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阈下翻译人才培养探析

2021-01-1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教学内容

岳 欣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引言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同沿线国家在经贸往来、科技合作、文化交流、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必然增大对于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及地区,官方语言多达53种。面对沿线各民族语言资源繁多的现状,为有效保证对外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我国加大了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国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及教学目标设定还存在一定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改进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文化素养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高效保障。

一、“一带一路”建设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现状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而语言相通是实现这“五通”的基础。因此,在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资源保护等方面,作为沟通媒介的外语翻译在实施“内引外联”战略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7—2022年中国翻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在翻译现实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时代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要求其不仅具备优秀的外语翻译能力,还需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并且精通当地文化风俗等,具体表现为:

(一)多语种翻译人才

在“五通”建设中,最基本的要素为“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的前提是跨语种的有效沟通,就需要译员对于当地各民族语言的熟练掌握。“一带一路”沿线的53 种官方语言,涵盖了英语、俄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匈牙利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土耳其语、泰语等。无论是政策推行、外交宣传、金融贸易,还是互助共建、文化交流都需要翻译的桥梁媒介作用。因此,精通多语种的译员成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重点。这类翻译人才不仅要精准掌握各种翻译技巧,更要具备多语种文本翻译能力,可以流畅地进行多语种口译活动。

(二)专业化翻译人才

在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过程中,翻译人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交流层面,还要了解当地商贸政策、法律法规、文化背景等,并且具有运用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和谈判沟通能力,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据2017年《“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统计,“一带一路”所需人才类型,依次为语言类、财务管理类、法律类、教育类、金融类、文化产业类、土木工程类、旅游管理类、电子商务类、现代物流类。这说明翻译人才的专业化,要求其必须在掌握翻译专业技能之外,拥有专业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高人文素养翻译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不但是与沿线国家进行商贸往来、技术合作,更是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是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工程。因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宗教信仰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文化迥异、宗教信仰各有不同。语言是从文化中孕育发展而来的,并同样具有民族专有属性。翻译是语言服务的重要体现。因此,具有人文素养、翻译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语言人才,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第一类人才。为了更有效地与沿线国家合作,我们需要译员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法律等,并认同彼此文化差异、尊重彼此风俗习惯,有效地帮助解决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二、目前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06年翻译本科学位的设立,成为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专业化的开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在2007年的设置,标志着我国专业化、应用型、高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方向的确立。但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过于强调翻译技能和语言素养的培养,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储备,同时培养导向不明确,培养方式单一。由于忽略当前国家对翻译人才的战略需求,就出现了翻译专业招生人数连年增长,而新型翻译人才紧缺的现象。纵观当前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语种的现状,要求我们确立“语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大量专业化人才。为迎合社会发展需求,翻译人才能力培养应该按照语言素养、翻译技能、跨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技能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同时,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应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保持其灵活多样的特点。部分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模式类似学术型硕士,教学重点倾向于语言技能培养,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和系统性。究其根源,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忽视当前国际形势和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不明确,导致语种结构设置不合理、翻译人才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人才结构单一等问题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则在于高校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足够的实践演练,使得毕业生难以达到社会所需的外语翻译人才标准。

(二)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十余年间,尽管很多高校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纷纷开设了翻译专业。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口译课和笔译课讲成了听力课与翻译理论课。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传统的“一言堂”的讲授方式,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尽管有些高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改进,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不仅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忽略了翻译课程应注重实践训练的特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相剥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在选取翻译课程教学内容时,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部分高校存在教学内容与翻译人才培养方向不契合的情况。第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专业课设置倾向于文学性文本或社科材料,使得未来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多局限于文学翻译,无法满足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第二,教学偏重翻译理论和技能,开设了翻译概论、中外翻译简史、翻译批评与赏析、中外语言比较、跨文化交际、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专题口译、模拟会议传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课程,理论知识课程占比达3/5。而翻译能力的判定标准取决于实践经验和实战技能。第三,目前社会更急需专业化翻译人才,这就要求译员精通外语的同时,还需掌握至少一门专业知识。学生在完成语言训练课程之余,还可以钻研食品科学、国际金融、机械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最新前沿知识,并了解时事政治、经济、法律等动态。但是由于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设置单一,难以达到预计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使得一众毕业生毕业就失业,难以在极度需求新型翻译人才的当今社会谋得一席之地。

(四)师资力量薄弱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优质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石,因为教师的个人素养和翻译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然而,我国高校翻译教师队伍多由外语教师构成,其擅长的研究方向多为外国语言学或文学,缺乏专门的翻译研究方向教师梯队,师资数量严重不足。这样的师资团队缺乏翻译专业前沿知识和先进教育理念,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翻译教学的独特性在于更强调实践而非理论,但是由于翻译教师缺乏充足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翻译实战技能,也定会影响翻译人才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翻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全面的翻译专业素养和充足的翻译实践经验,都会影响翻译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为更好实现“五通”,我们必须加强在语言、专业领域和多元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换句话说,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是“五通”顺利进行的人员保障,它不但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还会对未来的战略全局产生深远影响。针对当前的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策略。

(一)确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所需的翻译人才和传统的翻译人才,在外延上存在较大区别。传统翻译人员主要负责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但当今译员除了负责语言转换之外,还承担翻译项目链条上的其他工作,如项目咨询、项目管理、民俗咨询、编辑校对等,甚至连“质量监控、配音、文献工程、技术监督、字幕翻译等更为细化的岗位的从业者也包含在内”[2]。所以我国高等院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与条件,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方面,要确立完善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如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团队、生源选拔、考试评估体系等。并在遵循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实现学校、院系、师生、实习平台、设备体系之间的整体性配合。另一方面,在发展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改进培养机制、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等。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来检测并完善以上环节。

(二)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为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发展节奏,高校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来提升外语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由三大块构成,即双语语言运用能力、语篇分析转换能力和职业素养[3]。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培养翻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翻译注重实践能力和经验,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内化完成,需要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即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结合有效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模拟商贸会谈、陪同口译、国际会议、法庭等场景,形象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沉浸于角色演练中,不仅促使学生在情景中运用翻译技能,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点评、互评和总结,加深其对于翻译本质的理解,激发其创造性的翻译思维,提升翻译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应最大化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培养翻译能力。

(三)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使得翻译教学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当前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导致高校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良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选取时要强调实用性和实效性,保证翻译技能、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并进,并注重选择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商贸、科技、文化、旅游、民俗等领域内容,实现文化导入。有助于学生了解该地域的经济文化,在翻译中可以应对自如。翻译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翻译技能和通识知识。因此,高校可以将课程结构划分为专业课程、翻译实践课程、科学通识课程、跨学科专业领域课程等板块。首先,在掌握语言技能和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适当加大翻译实践课的比例。其次,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中加入跨文化交际、中外语言比较、西方文化通论、中国典籍外译等课程。再次,结合地域特点、办学特色及师资力量,开设一定的科学通识课程和跨学科专业领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最前沿科技动态,丰富其专业知识储备。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刘和平提出:“如果一个教翻译的教师不懂翻译,不懂学生学习翻译的规律和特点,不懂如何把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放在核心位置设计并安排教学,教学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4]因此,必须快速提升翻译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首先,丰富教师团队的翻译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各高校应鼓励教师授课之余承接一些翻译业务,亲身参与企业活动、经贸洽谈会、国际文化艺术节等翻译实践活动,来快速积累翻译实践经验。其次,提高学术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各院校应邀约业内知名的译员和专业人士对翻译教师进行培训,使其了解翻译前沿知识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提高理论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依据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学术特长,鼓励其加强专业知识积累和提升。必要时,还可以资助教师参加国家交流合作,有助于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宽语言翻译视野。最后,实现教师多元化。各院校可以引进一些行业专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教师的多元化,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教师团队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翻译行业,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有助于明确其未来就业选择。

结束语

“一带一路”背景下,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成为加深对外经济合作、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由此可见,语言服务已经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翻译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语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复合型翻译人才是未来翻译专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的方向[5]。因此,在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上,要从过去的单一方式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以“创新型”和“实用型” 人才为目标,坚持现代语言服务的目标导向性、语言文化的工具性与职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具有深厚语言功底、专业领域知识和较高人文素养的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教学内容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