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堂有效增强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1-01-16武金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语言课堂

王 艳,张 帅,武金锁

(1.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2.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引言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国际大环境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校外语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而中国文化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失语现象不利于文化生态教学,不利于学习者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在今天错综复杂的国际文化生态环境中,对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中国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情境,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博大中,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主体认同感。

一、理论基础

作为社会文化理论(social culture theory, Vygotsky, 1978)的一个分支,生态给养理论视域下的语言学习研究关注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学习环境创建的重要性,即学习是学习者与社会协商和互动的结果,需要社会环境的参与[1]。语言学习所在的微观课堂环境、宏观教育教学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环境对个体学习有着深刻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2]。Vygotsky(1978)将社会文化视为人类高级思维活动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与社会互动和受到社会调节的结果,由社会活动(activities)、社会理念(concept)和文化产物(artifacts)组成[3]。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学习发展过程就是学习者参与具有语言、历史背景和文化活动的结果,比如与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学校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等[4]。可见,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生态体系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大学英语课堂有效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机制的必要性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一方面是目标语文化和语言知识的掌握和习得,另一方面外语学习更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这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广大学生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已经刻不容缓。而中国文化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失语现象破坏了文化生态教学,妨碍了学习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培养[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中的精深与博大中,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主体认同感。

三、大学英语课堂有效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机制的实施路径研究

本文采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追源方法(genetic method),在2020年9月大一新生中随机选择两个班级,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实验教学,并通过问卷、访谈和反思日志、学习报告等形式收集数据。教学环节将通过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学习实施中国文化导入。本文选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的《中国文化概况》这门课程。此课程分为12个章节,涵盖中国文化历史12个方面,如中国古代哲学、中国文学、中国饮食、中国传统节日及中国科技等方面。学生通过此课程的系统学习,将对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有进一步了解,全面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化术语,并在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介绍中国文化,从而实现学习外语的同时增强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意识的教学目标。此共享课程平台有利于进行翻转教学。本文所采用的翻转教学模式将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和信息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6]。根据慕课内容和学生个人喜好,收集各自展览素材,并向师生进行详细的介绍。小组的划分以学生的共同兴趣为基础,如对古代思想和文学感兴趣的同学为一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偏好,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每个小组课堂展示时间为10—15分钟。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期末以问卷、反思日志和学习报告等形式来收集数据,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文主要集中讨论大学英语课内外中国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如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

四、构建课内外中国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

利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中国文化概况》这门课程,实施翻转教学模式,课前学生按教学任务完成相应单元的自主学习,并被要求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背景知识,根据个人兴趣点和偏好,写出学习报告,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可见,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保证了课堂内外中国文化的导入和导出,实现了中国文化生态环境的有效构建,保证了在大学英语课堂增强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机制的有效实施[7]。

(一)学生有机会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客观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

有多名学生的学习报告涉及中国古代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特别是孔子的生平及其作品《论语》的影响力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甚至有学生将孔子和他同时代的西方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了比较。慕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他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在报告中写道,孔子与苏格拉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很少有人像他们那样,能够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孔子的哲学思想在今天对当代大学生在治学和做人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同学选择古代军事学家孙武进行介绍,并着重分析了他的做品《孙子兵法》在当今军事和商业企业管理方面的影响,特别提到《孙子兵法》不但是中国兵家的经典,也被全世界视作是智慧宝库,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40余种语言翻译出版《孙子兵法》。同时,引用名人的评价来佐证《孙子兵法》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

“《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此外,还有学生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上,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诗词。比如有学生把苏轼的生平及其作品展示给大家共同欣赏,在学习报告中指出,东坡先生是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是一个真正有“人性”的人。他对生活是充满爱的,在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候,他总能找到黑暗中的美好一面,并乐在其中,正是因为这种生活态度,所以他的才学甚高,他的诗词文章写得非常流畅、自然,一首定风波——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

Let me go back!

Impervious to wind,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will.

道出他坦荡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人的学习楷模。

(二)学生有机会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重新认识中国科学工作者对世界人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屠呦呦、袁隆平、钱学森、邓稼先等我国优秀的科学家都成为学生学习报告中的焦点,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他们的精神成为学生们努力治学的驱动力。有学生在报告中指出,作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的故事,体现了科学家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以国家为重的奉献精神。学生们纷纷在报告中表态,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都会将屠呦呦的奉献精神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精神引领。也有同学在学习报告中坦言钱学森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每一名大学生学习,并立下誓言要向钱老那样报效祖国,并介绍了钱学森的爱国主义故事。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中,在航空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著名的火箭专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但是美国方面百般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明白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但所有这些威胁和困难都没有阻挡这位爱国科学家报效祖国的决心。他于1955年终于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甚至激动落泪,其他同学也备受感动,可以说在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生有机会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重新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并不了解,但通过《中国文化概况》慕课的学习,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掌握了相应的英语对应术语和表达方式。比如,有学生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发展,在介绍过程中,特别强调这种语言学习方式提升了自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比如sip这个词在饮茶、饮酒方面的运用就很恰当,同时还扩大了与茶文化相关的语块,如茶具(tea set)、茶屋(tea house)等。还有学生介绍了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的由来、中秋节(Mid-autumn)的习俗、春节(Spring Festival)的传统。在这个学习展示过程中,学生逐渐有意识地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与文化的交融让每一名学生体会到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是一件激励人心,让人感到无比自豪的事情。

(四)学生有机会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重新认知中国传统医学

有些学生对中国传统医学特别感兴趣,比如针灸(acupuncture);还有学生对华佗的医术和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报告展示中对华佗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价。华佗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华佗一生都致力于钻研医术。华佗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医疗,被誉为“神医”和“外科鼻祖”。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用地道的英语把华佗的故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课堂英文展示中,英文的表达很贴切、恰当:When Hua Tuo was young, he was stimulated to pursue a career in medicine after seeing so many people die of epidemics, famines, and injuries from wars. Hua Tuo has been called the “miracle working doctor” (also translated as divine physician) because of his emphasis on using a small number of acupuncture points or small number of herbs in a prescription to attain good results.在这段英语表达中,学生准确运用了短语:pursue one’s career,in relation to,attain good results,以及与医学相关的词汇: epidemic传染病;divine physician 神医; herb草药等等。此外,一名来自武汉的学生把钟南山称为“民族英雄”(national hero)。该学生写道:钟老用他的学识和勇气拯救了中华民族,让这场疫情没有在中华大地造成严重的后果(He saved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from the Corona-virus epidemic with his knowledge and courage)。在做完课堂展示时该学生已泪流满面,可以说每一个主题展示都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结束语

无论在反思日志中,还是在问卷调查中学生都表达出通过这一学期的中国文化概要慕课学习,每一名学生都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感到自豪。在全英式中国文化概要慕课的学习中,不断激发自己去探究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自身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得到了极大增强,而且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与此同时,学生还表达出对将中国文化融入到高校外语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欢迎,认为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并通过翻转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语言输出的机会,语言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可见,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构建课堂内外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机制,不仅重视文化在课程中的应用,更注重了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这必将成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既体现了文化的过去与现在相互连接、一脉相传的本质,也体现了文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着重探讨高校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激发其语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学习者身份的构建与转变。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语言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