他们平均每天骑行8小时,骑行路程的60%是山道。问:没有骑完全程的有多少人?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正确筛选条件。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时间、人数、路程等交替出现。面对大段的文字和繁杂的信息,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学生既要认真地读题,也要学会根据问题摘录有用的条件:“求没有骑完全程的人数”,其实就是让总人数减去骑完全程的人数,从而得出数量关系:总人数-12人=没有骑完全程的人数。然后学生就会理解:坚持骑完全程的有12人,是出发时总人数的10%,那么总人数是12÷10%=120(人),所以没有骑完全程的人数是120-12=108(人)。通过摘录条件,学生就可以把问题层层分解,找出关键的条件,理清思路。

三、读题应关注的细节

(一)读题指导,从低年级开始

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对学生读题进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较短较简单、充满趣味的小题目开始,让他们圈一圈、画一画。对学生审题的每一点进步,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使其逐步建立起读题的信心。

(二)分层次定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那些表达能力稍微弱一点的学生读题,找到字面上的含义,然后让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分析,最后让思路更加清晰的学生归纳解题思路。教师给每一个学生分层定目标,能够满足学生差异性的需要。教师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

学生分享了自己对某个题目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邀请更多的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促进生生互动。这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避免了教师“一言堂”情况的发生;这既可以通过学生的互评来激励优等生,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找到自己要学习的榜样,互促互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是数学家们经过研究总结出来的文字。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读一读,适时进行课外延伸,多接受这些经典语言的熏陶,提高阅读能力。

结 语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落实好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读题环节,对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大有裨益。然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抓“读题”这一环节,以读提兴趣,以读促推理,正确落实“读题”策略,让学生多读题、找信息、圈关键、想关系、解题目、验正误,养成正确解题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读题审题的时间,舍得放手才会给学生留出探究思考的空间,才有可能使其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静.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江西教育,2019(30):60.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