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无意识视域下大学生文化传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探究

2021-01-16任树民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考研弘扬工匠

任树民

(北华大学 文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2016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在同年7月的“世界青年技能日”到来之际再次强调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走上技能成长成才之路[1]。由于当下中国制造业的时代诉求,“工匠精神”便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两个舆论场紧密贴合,一时成了社会热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2019年,“国考”报名,共有137.93万人过审,2020年,共有143.7万人过审,2021年报名人数再创新高,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285万,2020年341万,2021年再次惊人式增长,高达377万,增长近1/4,继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后再次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考公考研报名人数的激增有新冠疫情加剧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但近三年逐渐递增的报名人数,足见考公考研之“热”。除了考公考研,还有考事业编、留学热等等。为什么广大青年“精英”这样热衷于脑力劳动的争夺呢?“工匠精神”在哪里?难道说“工匠精神”只是也只需要在职业院校弘扬吗?是什么致使“工匠精神”的弘扬出现了这一悖论?难道只是简单的人性“好逸而恶劳”,抑或高级的所谓“自我实现”?基于前揭悖论,本文拟透过“文化无意识”这一范畴,解析考研、考公、考编等等“热”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探究大学生文化传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教育之间相互构建的理据,进而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一、文化无意识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解析

考研、考公、考编等等的“热”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社会现象,其热度已经持续了10余年,何以至此?早有学者注意并论及。本文关注的是将此归结为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以及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例如,林芙蓉的《论集体无意识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影响》(2015)、王愿的《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行为研究》(2014)等即把大学生的此种行为称之为从众行为,是大学生们通过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心理结构表现出的集体无意识行为,是大学生个体在大学生群体心理定势的支配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默契的群体思维和群体习惯[2]。集体无意识这一社会心理学范畴来自于荣格,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的一种批判继承。在笔者看来,将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归结为集体无意识心理结构所致,正如集体无意识虽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溯源至更为深层的领域然而表现出一种先验主义倾向一样,缺乏社会文化机制的经验阐释。

就教育领域而言,一提工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而一提职业技术教育,有的人就会把歧视写在脸上。由于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于是众多家长和学生宁可挤普通高校这条独木桥,也不愿意选择读职校从事匠人工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持续增长,2017届795万,2018届820万,2019届834万,2020届874万,根据教育部最新官方数据,2021年将达到909万,首次突破900万人,提了多年的“最难就业季”一提再提。“最难就业季”意味着许多挤进本科行列的大学生也可能要从事“体力劳动”。尤其近年来许多综合实力不强的地方性高校将自己定位为服务地方社会,本科培养着力技能教育,职业指向即高级技工。而好不容易挤进了本科行列的大学生和家长由于对这一职业指向的不满足,选择在步入社会之前做“最后一搏”,于是就出现了考研、考公、考编等等的“热”。实际上,许多大学生并不适合这条道路,只不过他们期待“成龙成凤”的家长看到其他大学生都在这么做,于是不自觉地有了这一“集体决策”。这就是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大学生从众行为。这一从众行为看似有意识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歧视技能工作和家长“成龙成凤”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如此,这一决策与评价行为的发生还需要深入到诸如“君子不器”“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才能深刻地理解。在笔者看来,这一发生机制即文化无意识在起作用。职是之故,要想培育“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就需要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形塑成的文化无意识领域去理解和引导。

二、大学生文化传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相互构建之理据

“工匠精神”成为热词以来,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最后扩展到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工匠精神”。但是,在笔者看来,切不可忘记“初心”。“工匠精神”是由于制造业的时代诉求才使得“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两个舆论场紧密贴合。如果只谈“精神”,不转变对“工匠”的认识,那么,还是无补于中国制造。因此,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得从全社会正确评价“工匠”开始。就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来说,笔者认为得从正确认识“君子不器”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等这些文化无意识心理做起。要抛弃两千多年来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君子不器”等落后观念,对“人皆可为尧舜”所衍生的“成圣”——“成龙成凤”等人生诉求要有正确的认识。

与西方具有冒险精神的海洋文明不同,中国文化是在重安稳的农业文明中发展起来的。春种秋收,尽管会有天灾人祸,只要努力,还是会有一定收获的。基于农业文明的这一乐观精神,尽管也有过诸如对人性阴暗面的认识,例如荀子的性恶论,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孟子的性善论,对人性充满了乐观。“基督教是以人性的沉沦和陷溺为出发点,而着眼于生命的救赎。儒家思想是以成德的需要为其基点,而对人性作正面的肯定。”[3]只要“存天理,灭人欲”,“尧舜”是不难期待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为人生规划的道路是光明而有希望的。与之相比,道家的成仙,佛家的成佛,差别只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究其本质还是一样的。既然要成圣、成仙、成佛,追求形而上之“道”,显然就要“君子不器”。在这样的文明土壤,古代科技尽管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远没有获得尊重。科技属于匠人文明,属于形而下之“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的“成龙成凤”没有走向形而下之“器”,显然不难理解。今天,要弘扬“工匠精神”,是在与这一“文化无意识”相抗争。要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必须在文化根源上予以批判。让大学生在文化根源上反思社会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在这一过程中自己需要做什么,自己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综上,文化无意识对人们在决策与评价这两类行为中影响巨大,以此考量“工匠精神”的弘扬,笔者发现,时下中国“工匠精神”的缺乏在于传统文化无意识的负担过重。要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工匠精神”,急需在“文化无意识”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文化开展批判性的文化传承教育。

三、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的大学生文化传承教育之建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文化自信该如何实现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笔者认为,文化自信主要是在综合创新中建构的,既要通古今之变,也要重文化实践,还要经得起严峻的现实考验。基于对“工匠精神”培育短板的认识,笔者认为,在文化自信的建构中,可以在以下三个维度开展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的大学生文化传承教育研究与实践。

首先,梳理家长期许的“成龙成凤”发生的文化无意识背景。在笔者看来,这一本无可厚非,寄托人们美好期望的集体无意识心理,由于承载了两千多年来的成“圣(仙/佛)”和“君子不器”的重担,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实际上给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太多的压力。以此为鉴戒,要探讨通过何种方式来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要有“文化无意识”批判意识。当下高校负责指导学生就业、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常常基于自身所处的职业现状,以及他们对职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时就与学生家长“成龙成凤”的观念一样了。这一指导理念必须转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前提显然应该是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教师要积极转变就业观,不要以自身的价值取向强行向学生灌输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观念。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指向的就业指导必须基于95后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的基础上,建构有针对性的,富有“同情心”的引导策略。

其次,基于时代诉求,往返古今,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通过解析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本质有一个全面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是如何使中国传统社会达到巅峰,又是如何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而挨打。让学生自己反思并寻找“李约瑟之问”的答案。要注意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者都属于历史的遗存,但二者不仅在语义上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应用上有更大差异——相对于泛文化概念来说,前者习指所谓纯属历史文化的传统,后者则习指现代生活中那些所谓活文化的传统。业已消逝的传统文化未必不足称道,仍然活着的文化传统未必值得称道,这是历史所昭示的事实。”[4]要在“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批评视域下建构符合新时代发展潮流的“工匠精神”。

最后,基于“文化无意识”理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开发成系列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目前,各本专科院校都开设了系列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重头戏。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可以结合各个专业教学突出各个专业领域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把中国古代工匠在促进中国科技发展中的艰辛、坚持,以及伟大贡献全方位地展现给学生,让大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工匠的伟大精神,以及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此达到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省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解析大学生考研、考公、考编等集体无意识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我们发现,成“圣(仙/佛)”和“君子不器”等传统文化“无意识”的形塑仍保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一“无意识”的文化传统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变得负重而行。探究“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来自于文化传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猜你喜欢

考研弘扬工匠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90后大工匠
我的考研故事
工匠风采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匠神形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