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纪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2021-01-20刘芳

决策探索 2021年2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

刘芳

【摘要】网络纪念是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纪念形式,是大学生开展活动、建构集体记忆、培育历史意识、强化政治认同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要在遵循国家主导、形式创新和学生主体的实践原则下,从内容、形式和实践三个维度优化路径,开展网络纪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纪念;思政教育;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纪念是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纪念形式,也是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探究大学生网络纪念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实践原则和优化路径,对于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共同信仰,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纪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网络纪念不同于会议纪念、文本纪念、庆典纪念、影视纪念等纪念方式,它能够打破时空约束,拥有海量信息,传播更快捷,是大学生开展活动、建构集体记忆、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一)网络纪念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特点

1.契合思政教育要求,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教育主客观环境的日新月异,对大学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即在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之外,还要挖掘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环境和生活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交往、体现社会存在以及构筑自我认同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重视的重要载体。网络纪念打破了传统纪念仪式的物理时空限制。例如,追忆历史人物或者重现重大历史事件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虚拟的在线纪念仪式,浏览和学习相关资料,并在网络纪念空间感受家国情怀、经受精神洗礼。

2.契合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大学生思政教育就是要引领青年学生塑造价值观,强化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其全面发展,培育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网络纪念活动既能揭示重大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涵,弘扬重要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又能通过技术手段融合多种传媒形态和功能,达到丰富的思政内容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高度融合。

(二)网络纪念活动的思政教育价值

1.唤醒历史记忆,培育历史意识。“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了解中国的国史、国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近年来,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用主观代替客观,“臆想”历史;以细节代替整体,“阉割”历史;以戏说代替理性,“恶搞”历史;以及扭曲历史事件,亵渎英雄人物等。网络纪念活动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网络载体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时空和场景,感受历史、触摸历史,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2.激发民族情感,厚植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纪念活动中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中,青年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厚重,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产生温情与敬意,在集体记忆中感知民族的凝聚力;在对民族英雄的纪念活动中,青年学生可以感知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家国情怀;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中,青年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祖国曾经走过的风雨历程,在纪念的场域中唤醒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相对于空洞的说教,网络纪念活动在增强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方面润物无声,更为有效。

3.整合意识形态,强化政治认同。“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不同于方式固定、渠道单一的传统说教,网络纪念活动通过技术手段融合多种形式,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和长征、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中,追溯了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中进行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学生首先在虚拟纪念仪式中,感性地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进而在史实中感悟“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最终在纵向对比中认识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4.引领精神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千千万万青年学生将全过程参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其理想信念和精神状态决定其是否能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艰难历程中,理想信念坚定的重要历史人物有很多,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表彰的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中表彰的110名杰出贡献人员等,他们是社会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风向标杆。借助网络纪念活动,可以唤醒大学生对他们的集体记忆,让大学生认识到“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

二、网络纪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实践原则

(一)國家主导性原则

网络纪念活动要发挥思政效能,就必须由国家主导活动的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优化。纪念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对纪念对象的文化认知及内心体验得以实现。国家通过程序设置、纪念符号设置、建立纪念网站、开设纪念专题等形式体现党对网络纪念的主导权,利用新闻网站、数字档案馆等,在尊重历史史实的情况下,对资料进行有选择的挖掘和呈现,发挥其官方传播优势,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

(二)形式创新性原则

网络纪念活动要发挥思政效能,就必须契合青年学生特点,创新和丰富纪念活动的形式。形式的保守和单一会导致参加纪念活动的人数减少,或流于形式,大大削弱其思政功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微视频、表情包等,把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于网络纪念活动之中,实现形式的创新,同时注意保持历史的宏大感和严肃性。这样,青年学生才乐于接受、易于吸收、便于参与,可以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网络纪念活动要发挥思政效能,就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是活动内容和形式应以青年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和自身价值诉求为着力点,聚焦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行为习惯和关注热点。二是青年学生是活动的用心策划者和积极互动者,是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

三、网络纪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优化路径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写道:“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国民对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网络纪念活动是青年学生了解国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的重要途径,而要充分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功能,还需从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优化其路径。

(一)资源维度:优化网络纪念内容供给

内容建设是网络纪念活动的关键,也契合自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受众价值诉求。一方面,对纪念对象和纪念内容的选择方面,纪念对象要体现主流价值观,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重要历史人物或建党、长征、抗战、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材料真实,拒绝虚构,有信服力;内容包容,既有宏大叙事,也有个人温情,有亲和力。这样的纪念内容才会被青年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扩大思政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对内容呈现的平台——纪念网站的建设方面,一是汇集相关的书籍、画册、回忆录、大事记、资料辑录、事迹述评等,做到材料丰富;二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静态和动态方式相互组合、叠加的技术,增强可视性、吸引力和互动性。

(二)形式维度:创新网络纪念活动形式

好的内容要通过丰富的、新鲜的、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和传达。网络纪念活动形式要契合青年学生认知规律,且要有效使用新媒体手段。一是积极探索使用VR、AR、H5等前沿视听技术营造纪念仪式的情景和氛围,使青年学生在沉浸式情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二是形式简单快捷、新鲜有趣。如庆祝建党百年,人民网推出的30集党史动漫专题片《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便是如此。

(三)实践维度:强化高校对网络纪念活动的引导与管理

首先,打造一支参与引导与管理的育人队伍。思政育人队伍要熟悉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敢发声、善发声、巧发声,设置议题,引导主流方向。其次,抓住思政课堂主渠道。思政教师要把价值观渗透到纪念活动中去,面对“虚无历史”和“极端民粹”,通过影像素材、典型案例、翔实史料进行透徹分析,引导学生认清历史事件真相。最后,推动建立网络纪念活动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和常规机制。高校可建立以各级团委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将纪念活动纳入工作日程表,使思政教育常态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

[4]位杰.国家重大纪念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5]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6]刘望秀,王歆玫.党史学习教育如何“破壁”青年圈层文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1(9).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大学生网络纪念活动的引导教育研究”(2016SJD7101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