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地方高校部校共建新闻院系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思考
——以红河学院为个案

2021-01-15李刚存万雪松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河国门学院

李刚存,万雪松

(1.云南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091;2.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3.红河广播电视台,云南蒙自 661199)

“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是中宣部、教育部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新闻院系是未来新闻工作者的培养摇篮,各地高校应充分利用部校共建机制,整合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资源,努力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目前云南的部校共建主要集中在昆明高校,部校共建如何从省城走向地州,构建覆盖全省、立体多元的新闻教育格局,值得思考。

一 部校共建新闻院系基本情况

(一)全国部校共建情况及经验

目前共建已形成了成熟运作模式,为地州级部校共建开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部校共建为高校新闻院系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也给所在高校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各地高校高度重视,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积极支持。

200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开始共建探索,并形成了较可供借鉴的模式。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在全国范围推广部校共建,并确立10所高校进行先行试点。此后,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项目迅速在全国各地深入实施。省委宣传部门、中央媒体、市党委宣传部门和省级、地市主流媒体等纷纷与有关高校新闻学院开展共建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基地。[1]

2015年、2016年,中宣部、教育部分别在南京大学、郑州大学召开现场会,推进部校共建工作;2017年两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推进共建的通知,要求到2017年底建成100所左右。至2018年8月,全国共有120家各类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单位、项目,基本覆盖了31个省(市、区)。其中,省级层面有60家、地级市有20多家。[2]地级市中,四川内江市、四川绵阳市、山东烟台市、贵州六盘水市、贵州铜仁市、河北平顶山市、辽宁阜新市、福建漳州市等地市委宣传部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建了新闻学院。在部校工作推进较为全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委宣传部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共建文学与传媒学院,玉林市委宣传部与玉林师范学院共建文学与传媒学院,贺州市委宣传部与贺州学院共建文化与传媒学院,钦州市委宣传部与钦州学院共建人文学院,河池市委宣传部与河池学院共建文学与传媒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地市级宣传部门与当地新闻专业较少的高校共建了新闻专业。

在边疆民族地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边疆各省区大多高校充分利用边疆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整合高校及当地文化传播资源,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传播与国际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实践,固牢边疆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防线。2014年4月,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签约共建传媒学院,建设党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传媒学院、蒙汉兼通新媒体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人才摇篮、全区新闻宣传系统在职干部培训基地、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舆论引导智库平台。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新闻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高地、培训高地、理论高地,以及全省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智库和研究阵地,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提升新闻传媒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在东北地区,部校共建推动顺利,沈阳市委宣传部与沈阳师范学院、沈阳城市学院进行共建,推动资源整合,形成传播合力,助力“讲好沈阳故事,传播好沈阳声音,树立好沈阳形象”,让世界“看见沈阳”。

2015年5月开始,新疆党委宣传部、教育厅、新疆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旨在培养高水平民族新闻专门人才,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构反对“三股势力”的舆论新格局。共建开展以来,成立了新疆媒体传播智库项目和中亚传播研究中心,召开了“新疆形象宣传策略”咨询研讨会,举办部校共建项目“送培训下基层”新闻工作者培训活动。2018年6月,西藏党委宣传部与西藏民族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并重点建设西藏新闻传播教育中心、西藏新闻传播研究中心、西藏新闻舆论培训中心、西藏新闻舆论智库,研究西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机制,扩大社会主义西藏文化影响力,助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

在广西,全区部校共建新闻院系达12家,其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靠前。广西部校共建重点深化五大共建平台建设:一是完善共建管理机构,建好用好院务委员会;二是推进共建精品课程,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强化共建人才队伍,拓展育人平台;四是拓展共建实践基地,增强动手能力;五是加大共建研究智库,提高科研水平,努力构筑全国部校共建工作的重镇。[3]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了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积极建设具有南疆地域特色的新闻传播学院。在地市级部校共建层面,地市高校充分挖掘区位优势,立足北部湾,面向东盟,积极创新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建设,努力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二)云南部校共建情况及经验

2014年6月,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大学共建“云南省新闻学院”“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启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16年7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共建“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2016年9月,由省委宣传部、云南民族大学共同举办了缅甸媒体高端人才研修班正式开班。2017年10月,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2017年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通知》。2017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广播电视台共建新闻学院。2018年3月,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与云南师范大学共建“国际新闻传播学院”,开展南亚东南亚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等重点课题研究,培养国际新闻传播双语卓越人才。

充分利用华文教育和小语种专业教育的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主动服务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这是云南部校建设的一大特色。云南师范大学依托面向南亚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色,着力培养具备中国—南亚东南亚各国双语新闻采写与传播能力的优秀人才。2018年6月,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举办了国际双语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交流会。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建立多语种、跨文化、全媒体高端传媒人才培养和语言文化交流中心,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双边各级各类媒体及文化部门培养“传媒+语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016年起招收南亚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攻读广播电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现有52名缅甸、老挝、泰国留学生在读。毕业生将具备坚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国际新闻理论与业务知识;熟悉中国宣传报道方针、政策和南亚东南亚国家传媒法规、伦理;精通一门以上外语,能熟练运用中文及南亚东南亚其中一国语言进行国际新闻采、写、录、编、播工作。

二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情况

2013年6月,教育部、中宣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了五项任务。国内一些重点高校随后率先开展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形成了诸多有益经验。地市高校如延安大学、宜宾学院、贺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也纷纷依托与所在地市党委宣传部的共建,开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

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2019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介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共有299所高校参与,每年参与学生有8万人。

在部校共建的基础和卓越计划的框架下,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教学研究重点。高晓虹等围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究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与方法。[4]杨庆国等以“新闻采写”课程为例,探讨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理念契合及教学转变。[5]部校共建是一次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彻底改革,对增强学生应用能力、构建全媒体课程体系、开展专业认证等意义重大。

在国际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中宣部、教育部2009年便在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部署实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工程。2020年,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获批入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目录。从云南情况来看,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媒体外交活动频繁,为加强国际化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 与地州共建新闻院系的思考:以红河学院为个案

红河学院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为培养国门大学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近年来,红河学院充分依托地缘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率先提出“国门大学”概念及建设方案,建立国际化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门特色科学研究、国门大学社会责任、中华民族文化展示交流等四类项目库,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红河学院国门大学的构思和转型发展的实践,充分响应了国家号召,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增强了在东南亚国家的话语权,增进了“民心相通”,是我国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实践中的生动案例。

红河学院设有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等新闻传播类专业,以及摄影、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等传媒业相关专业,在增强国门大学影响、传播国家形象、加强国际传播等方面师资队伍较强,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在参与国门大学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校内文史专业优势、国别研究平台、小语种专业群资源,引入部校共建协同机制,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国门大学影响力、提升边疆国际传播能力,条件已较为成熟。红河处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阵地。国门大学建设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有助于融入红河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之中。

(一)共建意义

1.建设国门一流新闻传播专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加强和改进红河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建设校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特色示范院系,建设传播能力扎实、区域影响彰显、国门特色鲜明的优秀新闻传播专业。

2.培养国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注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共建资源,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批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3.共建国门转型示范学院。以部校共建新闻院系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为契机,把红河学院建设成为红河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基地、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服务红河乃至全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智库平台,探索校政媒企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参与转型发展示范校建设和转型示范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有力推动红河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转型发展,有力支撑地方媒体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打造国门大学国际传播基地。以部校共建学院为基地,挖掘整理云南边境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乡村行动、民族文化特色,帮助中国文化、中国品牌、中国方案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云南边境一带中国故事的创意制作水平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加强红河形象、边境形象、云南形象、中国形象的传播扩散,增强国际话语权,更好服务国家传播能力建设和国家对外传播战略。以部校共建协同机制为契机,建立学校与省州宣传、教育、外事、文化等相关部门工作对接的机制,为学校国门大学发展争取更多发展机遇。依托红河学院国际学生培养和汉语国际推广,推进国门大学建设,打造并传播好红河学院的国门形象,提升红河学院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传播力、影响力、辐射力。

(二)共建内容

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形成初步协议草案及共建方案,明确共建工作的领导机构、管理方式、建设内容、合作模式。形成共建管理团队建议方案,建立共建学院工作领导小组和院务管理委员会,共建学院在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研究制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推动红河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等方面共建。在红河学院设立红河新闻宣传干部培训基地,对地方新闻编采人员、宣传干部、新闻发言人等进行系统培训。

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始终,引导师生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舆论导向、新闻志向,遵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建构包含课程讲授、实习实训、交流分享、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丰富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程教学体系,密切对接党团活动、学生活动、班级活动、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环节,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3.探索共建师资队伍机制。形成共建导师团队方案,建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继续推进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相关工作,加强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动。推动媒体骨干进校园,将业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加大新闻单位选派编辑记者到红河学院授课的力度,加强业内外聘教师的管理和选用。选派专业教师到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挂职锻炼,提升政治素养和新闻业务能力。探索共建精品课程机制,邀请红河党政部门负责人、新闻传媒业界精英、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学生讲授国情、省情、州情。与地方主流媒体共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体创意与策划》《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民族文化传播》等反映学术前沿、贴近实践的课程群。

4.探索共建实践教学机制。以部校共建为基础,建构“课内实验实训—校园新闻实践—社会媒体实战”三个层次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创办对接课程与课堂的全媒体通讯社,由业内专业人士指导、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学生跨年级“传帮带”运营,通讯社实训对接课程成绩,成员管理、制作流程、采编规范等规章制度均实现章程化,探索“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多个渠道、多次发布”的运营采编模式,全方位模拟社会专业媒体运行。共建红河广播电视台、红河日报等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实践教学实训场地、师资队伍、专栏节目,重点推进“记者编辑进课堂、教师学生进媒体”。加强校地媒企合作,激活产学研赛链条,面向红河发展需要,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品牌推广等方面,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与应用成果产出,在实践实训及毕业设计环节引导学生“真题真做”,形成实训实践动手平和台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创意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广赛等学科竞赛,加强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力度,提升学生内容运营、媒介创意和内容创业能力。

5.探索共建智库机制。以部校共建为平台,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设立“红河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依托中共云南省一大会址及红河抗战史,加强红河红色报刊、党报党媒研究,弘扬红色精神,加强民族传播、乡村传播、国际传播研究,发掘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创意的实践案例并进行广泛传播。设立“国门大学与‘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依托红河学院跨境民族研究、国际关系研究、国际汉语推广、小语种专业优势,开展国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依托两个研究中心,外引内联,集聚人才,建立红河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智库。

(三)共建特色

1.特色鲜明,敢为州市之先。部校共建新闻院系,开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工作,虽在全国已呈遍地开花之势,但在云南还未有地方宣传部与高校进行部校共建新闻院系的尝试,也未有边境地区高校进行过此类项目的建设。红河历来坚持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部校共建新闻院系的探索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架构,密切结合红河发展大局和红河学院转型发展及国门大学建设大计,充分体现红河区位优势和红河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

2.导向明确,扎根中国大地。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他提出,要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这一纲领性文献为新时代新闻院校开展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传播研究指明了方向。共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充分考虑边境地区特殊性办新闻传播教育,结合红河边境地区实际和红河学院国门大学实践,培养打造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加快构建红河舆论引导新格局,加强红河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导向明确,意义重大。

3.定位准确,强调应用转型。部校共建不仅契合转型发展要求,更是代表“政媒校企”合作最高水平的成熟模式。红河学院作为云南转型发展示范校,积极推动各专业依托校地合作和产学研平台进行应用转型发展,强调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的有机结合。2016年红河学院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支持学校产教融合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00 所试点高校”;2017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1亿元资金支持;2018年被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列为“人工智能项目试点学校”;2019年与华栖云共建“国门大学融媒体联合实验室”项目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2020年将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国门大学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面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国际传播智能媒体实验室”将于2022年进行建设。部校共建新闻院系工作是对学校转型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深化,将有助于借助学校的转型发展优势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党媒、媒介公司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融媒体、智能媒体教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以应用转型为契机推动共建,将有力提升师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高水平应用本科专业建设力度,也有助于地方加强和改善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提升领导干部和边境群众善用媒体的能力

4.立足国际,体现一流意识。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建设机制看,“双一流”建设的对象涵括了全体本科高校,实行基于绩效的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是红河学院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追求和关键内容,如何抓住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云南跨越发展,成为重要现实问题。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和地方发展新定位多重叠加的背景下,云南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红河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步入了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红河唯一本科高校的红河学院,必须以一流标准办学,以卓越标准培养应用人才。共建对接国家及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谋划,以国际视野、国际眼光、国际水平定位,依托红河学院国门大学建设方案,建设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示范基地,适配红河乃至云南在“一带一路”中的辐射定位,培养符合红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闻传播、国际传播、文化产业人才。

当前,应抓住新闻传播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红河学院以国门大学建设作为依托,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交往和国际传播,推动中国文化更多地“走出去”。基于红河学院的考虑,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各地方高校的区域优势和办学特色,大力推动部校共建新闻院系,不仅可行而且值得期待。地州层面的部校共建,不仅具有现实可能性,还可以办出特色,对云南乃至全国的新闻教育、思想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红河国门学院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走出国门的“中国造”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千顷月季喜“出嫁”飘洋过海出国门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何国门
月嫂变“金”嫂 走出国门也吃香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