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2021-01-15赵莎莎韩路路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院校财务管理高职

李 伟,赵莎莎,韩路路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财经学院,安徽宣城 242000)

大数据为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提供了一个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渠道,增进了数据信息的搜集、整合和研究效果。高职院校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大数据背景下其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根据对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养,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更多地响应社会需求。

一 大数据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影响

(一)影响课程建设内容

大数据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崭新的发展要求。第一,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处理好相关基础业务,还应掌握如何察觉和应对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隐患,实现企业绩效和价值的持续有效提升。第二,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进程,人工智能也随之兴起,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也从传统的基础工作任务转移到了财务数据的检索、整理、分析和预测,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建设要做出针对性的响应,以顺应大数据时代对财务管理人才的新需求,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刻不容缓。

(二)影响课程建设效果

大数据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效果有重大影响。[1]课程建设是否有效受以下两个因素制约:大学生学习能力素质;课程教学后能否满足社会对学生业务能力的需求。大数据时代要求财务管理课程进行针对性建设,使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加凸显。大数据影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效果,而提高课程建设的效果就必须深入研究大数据。

二 大数据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学生的要求

通过综合分析大数据时代背景和财务管理职业定位,目前社会对财务管理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更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即学生熟练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并据此在业务处理中正确分析财务管理问题,运用所有能获得的数据,提出针对性的专业解决方案。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稳定,凭借短期记忆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面对未来具体的业务工作和纷繁复杂的业务环境,仅凭借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处理具体业务实践工作必会捉襟见肘。第二,更高的实践素养。即大学生在未来的财务管理岗位中,熟练掌握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和预测,成为大数据财务管理人才。大学生要更快地掌握未来实践工作所需技能,因此在校期间就应该接受这方面的学习和培训。第三,更高的创新素养。即大学生面临的是在大数据时代因素影响下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不会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被淘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数据以及数据搜索处理的软件不断涌现,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2]

三 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较大问题。第一,目前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明显失衡的现象。在课程教学环节之中,理论教学内容占据着绝对优势,而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安排有违高职院校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第二,在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中,更多的是对过去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经验性理论学习,而对现代化背景环境下的具体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学习安排较少,这不利于将学校内理论学习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进行良好对接,教育效果不好,加大了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第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都将财务管理学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而在审计和财务会计等财税专业中,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将财务管理学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但多仅安排一学期的时间进行授课。针对其他专业,高职院校将财务管理学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的就更少了,且集中在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等专业。

(二)缺乏高水平师资力量

要培养出响应大数据时代下的技能型财务管理人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量的大数据知识储备和一定水准的财务管理实践操作能力。第一,大多财务管理教师没有对大数据知识进行过系统学习,不具备大数据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知识和能力。第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存在着一定欠缺。虽然他们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但授课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中涉及的实践内容较少,而且多数教师是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从未接触过财务管理实践工作,不具备相关财务管理实践操作技能,缺乏相关财务管理社会工作经验,难以实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第三,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财务管理实践日新月异的变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师授课内容过于陈旧,缺乏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开卷或闭卷理论考试的仍占多数,尽管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了专业技能考核,但是也是换汤不换药,考核内容还是以具体指标计算为主,缺乏实践性的操作测试,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专业实践人才。通过以上单一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能力测试极其单一,评估过于片面。[3]实际上,在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具有不同知识能力要求的工作职能岗位,针对这些岗位考察的侧重点,考核方式也应有所不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考核方式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别,而是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片面评估。一次单一化的理论测验,难以真正评价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的优劣,更无法判定未来实践工作的成果,所以这种考核方式遭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四)课程资源有待完善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资源,常常局限于大学生手头上的教材和老师指定的参考书,课程教学资源单一且乏味,加之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没有体现且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新要求。大多教师反映财务管理课程教材更新缓慢,不同出版社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并未注入大数据搜集和处理等相关理论。这导致大学生无法跟上大数据时代专业前沿,不利于开阔专业视野,发散理论思维,难以实现创造力的增强。第二,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将面对大量的、动态的财务数据,要熟练处理好这些数据,提高未来工作的社会适应性,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充足财务数据。[4]但大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财务数据是比较欠缺的。第三,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知名度和资金等各方面实力有限,课程建设过程中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实践教学对软硬件设施的需求。如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只有少部分高职院校实现校园内网络全覆盖,师生能够实现轻松上网。第四,大数据技术实现了财务管理等课程资源的共享,但高职院校很少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没有经过充分筛选,就从网上获得课程资源,直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五)缺乏有效的课程反馈机制

持续的检查,良好的反馈,才能有助于形成课程建设闭环,才能更好地教学,培养社会所认可的人才。[5]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对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大多大学生认为教师采取的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啃教材”式的教学,认为自身掌握了一大堆“大道理”,但是对于社会上“是否需要,如何做”,还是一窍不通。这样的大学生走上社会,是否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高职院校教师对此也是一无所知,使学与用严重脱节。此外,大多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专业的工作经验,缺乏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的了解,使得财务管理教师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即便是穿插一些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也多是来源于教材和网络等途径的“碎片化”的实践经验,师生都陷入了“迷茫和模棱两可”的尴尬局面。

四 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更多地响应社会需求,使课程教学更加针对性和实践性,实现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下更高的价值。[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注重提升学生在理论、实践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一)改良优化课程体系

第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处理财务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利用专业实训演练,设置相应岗位角色,模拟财务管理环境,让大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财务管理具体实践工作,通过在校所学的各种专业理论实践知识,解决现实中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未来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的决策、执行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7]第二,根据最新财务管理实践工作来进行课程设计。如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更注重社会上真实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并适当加大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部分内容的讲授,这有利于不断增强大学生学习兴趣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第三,重视财务管理课程在财税和工商管理等专业中的地位,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课程在本专业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不断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安排足够的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学时。

(二)切实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

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力提升的前提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财务管理教师能力。第一,财务管理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大数据知识和财务管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演练,弥补在IT知识、软件操作和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财务管理教师应多走出学校,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交流,高职院校应鼓励并提供财务管理教师与企业加强联系的机会,提升财务管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积累实践应用经验。第二,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转变以往闭门造车的工作学习模式,让每一位财务管理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师团队中来,多参加各种业务实践研讨会和实践报告会,通过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身实践操作水平。[8]第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具有丰富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家人才来充实完善教师队伍,充分发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领域专家的引领带头作用。第四,密切关注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动向,充实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增强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关联性。

(三)课程考核形式实现多元化,全面评价大学生学习效果

笔试理论考试应结合其他考核形式,才能客观全面地鉴定大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水平。第一,教师应提高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的构成比例,通过个人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打分,分数应有班级乃至专业排名,期末以排名前后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这有利于唤醒大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增强课堂学习积极性。第二,重视实践考核内容的重要性,适当加大财务管理具体实践操作的比重,转变传统考核形式中单纯理论考核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基础,侧重考核实践操作能力的多元化考核形式,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相关知识解决具体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与未来专业工作内容的契合度。第三,针对财务管理工作系统中的不同岗位,确立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学习训练内容,突出教学细节,提高各个岗位的社会适应性。[9]

(四)丰富课程资源

第一,高职院校应保证教材内容持续优化和更新整合,不断丰富教材资源。高职院校应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教育教学理念,联系社会最新专业实践,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激发大学生不断追求新本领的学习热情。第二,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建设开放式的财务管理实训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运用情景导入法,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处理企业财务数据的能力。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联系,获得更多的“新鲜”数据,不断提高大学生运用财务数据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第四,大数据时代需要充足的和高水平的软硬件设施资源。为了解决这一需求,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运用现有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利用政府和社会等投资主体,不断充实完善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第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自主建设适合本校大学生的课程资源。高职院校有关领导应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激发其针对大学生实际,量身定制适合大学生的有特色的、生动有趣的课程资源,增强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五)构建“需、教、学”一体化的课程反馈机制

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主要来源于课程的质量,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了解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不断变化的需求,结合大毕业生就业反馈,探索构建“需、教、学”一体化的课程反馈机制。[10]这里的“需”指的是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大学生毕业生专业发展的需求。这里的“教”指的是高职课程建设以及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行状态。这里的“学”指的是大学生及其学习内容。第一,深入了解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大学生毕业生专业发展的需求,这是提高并检验高职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对该方面需求不断进行分析,构建财务管理课程建设服务社会、服务教学和服务大学生的反馈机制,及时把握行业需求动态,持续推进财务管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第二,建立健全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搜集分析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相关数据,持续监控评估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从而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向,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第三,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不断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做到学为需而授,学为教而开,通过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财务管理专业的社会适用性、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反馈。

猜你喜欢

院校财务管理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财务管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