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诠释中国脊梁

2021-01-17杨雯茜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邓稼先祖国

建党百年,风雨征程。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科学救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砥砺前行。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你一定有很多科学故事想了解,有很多话想对科学家说——

敬爱的邓稼先爷爷:

您好!

我在一本名叫《为了祖国母亲》的书里,读到了您的故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忍不住提笔给您写下这封信。

很幸运,我成长、学习、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的年代,这也让我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瓜分狂潮”都没有具体的概念。我不禁思考,倘若我的人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一个随时都可能沦为奴隶甚至失去生命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战火纷飞、动荡不已的国家—— 我到底会在哪里?将会如何度过?我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您,却在暗无天日的漫漫长夜中度过了整整25 年,然后用余生的37 年燃烧自己,照亮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照亮我们的未来。

如果,您当初没有回国而是选择留在美国,如果您当初没有选择参与中国的核工程,历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知道,您应该不会回答我这个可笑的问题,因为您绝不会如此选择。您在1956 年便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科学研究一辈子隐姓埋名,将倾尽毕生心血铸就的理论知识毫不吝啬地贡献给祖国,不顾一切地燃烧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洒下满腔的爱国热血,用生命来诠释什么是中国脊梁!

您,是新中国的“铸剑者”!是您和其他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共同铸造了卫国的利剑—— 原子弹和氢弹。这些核武器打破了核大国对中国的核讹诈,守护了世界的和平,让我们可以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今天,和您一样的铸剑者们,成为举国敬仰的英雄。您不再需要隐姓埋名,我们开始热烈地讨论着您的无私与奉献,津津乐道您的伟大事业,并为祖国强大的国防力量倍感自豪和骄傲。

就像老师告诉我们的,岁月静好的生活,往往来源于一群高尚而纯粹的人的默默奋斗。他们有像您一样,“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无私奉献;有像物理学家彭桓武爷爷一样,“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的义无反顾;有像物理学家程开甲爷爷一样,“我们中国人也有这一天”的激情澎湃。

我敬佩您,敬佩像您这样用生命诠释中国脊梁的铸剑者!我敬佩您,敬佩您身先士卒、勇担风险的品格和为人!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您这样的人,彰显不同凡响的中国风采,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致

敬礼!

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中心校四年级学生 杨雯茜

2021 年6 月1 日

新中国科技简史·国防篇

在以邓稼先为代表的国防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下,中国的国防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步入强国行列。

1956 年7 月 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 首飞成功。

1960 年11 月 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1964 年10 月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 年10 月 第一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 年6 月 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74 年8 月 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

2006 年12 月 歼10 战斗机批量装备航空兵部队。

2012 年9 月 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付海军。

2016 年11 月 歼20 战斗机首次公开亮相。

2017 年4 月 首艘国产航母出坞下水。

2017 年6 月 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出坞下水。

榜样力量

邓稼先(1924 —1986)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 年,邓稼先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毕业当年回国,隐姓埋名投身于新中国的核事业。因在一次核试验中受到辐射,邓稼先罹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

科学的奠基人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不但哺育出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然而,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西方开花结果的时候,中国却处于闭关锁国和故步自封的状态,科学技术的发展随之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勤劳和智慧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追赶者的姿态,开始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更是步入了快车道,在某些领域甚至逐渐成为领跑者。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个方面的建设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加强国防力量、保障生产生活用电、改善国民生活水平、加速信息发展、解决医疗难题……可谓千头万绪,纷繁复杂。

于是,在這个特殊时期,国家确立“努力发展自然科学”的方针,出台一系列科学技术相关政策,制定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并成立科研机构,组织科技学会,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行学术刊物……在学习科技的号召下,国内的科学人才大批涌现。

不过,这些还不够。我们的科研队伍不但需要加入新鲜血液,不断壮大,更需要用国际尖端的知识和理论来引领向前。于是,以邓稼先、钱学森等为代表的海外学子,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不顾艰难,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后来都成为共和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的主要奠基人,他们用毕生心血铸就了中国脊梁,撑起了我们的未来。

“初教-5”诞生记

国防离不开科学。发展国防科技,离不开科学家们的贡献,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的艰苦奋斗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架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飞机,就是在艰苦奋斗中诞生的。

彼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一穷二白”,别说制造飞机,就连修理飞机的能力都没有。与此同时,美军战斗机却在朝鲜战场上狂轰滥炸,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造成极大的威胁。这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必须尽快掌握飞机制造技术,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然而,在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情况下,这一切该如何开始呢?

没有技术,可以先找外援。经过18 天的艰难谈判,中国和苏联达成协议,由苏方派遣专家,携带各种飞机的图纸资料来中国,指导中国工程师们先修理后制造,以仿制苏联的雅克-18 型教练机为目标。

没有资金,咱们可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1951 年5 月,在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的情况下,第一代航空人不分白天黑夜,挥动双手奋力拼搏,修厂房、铺铁路、埋电线,一边建厂,一边生产。一架架在朝鲜战场上受伤的飞机在这里重获新生。

经过三年多的准备,1954 年3 月31 日,雅克-18 型教练机的仿制工作正式开始。航空工业局向飞机制造厂下达了提前一年试制成功的命令,并要求于当年交付10 架。

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第一代航空人忘我工作,艰苦奋斗。设计部门耗费了20 多千克的白纸,描绘出17 个系统1 067 份图纸;各车间展开声势浩大的挑战和竞赛,每天24 小时分三班昼夜作业,做到人停机器不停,许多共产党员带头连续30 多个小时“战斗”在生产线上。

1954 年7 月3 日,经过近100 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在克服了若干個技术难关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架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飞机终于成功飞上蓝天,并被定名为“初教-5”。

童心看国防

阅读完本期的内容,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行动起来吧——

1. 对邓稼先爷爷这样毅然归国的科学家们,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试着写封信给你最崇敬的归国科学家吧。

2. 对祖国的国防科技,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写信告诉我们,我们将在后续的“非常研究所”栏目中为你解答。

3. 试着将你最喜欢的或是畅想的祖国国防科技画出来。你的画作将有机会在“可可豆部落”特别专题中和大家见面。

猜你喜欢

邓稼先祖国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我最亲最爱的祖国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点赞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