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政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哲学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1-01-16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设性黑格尔批判性

王 静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体现的是“破”与的“立”关系,高校思政课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要求就深入探究“破”之后“立”什么,如何“立”,谁来“立”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哲学意蕴

批判精神是哲学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光芒,是推动思政课改革的内生动力。

1.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辩证法逻辑理路

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价值意蕴,其鲜明点特在于“扬弃”,且突出继承性的“扬弃”。青年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忠实“粉丝”,黑格尔教会了马克思辩证法,但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不断观察、思考和研究中发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存在理论和现实的对立,不是从现实派生出来的辩证法,而是绝对精神领域的辩证法,这使得马克思开始怀疑其合理性。在针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批判时,马克思看到在黑格尔那里国家有着天然的主导地位,市民社会是由国家和法决定的,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是国家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市民社会国家是不存在的,由此,批判了黑格尔这种本末倒置的理论。马克思关注现实中的人从而他摒弃了黑格尔哲学抽象的外壳,赋予了其现实的内核。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的批判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创造新世界的建设性批判,打破了黑格尔绝对精神领域的辩证法,建立了批判现实对象的辩证法。

2.建设性与评判性相统一的唯物史观逻辑理路

马克思继承了其在哲学上的另一位老师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虽然是唯物的,关注现实中的人,但存在局限性,只看到了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虚假自由,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异化劳动”才是人的真正状态[1]。所以,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机械的,不是能动的,因为费尔巴哈只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没看到人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中的人,实践是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前提,实践是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马克思开始了以实践为前提的人本主义唯物史观思考。所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起点的。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创造性地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唯物辩证法;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唯物史观。人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批判的哲学,同时,也蕴含着建设性的思考[3]。

二、高校思政课改革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必要性

1.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本质的重要体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是理论、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通过理论的学习上升到思想上的认同,从而达到政治上的跟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那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过程中不能没有批判,批判不是单纯的“破”,而是在批判过后得到的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2.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思政课则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世界现在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交织,应对意识形态攻击是无法避免和回避的艰巨任务。有些错误的思潮和观点善于自我“包装”,自我“美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做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一层层剥开其“美丽”的外衣,暴露其虚伪 的本质,然后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直面错误观点和思潮对其加以批判,用事实说话,用思想引领,用理论深入,最后达到政治认同,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3.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需要

思政课程建设性与批判性体现的是“破”与“立”的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思政课的守正创新中。思政课建设性表现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用正确的价值导向正向推动思政课自身发展和完善,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有信仰、有理想、有活力、能奋斗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追梦者和圆梦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谓批判性是在直面错误思潮,在亮剑发声中反向推动思政课的发展和完善,二者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是辩证统一于发挥好思政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中,建设是为了更有力地批判,批判是为了更严谨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5]。

三、实现高校思政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途径

1.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实现思政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前提就是要强化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只有这样才能有面对错误言论和思潮与之正面交锋的底气,这一信仰和底气是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的真学、真懂、真信,进而在课堂上真用、真讲、真传播。教师要提高前沿意识,要时刻把握社会动态,学生动态,授课内容要跟得上时代,且不断充实讲课内容,常讲常新,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用理论解释社会现象[6]。教师要提高对话能力,面对学生的提问要正面回应,不要遮掩搪塞,在沟通研讨中解答学生的疑惑,在对话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传递给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教学中强调问题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7]。问题导向适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样也适用于思政课建设。思政课不仅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伟力赢得学生,同样更需要在回应学生疑惑时显示出理论活力。因此,就要求思政课教学需关注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并找到学生最为关心也容易存在疑惑的部分“掰开”“揉碎”讲清楚。问题导向下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毫无目标的情绪宣泄,也不是单纯地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批判所得到建设性答案是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3.提升网络思政工作实效性

进入全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那么推动思政工作与网络相融合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网络思政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要靠足够优质的内容作为支撑,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活跃人群要对其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精准引导。所以,高校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巩固壮大网上主流舆论,推进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建设,组建新媒体联盟,不断增强网络思政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好故事、发好声音、激发正能量,营造校园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

四、结语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面对西方国家恶意意识形态渗透,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话语权,高校思政课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的任务,拿起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旗帜鲜明地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和不良思想,进而科学有效地把当代大学生塑造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建设性黑格尔批判性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冲突与和谐:建设性冲突视角下的组织活力激发与和谐文化建设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电视问政:建设性监督的特点与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