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研究

2021-01-16孙云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生态

孙云龙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引言

伴随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近些年国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均获得明显发展,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历经了平衡、失衡、新的平衡这一动态化发展进程,且近几年这些不平衡问题越发明显,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解决社会转型阶段所发生的各类问题,即着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与成果。高校思政教育并非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间的单向传输,亦非通过单纯的大学教育便可实现的任务,而是教育主客体之间互相影响、体现出体系化与系统化的整体发展趋势的教育工作,且外界生态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及教育成效均有着深刻影响。国内早期对于思政教育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性研究存在孤立化与单向度问题,研究视角普遍局限在本系统、本部门或者本领域的生态圈中思考问题,邱柏生针对该问题提出以生态学理论及方法探索思政教育生态环境问题,有效延伸了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目前,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究还可更加精细化。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优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可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专业素质。积极的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可为学生群体发展与成长带来健康的学习环境和充实的教育内容,可切实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诉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关注,为学生提供能够真正解决其学习与生活困难的办法,使其身处于优质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技能,持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增强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其次,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发展观[1]。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便是让学生形成社会集体感和责任心,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积极的高校思政教育生态能够让思政课程育人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借助思政工作把积极健康的思想传播给大学生,引导其基于核心价值体系视角思考问题,从而逐渐形成符合当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及建设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社会发展包括与其互相促进、互相关联的社会民主政治、社会公平的发展。基于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而言,高等院校是社会主流思潮的发源地,各大高等院校集聚了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等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其思想观念始终走在社会前沿,其思想与行为均可对社会发展进程带来深刻影响。基于社会政治发展来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旨在服务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可丰富与培养大学生政治意识,全面传播公正与公平的社会理想及和谐一致、团结合作的民众意识。我国高等院校在思想认知与科学技术层面具有特殊的先进性,其在培养大学生政治意识以及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基础上,还拥有对于社会政治发展的引领作用。其可借助社会舆论对社会政治发挥社会批判及社会监督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发展,始终维护社会平等和公正,推动社会长足、健康发展。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可以培育出具备较高伦理道德水平以及强烈社会政治意识的优秀人才,这部分人才通常在工作当中具有大局观与集体意识,可正确并有效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间的关系,从而在工作实践中,正确且理性的把科学技术外化为实际生产力,最终为国家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作贡献[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系统内客体需求脱离思政教育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直接体现在大学生和思政教师间的关联上,教师按照学校既定教育大纲要求把思政教育相关知识教授给学生,为国家发展培养具备较强政治素质的合格人才。然而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大学生和教师有效互动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学生个体发展失衡问题较严重。多数大学生均处于青年时期,并未生成正确且稳定的“三观”,在此期间,其意志与情感均较为薄弱,极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且个体发展尚处在失衡状态下。基于心理与生理发展视角而言,大学生心理发展慢于生理发展,所以多数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且心理变化较易对于心理活动带来冲击,从而产生心理矛盾。基于认知视角而言,大学生知识储备相对有限,难以辩证与全面地剖析问题,较易受困于个体思维模式中无法自拔,难以正确认知个体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实际身份及追求的发展目标间存在的必然联系,问题解决方式相对偏激与单一[3]。另一方面,思政教师个体能力亟待提高。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技能和人格素养高低与思政教育效果正相关。近些年,伴随我国高等院校生源量不断增加,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团队进行相应的扩充,但实际状况则是高校思政教师团队建设并未满足学生及思政教育需求。入学初期的大学生在生活、心理与学习层面均存在一定的压力,且对未知生活充满恐惧情绪。而思政教师人数有限,学校大班教育模式导致教师难以兼顾每名学生的心理诉求,便产生了师生沟通交流不畅的问题,进而对思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带来反向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问题体现在教育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的方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呈现出比较单一的问题。随着新时期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外部环境和就业压力不断给学生思政学习造成直接的冲击,很多学校的招生政策也发生了改变,进而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价值观功利化,提倡个人主义,缺乏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的问题。从而很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义利观教育理念产生共鸣,造成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4]。此外,网络文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加上网络空间具有平等、开放等特征,使富有政治色彩的严肃话题在新型网络文化中受到极大挑战,而且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信息,缺乏对思想政治学习的正确认知。同时,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内容,也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工作效力,从而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教育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全球文化多元化大环境下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冲击。西方国家借助自身强势地位与较强的话语权,利用多元化途径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大肆宣传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了马列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引领作用。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把部分消极价值观念与思想理念传入中国,主要包括利己主义及拜金主义等,透过其奢靡的社会生活模式对我国大学生群体造成严重影响,并衍生出诸多消极价值观念与思想,恶化了我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质量与成效。其次,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一般来说,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于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有着较强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具体来说,市场经济是促进大学生个体积极向上的内在因素,推动其生成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市场经济亦会导致多数大学生生成个人利益至上与唯利是图的错误观念,形成极端民主化与极端自由主义的消极倾向,而这与我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倡导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等积极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冲突和矛盾,为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带来较大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问题应对措施

(一)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生态意识,彰显系统思维

首先,生态环境平衡及发展的有机统一。教育生态发展中非常关注“平衡”,强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保障教育系统能够高效率运作,需要将教育平衡发展的基本功能特性发挥出来。而且为实现教育生态平衡的发展目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教育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的原则,呈现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发展形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平衡问题与自然的平衡问题有所不同,自然的平衡强调简单的平衡比例关系,注重平衡发展理念,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衡发展需要更侧重于发展,明确稳步发展、稳定发展的重要性[4]。这种生态发展形势,主要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决定的。其次,优化思政教育生态环境与横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新时期发展环境,需要高校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生态意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迎接外部大环境风云变幻的挑战。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问题时,可以明确思政教育生态环境与学生管理、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因地制宜应对滞后、传统观念的发展方式,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而且要想很好地应对周围牵制生态关系引起的教育生态问题,也需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工作与社区、农村、家庭教育方面的步伐一致。虽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解决上述的横向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可以通过预先判断、制定应对方案,帮助大学生解除思想困惑,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和社会健康生态环境的优化工作贡献力量。

(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宏观环境,加强思政教育

一方面,需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在思政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指导地位。通过传播社会主义历史文化形态、弘扬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宏观环境,提升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坚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意识。同时,正确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可以在抵制消极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开放、包容地接受外来文化。加大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力度,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营造思政教育工作宏观环境,推崇仁爱、诚信等原则,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优秀品质,从而形成以高校思政教育为基础的特色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做好关于文化媒介环境的立法、监督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宏观发展环境。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学生带来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挑战。因此,在引导大学生接受新鲜文化时,可以做好关于文化媒介环境的立法、监督等工作,这样也能让学生的思想不受不良文化污染。此外,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最大程度地消除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优化学生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源头,并通过优化信息生产、接受、传播等各个工作环节,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宏观建设水平。

(三)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净化能力,建设健康环境

在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构建中,教育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都具有自我净化功能[5]。所以,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净化能力,建设教育的健康环境,发挥思政教育生态的净化功能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筛选和鉴别主要教育内容与形式,弘扬正能量、倡导主旋律,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学习氛围。同时,发挥思政教育主体和客体净化内部、外部环境的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对干扰因素,并通过自查、自纠,筛选掉与思政教育生态环境建设无关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净化能力,需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尊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提升思政教育各个方面的规范性教学质量,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工作,需要加强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融合,采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各方面的形式,使学生感受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环境带来的学习价值和乐趣。

结束语

众所周知,当前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且社会长足发展与进步也取决于人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核心职能之一便是为社会发展、进步输送高质量人才。且高等教育始终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为本的实现需基于以德为先,思政教育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即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优化,可以落实人才培养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和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生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