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影视动画中妖怪形象研究

2021-01-16吴伟峰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影视动画妖怪动画

吴伟峰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提到妖怪,各类寓言故事不绝于耳,从古到今,文学作品中的妖怪数不胜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妖怪形象最早可追溯到《搜神集》《山海经》。先秦古籍《山海经》出现伊始,各类光怪陆离的妖怪便大受欢迎,汉代以后又延伸出魑魅魍魉和幽灵之鬼,人与各种动物混合体形态的妖怪渐渐失去影响力,后来的妖怪形态演变更类似于动物修炼成人形、幻化成人身的妖魔鬼怪。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如《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均有妖怪出现。中国传统典籍中的妖魔鬼怪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刘仲宇在《中国精怪文化》一书中有所涉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取代了人们对自然神力的迷信,妖怪的数量日益减少,甚至曾经被视为最重要的死人的亡灵也在现代奄奄一息,更别提那些“龙首”“蛇身”。由于历史久远,以及文化的断层,《山海经》里的妖怪对现代人来说已十分陌生,越来越多的对妖怪艺术感兴趣的中国人,可以对日本妖怪文化中出现的各式各类的妖怪名称如数家珍。例如,日本的佳美拉是与哥斯拉齐名的特摄妖怪怪兽,被塑造成可怕的自然神力的形象,其出现意味着灾难的发生。影片一经上映,便风靡全球,被全世界观众所熟知,但对于中国妖怪则一直呈现羸弱无力之势,直到现在中国妖怪文化才逐渐被国人发掘,中国妖怪形象因迎合了现代人的好奇心理,被逐渐搬上影坛。分析现代影视中的经典妖怪形象的艺术造型和发展,对重新打造中华民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妖怪形象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现代影视动画中的妖怪形象

由于现代影视对奇幻类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挖掘,现代影视中频频出现众多的妖怪形象,有许多能够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原型。如《长城》中的饕餮,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别名又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其名可比喻贪婪之徒,人们一般称为“老饕”。《左传》中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某些小说中所说的龙子。饕餮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饕餮在游戏、小说、漫画、影视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但在现代影视作品中身居神坛的神兽根据剧本需要变成了凶猛的怪兽,饕餮呈现了更加具象和写实的特点,与好莱坞式的美国电影哥斯拉式的怪兽表现出相似的狰狞,但怪兽的青铜颜色和头顶的青铜纹样继承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元素,具有中国传统的特征。

再具体分析拟人类的妖怪。如《长江7号爱地球》中的长江七号、《花千骨》中的糖宝、《无心法师》中的白琉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米谷等。以《捉妖记》中的胡巴为代表,导演许诚毅坦言是从《山海经》中找到神鸟“帝江”继而加工而成,把胡巴塑造成为“六足四翼”的丑萌妖怪。《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西次三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1]就是说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像黄布口袋,红得像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没有五官的神鸟,但它却懂歌舞,叫“帝江”。根据这一形象的记载,再结合现代人类婴儿的呆萌特点,制作出了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妖怪形象,而且成为影视动画中的流行趋势。

具有典型特征的还有《大圣归来》中的“混沌”,同样来源于《山海经》中的“帝江”,却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脸谱和京剧服饰的艺术元素,它浑敦无面目,却有着京剧的脸谱,以大面积的白色表现奸恶,它如传说中的形象会飞,并且有鸟爪,但却用人类的外壳包裹住身体。这同样是对中国传统妖怪形象的重新演绎。

二、妖怪文化兴起的技术

1.计算机三维动画的成熟

影视中三维动画技术日趋成熟与发展,出现极其丰富的动画艺术表现形态,包括后来的广告、影视,以及纪录片等。时下热门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便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物:数字动画。数字动画内涵广泛,三维动画电影属于数字动画的范畴。目前,呈现在荧屏上的三维动画逐渐进入到全球主流商业电影体系。三维动画从商业市场到各大电影节均有覆盖,妖怪动画形象得到相应认可与接受,并逐渐形成规模。从国际市场来看,样式丰富、造型画面感强、形象独特的三维动画,犹如拔地而起的崭新世贸大厦,在商业范畴中备受关注。三维动画技术的成熟让影视动画片的可视性变强,丰富了动画角色的造型艺术。出色的动画角色造型是票房取得成功的保障。

动画产业的发展推动着艺术形态的形成,妖怪文化在此应运而生。妖怪是在影视剧中被赋予人物情感的独特艺术形态,既拥有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也拥有人类丰富的情感。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在每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角色上都演绎得丝丝入扣。如《阿凡达》中的绿色人类角色,感情丰富,有勇有谋。影片一经上映不断刷新票房记录。商业票房的成功促进着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影视妖怪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动画角色形象衍生品等方式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新思路。

现阶段,国内的动画产业对于传统动画及计算机三维动画的角色塑造已经有较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论是三维动画电影、系列片还是其周边产品的开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的动画创作者在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中寻找平衡。基于中国三维动画设计逐渐成熟,各大影片开始启用妖怪的形象设计,如长江七号、糖宝、白琉璃、米谷等。影片塑造的妖怪们,有血有肉、感情细腻。白琉璃从蛇妖到人物的转化,糖宝由毛毛虫到人物的转化,人妖未分,融为一体。妖怪独特的形象令影片焕然一新、脱颖而出,妖物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虚拟技术的成熟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部件的现代高科技手段,逼真的视觉、听觉,立体声、三维技术使人们身临其境,体验一个真实的虚拟环境。观影体验中,用户借助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对象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并互相影响,从而产生一个真实环境中的感觉和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有三个功能特点:沉浸感、交互感、想象力。3D虚拟展厅正是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展厅内设施为三维模型,通过多媒体在电脑上模拟和重建等手段,实现对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产品的展示设计,并通过互联网使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在线演示模式中,给人身临其境、焕然一新的感觉[2]。魔幻史诗电影《长城》塑造的吃人饕餮妖怪,让人感受到毛骨悚然的视角体验,震撼视觉,呈现出让人身临其境的饕餮盛宴。

三、中国妖怪影片的崛起

1.妖怪文化的历史传统

妖怪,广义上指妖、魔、鬼、怪、精,以及各种各样的变体。国产动画中的妖怪与影视作品中的妖怪均呈现出艺术类型交叉、文化杂糅的趋势,尤其是妖怪影片的出现,真实的演员与虚拟的妖怪共同出现在一部作品中。多元文化交融的妖怪影片,一经推出,便迅速发展。不论是从艺术作品角度,或者从商业收益角度来看,中国妖怪影片的发展都可圈可点。中国妖怪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吸收营养,提取适当的元素进行影视创作。多元空间下,网络上不断出现奇幻、魔幻题材的文学作品也起到相应作用。同时,国外好莱坞电影以及美剧热映的吸血鬼、僵尸席卷而来,也为推动中国妖怪影片的崛起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妖怪文化的内涵日渐丰富,仙侠片、奇幻片等都有所交叉。妖怪影片既有艺术内涵,又注重技术运作,三维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妖怪形象的设计与制作。妖怪文化起源于艺术发展与技术进步,发展始终与技术发明紧密相连,日渐丰富的三维软件赋予妖怪崭新的生命,妖怪的形象姿态各异,丰富的造型样式,风格多样化的同时在制作技术上也经历了传承发展的过程。

从20世纪初,造型中附带妖怪的中国影片开始相继问世,从早起的京剧形象,骇人的《画皮》,影视中惊悚女鬼,再到现代的萌宠,影视中妖怪的形象变迁是一部中国电影妖怪的进化史。《西游·降魔篇》中真人与虚拟的结合,感情与爱恨的融入,赋予妖怪人类才有的爱恨情仇。《西游·降魔篇》中的妖怪,从造型来看,与好莱坞特效公司设计的魔兽风格完全不同,从造型及特征看,《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中国志怪小说是影视神怪题材的源头。妖怪影片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中国妖怪题材的影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与国外的妖怪题材影片从源头上便区分开来。

2.妖怪文化兴起的审美因素

妖怪形象的趣味性是妖怪文化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妖怪是虚构的,是脱离于人类生活之外的其他物种,它可以被人类赋予各种各样的性格和千奇百怪的造型。猎奇心理与趣味性吸引着人们关注妖怪文化。中国动画片在审美表现中,从不缺乏对写意性的表现。这源于中国山水画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追求。观众在一种高于生活自然美的享受中感受其写意性。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动画中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起来,活灵活现的妖怪在大荧幕上异彩纷呈。妖怪文化在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形象变化体现着人们审美发生改变。传统动画片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类似于猴子的造型,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形象不再是灵动聪明的,取而代之的是长脸失意的中年男子。这种人物形象的造型变化体现着妖怪文化的审美转变。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艺术的产生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大众生活提供愉悦。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以自然的艺术感受,还会给人们以历史感受、宗教感受和审美感受。妖怪文化的夸张、幽默、趣味是影视动画的风格体现,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魅力,失去了其存在空间。它之所以长期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是因为它的独特性和特殊性。自《捉妖记》上映后,胡巴深受观众喜欢。虽然胡巴的身份是小妖王,但刚出世的胡巴更像是一个可爱的宝宝,身上充满了小孩的各种天性特质。拉康认为:“自我是在与另外一个完整的对象的认同过程中构成的。”[3]它不仅有着妖怪的四肢、外貌和性格,更有着“人性”。小妖王胡巴之所以受人喜爱,不仅是胡巴形象造型憨萌,还因为胡巴性格丰满,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细腻。它看似没心没肺,但其实格外重情。影片中胡巴会默默剪出来一家三口的剪纸,妖性难驯却愿意听从天荫的话不再吸血改吃素,最后被迫与天荫分离时,眼神里的不舍都表达出妖怪的”人性”。再来看《大圣归来》中的妖怪们更是如此,“混沌”和“山妖”都有着拟人的妖怪形象和人类的思维。

四、妖怪形象的变迁

1.娱乐致死与反常规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着本质的差异,艺术真实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其反映的思想内容和塑造的人物性格是否真实。

众多元素为中国妖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的依据,但在国产妖怪文化的吸收和运用中,还存在较大问题,为迎合市场及网络文化,产生粗制滥造的影片。诚然,娱乐是人民的权利,“娱乐化”的趋势是全球性的,不可避免。资讯全球共享的时代到来,这一进程在加快。这个当今“泛娱乐”的时代,追求 “独特性”也就成了“普遍性”。通过各种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使其具有代表性的成分集中到创作主体中,那么主体就更具独特性、普遍性和真实性。

希腊神话对后世影响深刻,《哈利波特》中出现的斯芬克斯怪兽、马人等都脱胎于希腊神化。古埃及魔法、萨满教和巫术、神秘学也对后世产生影响,卡夫卡《变形记》中,出现由人变甲虫的转化。

欧洲200多年的“猎巫运动”,使人类对超自然的兴趣被暴力地抑制。可18世纪的浪漫主义,又唤醒了人们的想象力,与工业发展相应出现了“科学怪人”,也出现了“吸血鬼德库拉”等形象。到了当代,呈现一种“娱乐至死”的状态。电视和网络作为信息的新传播媒介,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导致其对人们精神的作用更加巨大。大多数受众习惯了以娱乐的视角看待新近发生的事物,众多报纸杂志竭尽全力用光怪陆离的妖魔鬼怪的角度去报道事实,娱乐人们的生活,大众媒体开始对古老神话传说进行各种随意的拼贴与改造,以满足受众需求。

妖怪“反常规”的电影是有赖于人类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感官上的刺激的兴奋性,从而使妖怪的造型专注于刺激感官的震撼,吸引更多的眼球,获取更多的票房。《捉妖记》和《大圣归来》等热映电影,“胡巴”“大圣”的妖怪塑造已颠覆了传统妖怪“青面獠牙”的形象,而是有着类似于人类细腻的感情和行为方式,形象上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2.形象传承与文化发展

艺术作品是一个内涵丰富完整的有机体,有其内涵的结构层次。艺术作品由表及里,有三层递进的形式,分为艺术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表现形象、艺术内涵意蕴三个层次。形象的传承与文化发展,是以艺术作品为基石的。从艺术语言表达而言,每一门艺术都有其表现方式,影视动画艺术是一门融合影视、绘画、动画、雕塑、建筑、戏剧、舞蹈、音乐、杂耍、民间艺术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影视动画有着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画面、音响、蒙太奇是动画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多样化艺术表现方式则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运用艺术语言所呈现的情形首先进入人们的视野。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是艺术的表现内涵。艺术语言表达可以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起促进作用,艺术形象表现中同样包含着艺术内涵意蕴。艺术作品的核心内容便是艺术形象的表达。从艺术作品角度看,艺术形象可分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和文学形象。对于一部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来说,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也许不是具体故事和情节,而是一个个性格鲜明、造型独特的角色。影视动画创作的最终任务是动画形象的塑造。创造一些什么样的形象,角色的性格如何体现,各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都直接关系到作品质量的高低。艺术审美意蕴属于第三层。艺术意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感受到的作品的神韵和味道。中国绘画和书法讲究“以形传神”,这里的“神”指的就是意蕴。

妖怪文化不只是有趣,其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都有着特别的表现形式,毕竟妖怪就是在历史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是与别的文化一同发展和成长起来的。观众对动画角色的价值判断不仅来自于其角色造型带来的视觉刺激,更主要的是对角色的情感内涵的认同[4]。这种情感的表达归根结底是人性、道德从社会层面进行深入探索与挖掘。

影视动画是文化产业构成的重要板块,在商业和文化传播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动画片带给观众审美的艺术享受,带给观众无限快乐与轻松,对制片方与投资方来说,需要巨大的利润作为回报。在完整的动画传播过程中,从播放、上映、传播等环节开始,到音像制品、玩具、文具、服装、出版物、装饰品等衍生物的各个链条,每一个链条均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回报。巨大的经济利润推动着影视动画向前发展,对于备受关注的影视动画中的妖怪形象的演变,更是起到促进作用。动画艺术生产出艺术作品,动画艺术的传播推动着动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例如,动漫强国日本,大兴发展“动漫外交”,日本的动漫热潮在全球均具有重要影响力,日本政府看到其中的机会,在与各国外交中积极推广漫画和动画文化,动漫推动着外交,同样,外交也反哺动画。文化影响力与商业的成功密不可分,商业成功推动者文化产业的构建,若艺术衍生品的商品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在传播效果上便无法产生影响力。

在中华民族戏剧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历代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都不缺乏关于妖怪的神话故事,妖怪是人民在原始意识蒙昧形态下,与自然相处的思维智慧的产物,包含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中国古代人的信仰和哲学理念,他们已经陪伴这个古老国家发展了几千年,并且随着时代的变换,在形象和内涵上不断变迁。今时今日,自然科学日益进步,中国妖怪的发展已与传统文化的妖怪观念逐渐不同,人们的思想与审美日渐变化,科技作为实现手段,使中国妖怪文化在现代日益丰富。但站在全球视野来看,那些漂洋过海抵达日本的妖怪更加风靡,融入在日本的流行文化之中。文化多元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繁荣发展,更是多种文化交相辉映、互相促进。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妖怪文化曾一度暗淡,甚至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下备受冷落,但在现代又迎来了春天。在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形态共同的目标下,妖怪艺术形象的重塑也逐渐被提上日程,逐渐走向成熟。

五、结语

妖怪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中均有记载。从前,受技术水平发展的制约,妖怪题材的影视作品备受冷落。而今,妖怪造型的技术水平愈发成熟,文化审美呈多元化趋势,中国影视动画中的妖怪形象重新散发出耀眼的光彩,备受观众关注。视觉元素的丰富,使观众的视觉体验得到更大的满足,电影的角色形象有着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并创造了大量让人印象深刻的妖怪形象。

电影中的妖怪造型呈现多形态的发展趋势,有些呈现拟物的形象,有些呈现拟人的形象,在基础造型上结合了其他元素,形象各不相同的视觉体验将虚拟的妖怪直观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妖怪创作的灵感往往源于多方面,分析荧幕上经典的妖怪特效造型案例,不难发现造型也体现着独特的美学观念,以及艺术的审美情趣。神秘的妖怪被创造并用特效制作成具体的形象走进银幕,满足人们对妖怪的猎奇心理。中国妖怪文化在逐步发展,银幕上呈现的越来越多的具有妖怪元素的影片正说明了妖怪形象的影片有其广泛的受众群体,由此可推测,中国现代影视动画妖怪形象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影视动画妖怪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浅谈镜头设计在影视动画中的影响
我国影视动画出版的市场价值体现途径分析
影视动画中的美术设计研究
妖怪来了
妖怪来了
浅谈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化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