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蒙山区支格阿鲁故事类型研究

2021-01-15蒋勤俭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乌蒙山流传彝族

陶 波,蒋勤俭

(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1)

一 乌蒙山区支格阿鲁故事的流传情况

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聚居区广泛流传着支格阿鲁的史诗和民间故事①,支格阿鲁是彝族最崇敬的英雄鼻祖。因方言或翻译的不同,支格阿鲁名字在乌蒙山区彝族中有“支嘎阿鲁”“支格阿龙”“笃指尕阿鲁”“支戛阿鲁”“读杵杆阿鲁”“禄子嘎鲁”“赤戛洛”等多种异写。在云、贵、川等彝族地区流传着韵文体史诗支格阿鲁,史诗中关于支格阿鲁的记载:他是一位集君王、毕摩、天文历算家为一身的创世英雄。关于支格阿鲁的英雄事迹有测天量地、扶弱抑强、射日射月,制服雷神、打造江山、降妖灭怪、战胜强敌等。支格阿鲁文化精神成了彝族人民勇敢正义、战胜自然灾害、反对邪恶、和谐友爱的精神标志。

受韵文体史诗支格阿鲁的影响,在乌蒙山区的昆明市、曲靖市、六盘水市、毕节市、昭通市等彝族地区也广泛流传着支格阿鲁的散文体民间故事。目前我们搜集到的支格阿鲁散文体故事文本有:昆明滇池东岸官渡区彝族子君人流传的《鹰与龙王公主》、宣威彝族流传的《赤戛洛》、六盘水玉舍彝族流传的《禄子嘎鲁》、威宁龙场彝族流传的《支戛阿鲁的故事》、赫章妈姑彝族流传的《罗布石林的故事》(《笃指尕阿鲁的故事》)、威宁盐仓、板底彝族流传的《母老虎》(《读杵杆阿鲁的故事》)、昭通彝族流传的《雄鹰的儿子》等。②这些散文体故事有别于韵文体史诗内容,故事内容有的与史诗母题相同,也有受外来故事母题的影响。我们搜集整理的乌蒙山区支格阿鲁故事文本,按照民间故事类型分类,大致可以分为“鹰感生型”“赶山鞭型”“术士斗法型+中山狼型”“罗隐型”“虎妻型”等故事类型。

二 乌蒙山区支格阿鲁故事类型

(一)鹰感生型

故事梗概:一位彝家女孩,也有说是龙女,因天上的雄鹰滴下的血而感生受孕,产下一子,这便是支格阿鲁。因“鹰血”滴落受孕,因此有的地方也叫他“落鹰”,又因发音和记录的差异,有的地方记录为“罗隐”“罗衣”。该故事类型见于《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彝族卷》《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故事名分别为《雄鹰的儿子》《鹰与龙王公主》。故事流传地区为昆明彝族子君人聚居区和昭通彝族聚居区。

关于支格阿鲁为鹰感生的记载,彝文古籍和口传史诗、叙事长诗等文学艺术中都有记载和流传。

彝文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载:

蒲莫列衣啊/要去看龙鹰/要去玩龙鹰/龙鹰掉下三滴血/滴在蒲莫列衣的身上/这血滴得真出奇/一滴中头上/发辫穿九层/一滴中腰间/毡衣穿九叠/一滴中尾部/裙褶穿九层//[1]49-50

彝族叙事长诗《阿鲁举热》记载的:

这时蓝天上飞来一只鹰/在姑娘头上空绕三转/老鹰的影子罩下来/头次罩在姑娘锣锅帽上/二次罩在姑娘披毡上/三次罩在姑娘百褶裙上/老鹰身上的水滴下三滴来/一滴滴在姑娘锣锅帽上/二滴滴在姑娘折子披毡上/三滴滴在姑娘百褶裙上/不知不觉的时候/姑娘怀孕了//③

英雄感生母题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英雄的诞生都有特殊的形式。商人始祖契就是其母亲简狄吞食玄鸟卵而感生的。《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彝族英雄支格阿鲁是其母亲因为雄鹰滴血而感生的,因此乌蒙山区彝族认为支格阿鲁是鹰的儿子,民间也广泛流传着《雄鹰的儿子》的故事。

(二)赶山鞭型

故事梗概:支格阿鲁想把乌蒙山的石头赶到南方的大海中,让乌蒙山人民有更多的土地种粮食。一天,他赶山累了,投宿韭菜坪山神家,山神主妇看上他的鞭子,便偷偷把他的神鞭换了。第二天天蒙蒙亮,支格阿鲁挥动鞭子准备赶山,发现石头纹丝不动,后来雄鸡一叫,全部石头都停留在原地,变成了如今贵州屋脊韭菜坪的“罗布石林”。也有说是支格阿鲁赶山太辛苦,天神觉得痛心,为了让他得到休息,趁支格阿鲁睡着时便悄悄换了他的神鞭。等他醒来赶山时,那些山再也不会动了。该故事类型见于《贵州毕节地区·赫章县卷·彝族》《贵州省毕节地区直卷·故事·歌谣·谚语》,故事名分别为《罗布石林的故事》《撵山填洪水》。故事流传地区为赫章县妈姑一带和威宁县龙场一带。

笔者儿时听长辈讲述的是二郎担山故事,该故事流传于云南沾益一带,故事附会了当地的杨梅山和豹子山。传说二郎神担着杨梅山、豹子山两座大山,准备去堵塞九龙山的南盘江,这样盘江坝子就能水草丰茂,变为鱼米之乡。当二郎神担山到了盘江坝子中心,这时天亮了,鸡叫了,二郎神一时慌张,撂下挑子就逃走了。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杨梅山和豹子山耸立在盘江坝子中心,这两座山中间的山谷就是当年二郎神担山绳子勒出来的。

关于赶山鞭型故事的起源,祁连休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分析:

“赶山鞭型故事”大致写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有神人驱石下海,石去不速,辄鞭之,皆流血。这一故事类型,初见于晋·伏琛撰《三齐要略》。这一故事类型,现当代仍在四川、贵州、陕西、河南、河北、北京、江西、山东、浙江等地流布,如《赶山鞭》、《杨应龙的赶山神鞭》、《秦始皇强取赶山鞭》、《秦始皇的赶山鞭》、《秦始皇赶山》、《木郎赶山》等。[2]259-263

乌蒙山区流传的赶山鞭型故事,更多的是对地方风貌、生活环境的解释。乌蒙山区是全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居住在区域内的人们幻想土地和平坝,面对磅礴大山和遍地石林,当地民众从牧羊人的鞭子和羊群发挥想象,结合民族英雄,编出赶山故事,世代流传。

(三)术士斗法型+中山狼型

故事梗概:远古时候,一个叫亨的恶魔把世间的人几乎吃光了,天神派支格阿鲁去收恶魔。支格阿鲁与恶魔亨斗智斗勇,打斗过程中,恶魔亨变成一只土画眉,支格阿鲁立刻变成雄鹰去追;恶魔亨变成野狗,支格阿鲁立刻变成打老虎去扑;恶魔亨变成野蜂,支格阿鲁立刻变成大马蜂去追撵,最后支格阿鲁将恶魔亨变成的野蜂捉住了,塞到葫芦中,丢到水中漂走了。葫芦在水上漂了很久,恶魔亨在葫芦中不停的呼喊救命。一天水边有个人听到声音,寻着声音发现了葫芦,看到精致的葫芦就捞了上来,并打开葫芦。一开葫芦盖子,恶魔亨跑了出来了。恶魔亨抓住救他的人,说是他把自己困在葫芦中,受尽折磨,现在要吃了他。这人千般解释和求饶,说不吃自己,其他都会尽力去满足。这时候恰遇到支格阿鲁路过,支格阿鲁便指着恶魔亨说:“你也太不诚实了。葫芦口那么小,你这么大,这么钻进去,分明是骗人。你要是真能钻进去,不要说他,你连我也吃了。”恶魔亨信以为真,变成野蜂钻进葫芦中去了。这时支格阿鲁赶紧盖上盖子,将葫芦和恶魔一起烧了。支格阿鲁告诫那人:“花言巧语听不得,便宜东西贪不得。”该故事类型见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直卷故事·歌谣·谚语》《贵州毕节地区·赫章县卷彝族》,故事名分别为《灭恶魔》《笃指尕阿鲁收拾撮祖欸》。故事流传地区为威宁、赫章一带和赫章的兴发、妈姑一带。

故事前半部分属于“术士斗法型”故事,术士斗法型故事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以及“车迟国斗法”故事。故事后半部是属于“中山狼型”故事,中山狼型故事是一个世界性故事类型。祁连休认为,“中山狼型”故事类型,初见于明朝马中锡撰《东田集》。这则《中山狼传》,又名《东郭先生传》。[2]865-869

林继富在《文化流程中的“中山狼”》一文中说:

“中山狼”故事是一个世界型的民间故事,美国学者斯蒂斯·汤普森的《民间故事类型》将其归入155型中,名为“忘恩负义的蛇在度被监禁”。该类型故事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希腊、土耳其、俄国、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阿拉伯、印度等国家广泛传播。同型故事在中国不仅以寓言“东郭先生和狼”,小说、戏剧“中山狼传”等作家文学形式传播,而且还深受民众的普遍欢迎和接受。[3]

乌蒙山区术士斗法型+中山狼型支格阿鲁故事流布非常广泛,这一故事主要表现支格阿鲁的聪明才智及其为了民众与邪恶势力斗争。这一故事类型也深受区域各族民众的喜欢,区域流传的“老变婆”故事也属于该故事类型,亦是支格阿鲁故事的异文。

(四)罗隐型

故事梗概:支格阿鲁为日月精华凝聚,离开娘胎见风长,聪明无比,又善良,又爱做好事,彝家又称他禄音秀才。支格阿鲁爱骑着马到处游逛,他说话非常灵验,出口成谶、言出必应。他封赠:马桑树长不高,棕树每年要挨刀(割棕衣),苞谷只结一个,水田长牙齿草等。一天他遇到挖地的农人,他上前去问挖地的农夫:“挖地人、挖地人,问你一天锄头落地几千几万锄?”挖地农人无言以对。回家后,挖地农人将此事告诉妻子,妻子教他第二天如果再遇到这个骑马的人,便问他:“骑马人、骑马人,问你骑马一天马蹄落地几千几万处?”支格阿鲁无言以对,吃了亏。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支格阿鲁牵了一头公羊给挖地的农人,说是借给他家下崽,等过几年去和他家分羊羔。结果挖地农人的妻子以“男生生子”巧妙化解。最后,支格阿鲁要求挖地农人的媳妇给他做一顿饭,要求“九十九样菜、七十七双筷、千斤重的鱼、红心萝卜白边才等”,挖地农人媳妇一一化解。因此,支格阿鲁觉得女人太聪明了,便赐给女人一块绣花布,女人用来做成围腰,这样一来,女人的心智被蒙住了,就没有那么聪明了,也就是后来妇女为什么要系围腰布的由来。也有说是赐给女人一顶帽子,这便是彝族妇女罗锅帽的由来。该故事类型见于《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卷》,故事名分别为《赤戛洛》《禄子嘎鲁》。故事流传地区为宣威和水城县玉舍一带。

罗隐型故事是由“农妇巧答”“男人生子”“巧媳妇”系列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各民族中。吕洪年在《民俗学视野中的罗隐及其传说、故事》一文中说:

唐末五代诗人罗隐,是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曾得到吴越王钱镠的提拔。由于其才具不凡、一生历史的曲折与起伏,引起当时人与后世人的极大关注,在民间传说中,成为一个传奇人物,涂上了一层颇为神异的色彩。随着时间推移,它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致越传越广,越传越奇,终于成为一个“箭垛”,凡遇“出口成谶”之事,便都归到他的头上,成为一个典型,从而出现一个庞大的“故事群”。[4]

肖远平、王伟杰在《神人同体的彝族多面性箭垛式英雄人物支嘎阿鲁》一文中认为:

箭垛效应将众多的传说和事件堆砌到支嘎阿鲁身上,造就了支嘎阿鲁神人同体的多面性英雄人物。[5]

拙文《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川滇黔相邻地区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比较研究》中认为:

川滇黔相邻地区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与罗隐故事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民间故事的发展、传播、流传、变异等,是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支格阿鲁是西南地区彝族的英雄人物,罗隐秀才故事起源于东南浙江一带,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一路向西传播,直到西南,与当地彝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苗族、壮族等民族地区流传的故事交融,产生了新的支格阿鲁故事和罗隐秀才故事。[6]

(五)虎妻型

故事梗概:过去彝族女子出嫁前要绝食好多天,这期间只能喝一点点蜂蜜水,为的是出嫁途中和到夫家前几天禁解便。为什么有这样的婚俗呢?传说是一位出嫁的新娘子在半路休闲途中,因为前去解便被老虎吃了,老虎变成新媳妇嫁到夫家。婚后老虎给小姑子变了个戏法,在地上打了个滚变成一只老虎,又打了个滚变成新媳妇。小姑子将这个事情告诉了哥哥,哥哥将妹妹安置好,便出门去想办法。等哥哥想好办法回来,妹妹早已被老虎吃了。一天,哥哥大摆酒席,让新媳妇把所有亲戚都叫来喝酒。新媳妇跑到高山一声吼,所有的老虎都应声而来。酒席过后,老虎及其亲戚都喝醉了,人们动手收拾老虎,可惜跑了一只秃尾巴老虎。这只老虎不甘心,想回来报仇,便说道:“我一年带三窝,一窝带九子,再转来报仇。”这话被支格阿鲁听到了,支格阿鲁打岔问道,你说什么?老虎一下记不清了,支格阿鲁告诉他要这样说:“一年带一窝,一窝带三子,一个刀下死,一个箭下死,一个药下死”。老虎便照着说了,这样老虎的后代不是被砍死就是被箭射死或者被药毒死。该故事类型见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卷》《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彝族卷》,故事名分别为《母老虎》《虎作人妻》。故事流传地区为威宁县盐仓、板底一带和云南昭通。

“异类婚”是世界性民间故事,自古以来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流传有“异类婚”故事,最具典型的异类婚故事有“蛇郎故事”“龙女故事”“虎妻故事”“螺女故事”等。祁连休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中关于“虎”和“虎妻”故事类型收录有:“虎口救亲型”“虎送亲型”“制伥灭虎型故事”“虎妻子型故事”“虎为媒型故事”。乌蒙山区彝、苗、布依、汉等民族民间也流传有“撵虎夺亲”“虎妻”“虎爷”等虎故事。

三 支格阿鲁故事与乌蒙山彝族文化

(一)图腾崇拜与感生

支格阿鲁是西南彝族共同的英雄鼻祖。关于支格阿鲁有英雄史诗、神话、民间故事广泛流传。英雄神奇的孕育,说明了古人对英雄的崇敬和对英雄诞生的解释。英雄出身于天神,并伴随有神奇的故事。支格阿鲁是其母亲因为雄鹰的血而感生,有的地方认为支格阿鲁的母亲是龙王公主,暗示了支格阿鲁是鹰和龙的后代。历史上西南彝族曾经把鹰、龙等作为本民族图腾,认为自己是鹰和龙的后代。支格阿鲁的“阿鲁”是龙的意思;“阿鲁举热”,“鲁”意思是龙,“举”意思是鹰,“热”意思是儿子,整体意思是鹰的儿子阿龙。

(二)万物生长与英雄

在远古时代,彝族先民在西南这边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地开辟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新领域。彝族先民通过创造神话、英雄人物等来认识和解释周遭环境与自身生活。创世神话便是人类对自然及其自身来源的最初的探索。英雄及英雄创世成为先民解释万物创制、万物生长的故事。支格阿鲁被彝族被赋予创世英雄的神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出口成谶,言出必应”。

乌蒙山区流传的关于支格阿鲁创世的系列故事有“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漆树什么要被刀割”“棕树为什么要被刀割”“包谷为什么只有一个包”“松树为什么由外向内扭”“田里为什么有牙齿草”“土坝为什么漏水”“女人为什么没有喉结”“女人为什么系围腰”“牛脖子为什么有道白印”等,这些故事通过支格阿鲁来对周遭环境和自身生活进行解释。这一系列民间神话故事色彩很淡,创世英雄的神性也很弱,甚至可以说创世英雄人物已经跌下神坛,更多的是其人性的一面。支格阿鲁骑的马不是仙马,而是一匹外头马,他每天骑着马晃晃悠悠地四处游走,遇到什么不顺心的就“治理”一下,随口“封赠”几句,虽他是“金口玉言”,但所有事物都应验,以此来创造万物,以此来解释万物的生长。

(三)女性智慧与服饰

支格阿鲁故事中很多体现出女性的聪明才智,如“罗隐型”故事讲述的“农妇巧答”“巧媳妇”故事就非常鲜明地表现出彝族女性的智慧。因为女性太聪明,支格阿鲁心生妒忌,因此给予女性一块“花围腰”或一顶“罗锅帽”,蒙住女人的心智。吴桃在《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中认为:

在彝区民间流传的民间故事塑造了女人的聪明才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妇女巧胜支格阿鲁》故事中塑造的妇女形象,敢于与男权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一比高低,在智略上比男子略高一筹,使英雄人物支格阿鲁理穷词拙,羞愧难当,掩面而逃。[7]

彝族通过支格阿鲁故事的讲述,表达出女性的智慧,在故事讲述的同时也是集体无意识传承“民间智慧”的过程。通过故事的讲述,教育彝族后生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民间智慧与人斗智斗勇,如何利用民间智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婚嫁、生育习俗与仪式

支格阿鲁的诞生为我们讲述了彝族婚嫁习俗、生育习俗。阿鲁的母亲因为雄鹰滴下的血而受孕,父母因为女儿未婚受孕生气。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氏族内婚被打破,是龙氏族和鹰氏族联姻的结果。另外,《勒俄特依》记载,支格阿鲁母亲受孕后,请毕摩占卜、念经,最后才顺利诞生了支格阿鲁。

蒲莫列衣啊/以为是恶兆/急忙派差使/遇谁就派谁/叫去请毕摩/……/说要用只黄母鸡/拿束“则果”枝/念了生育经/就要出个大神人/毕摩动身起/来到主人家/念了生育经/蒲莫列衣啊/早晨起白雾/午后生阿龙//[1]47-54

白兴发在《彝族传统禁忌文化研究》一书中说:请毕摩到家里招生育神。这个极为古老的占卜生育、招生育神的过程始终弥漫着神秘的色彩。迄今,在凉山一些地方当妇女不能生育或难产时,还举行这种宗教仪式。[8]

支格阿鲁故事中表现出彝族古老的婚嫁习俗和禁忌。“虎妻型”故事主要讲述彝族新娘出嫁前绝食的禁忌,后来彝族传统禁虎日办婚事习俗。“虎妻型”故事也有彝族“抢亲”婚俗的影子。彝族婚俗有男方去迎娶新娘,需付诸武力,抢得新娘,方可背走,彝族民谚有“不抢不成亲”之说。“罗隐型故事”讲述到“公羊下崽”“男人生子”,这是彝族古老的婚嫁习俗“男嫁女娶”“产翁制”文化的遗留。

四 结语

乌蒙山区流传的支格阿鲁故事众多,我们搜集到的故事文本大致分为“鹰感生型”“赶山鞭型”“术士斗法型+中山狼型”“罗隐型”“虎妻型”等故事类型。很多故事类型都是世界广泛流传的故事类型,但是乌蒙山区支格阿鲁故事是根植于区域彝族文化,很多内容反映了彝族图腾崇拜、婚姻形态、民间禁忌、民间智慧等,同时这些故事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变异和演化。

注释:

①文中“故事”一词,采用广义概念,即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见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②乌蒙山区支格阿鲁故事文本有:《鹰与龙王公主》,见白兴发主编:《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230。《鹰的儿子》,见王荣武主编:《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彝族卷》,昭通市文化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96年印,第20-21页。《赤戛洛》,见宣威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编:《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236页。《支戛阿鲁的故事》,见《贵州省毕节地区地直卷·故事·歌谣·谚语》,1998年印,第3-7页。《罗布石林的故事》《笃指尕阿鲁收拾撮祖欸》见《贵州毕节地区赫章县卷·彝族》,1988年印,第2页,第69-71页。《母老虎》,见《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卷》,1988年印,第174-176页。《禄子嘎鲁》,见《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卷》,第16-19页。

③云南省楚雄州文教局,云南省楚雄州民委会编.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1辑,1979年付印,第44-45页。

猜你喜欢

乌蒙山流传彝族
彝族海菜腔
经典“咏”流传
乌蒙山奔来“幸福使者”
山的国度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