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云南高校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2021-01-15邹丽娟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榜样爱国主义民族

伍 佳,邹丽娟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100)

立德树人,爱国为首。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的重要部分。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下文简称“《纲要》”),2020年1月16日为推动《纲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2](下文简称“《方案》”)。《纲要》的主旨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十九届四中全会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相关内容一脉相承,契合呼应。《方案》针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新时代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深入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明确指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

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居住着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世居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是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社会心理态势的“晴雨表”。各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的宝贵人才资源,是云南各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维护云南各地区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全面深入提升云南高校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立心铸魂、固本培元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深化云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具体而言,就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全方位融入实践活动、全覆盖相应载体,并从这三个维度来贯彻落实《纲要》《方案》的精神,改革创新新时代云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深入性、持久性。

一 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路径

(一)涵育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

中文的“祖国”,可解释为祖先之国,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地方;英语的“祖国”译为“motherland”,母亲的土地,无论是中文或英语,从祖国一词的读音、字意我们都可看出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情亲厚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深情的讲道:“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3]由此可见,爱国是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个体和祖国的依存关系,体现着个体对祖国的物质、精神、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云南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种类多样化、民族文化差异化,然而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员,都要从社会获取生存、生活、成长、成才所需的物质资料和精神源泉,这一切资源的获取首先都得之于自己的祖国。因此,爱国是没有民族、没有地域、没有习俗、没有宗教信仰区别,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进行课题教学的过程中涵育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在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坚定各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梦中;在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过程中,让各民族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同时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在开展法制法规教育过程中,引导各民族大学生遵法学法守法护法。多层次、多维度讲明白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把抽象的爱国情怀鲜活化、具象化、生动化,将爱国情涵育成为各民族大学生的情感共识和思想共识。

(二)砥砺各民族大学生的强国志

中国古代用“志”来泛指一个人的理性信念。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志”是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和会议中,把理想信念喻为人精神上的“钙”,如果缺失了或是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会得“软骨病”。[4]树立并坚定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动力来源和精神支柱。云南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化各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一,通过课堂教学,我们要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信念,讲清楚理想的超越性和现实性,理想来源与现实同时高于现实并超越现实的辩证关系,引导各民族大学生“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第二,由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限制,部分民族大学生的视野不够广阔,仅仅把理想信念局限于个人物质层面的增长获得,因而教师要引导各民族大学“立长志”,最重要的是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联系,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关系。第三,我们各民族大学生具有民族情感浓厚、民族自尊至上、民族个性较强等特点,使各民族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中国是“多元一体”的人民共和国,让每一个民族富强起来,绝不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要条件。第四,由于我们各民族大学生较年轻、阅历浅、对未来预估不准确而难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止步不前,我们要引导他们辩证看待在“强国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激励他们认识到理想信念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鼓励他们砥砺前行、艰苦奋斗是实现“强国志”的必要条件。

(三)引导各民族大学生践行报国行

爱国主义教育从“知识”转化为“志向”再转化为“践行”是漫长的过程,也是复杂的系统。根据云南高校校情、生情,引导各民族大学生践行报国行。第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校园民族关系。第二,国家和民族富强不是靠“说”和“想”可以实现的,需要每一位大学生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奉献和奋斗,把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成果转化成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第三,进一步强化对各民族大学生实践报国行的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通过制度保障把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化和日常化,激发各民族大学生实践报国行的新气象、新作为,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二 实践活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任务和路径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类主题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范围

主题活动是高校结合现实中国际、国内、社会、地区发展的新情势和本校大学生关注、困惑的新问题,专门设定主要宗旨和活动内容,用于辅助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和效果的实践教学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理应成为开展高校主题活动的重要主旨,云南高校可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区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如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契机,组织开展“说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的民族、我的家乡发展变化”的主题班会活动;2019年结合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庆,我们组织全校同学集体观看70周年大会、阅兵式、群众游行,同期举行“歌唱祖国”歌咏大赛;宣传学习2020年春节前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最美逆行者和无数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近些年来,云南许多高校党委、团委、学生处定时定期组织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的党员和团员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到各民族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充分调动了各民族大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爱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拓展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范围。

(二)注重仪式礼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各民族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中国一直以来被称誉为“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礼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仪式礼仪是指学校根据客观情况的需要,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具有程序性、集体性、情境性、传统性的特色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常见的礼仪活动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家重大活动纪念典礼、入党仪式、成人礼等。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云南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度发掘高校礼仪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把爱国主义融入礼仪仪式教育之中,唤起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坚定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志、强化各民族大学生的报国志。根据新时代各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发展、新动向、性特征,运用礼仪仪式的情境性强、氛围浓厚、程序分明、集体性参与等特点,组织入党入团仪式,每周升国旗唱国歌,定期重温入党誓词、宪法誓词等礼仪仪式,鼓励指导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用本民族语言来翻译誓词等活动,增强各民族大学生从外到内、从浅及深、从在到自为的对国家、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观认同,强化各民族大学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发掘传统节日和民族节庆的涵育,激发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现象,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和文化精髓。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尤其许多传统节日的诞生本身同民族的兴衰、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国家历史的重要时间节点直接相关联,高校要充分运用好这些节日契机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清明节,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颂英烈 话爱国”,端午节在吃粽子赛龙舟的同时同大学生再次温习屈原舍身爱国的博大情怀,“五四”青年节时号召大学生传承“五四精神”建功新时代,以“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九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九·一八”国家公祭日等为契机,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和牢记中国的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云南高校要发掘各民族节日所具有积极意涵,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各民族节日的功能和作用。云南25个少数民族节日大都与神话、宗教、农事、民俗风情、纪念等社会生活相关,然而各民族节日内涵既有恒常性又具发展变化性。云南高校各民族大学生每逢少数民族节庆时,尽管不是本民族节日,他们被充满特色的节日盛装、音乐、歌舞、风俗文化、饮食等民族元素所吸引,积极踊跃参与其中共同分享节日的欢乐和喜悦,借此时机教师要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加深彼此间文化、习俗、思想的交流互助,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就像颗颗石榴籽一样紧紧环抱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激发各民族大学生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精神。

(四)依托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提升各民族大学生爱国的践行力

云南具有丰富的红色自然人文景观资源,高校要充分发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意涵,让各民族大学生在领略云南美丽河山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洗礼。依托自然景观对各民族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要梳理省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精神结晶、物质遗存。深入发掘省内关涉到的文物古迹、红色自然人文景观、民族村寨等蕴含的爱国主义内涵。第二,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部分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爱国主义教育馆所组织带领大学生参观访问,以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来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还有部分爱国主义的自然人文景观,囿于地理、经费、时间等因素限制,不能组织学生亲临参观的,教师可以搜集整理相关照片、文本、影像资料,通过思政课给各民族大学生讲解,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具有生动的故事性,这能够让思政课上爱国主义教育更加鲜活、立体起来。第三,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有着丰富的村寨社区的典型基地和丰富经验总结。高校要选取省内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寨社区,进行先进典型的归纳总结,为各民族大学生推介,让他们深刻理解到我国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兼容并蓄、情感上互亲互敬的“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大学生要自觉维护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自觉增强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拥护,自觉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和守护者。

三 善用载体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支撑路径

(一)用好传统传媒和网络媒体,向各民族大学生宣传爱国主义

高校学报、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传统媒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宣传教育载体,它们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固有形式,定时定期定向向高校大学生发布信息,具有高度的集中性、统一性、权威性,是我们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然成为各种信息和思想观念最大的集散地,网络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域,在网络上用网络文章、微电影、短视频、网络广播、网络游戏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加强网络舆论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明是非辨黑白抵制网络上丑化国家形象、诋毁国家荣誉的错误言论,逐渐构建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传播矩阵。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是我们向各民族大学宣传爱国主义主旋律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各民族大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最根本的是引导各民族大学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创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让爱国主义充盈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用各民族大学生爱听爱看爱学的形式来讲清讲好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乡的大道理和大情怀。

(二)积极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鼓励各民族大学生崇尚榜样、成为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5]发掘榜样、树立榜样、学习榜样、践行榜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样引领着新时代,尤其是高校的榜样教育,能引领各民族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性信念,激励各民族大学生砥砺奋斗。第一,我们要系统发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行各业中爱国奉献的人物和事迹,尤其是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先进榜样典型,如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高德荣,“活着的孔繁森”——杨善洲,“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邓前堆(索道医生)等模范;第二,要总结榜样人物的光荣事迹,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照片等多种题材形式呈现给各民族大学生,生动展示榜样的力量,号召大学生学习榜样;第三,榜样来源于现实生活,高校要根据新时代各民族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客观实际,从身边着眼、从细处着手推选出校园榜样,以大学生身边的朋辈力量来激发他们掀起榜样学习热潮,让更多大学生崇尚榜样、成为榜样。

(三)引领各民族大学生用爱国主义唱响生活学习主旋律

主旋律,原指音乐作品、乐章的主要基调,引申为在思想和实践中处于指导、引领作用和地位的精神力量。主旋律对于音乐作品起到定基调的作用,主旋律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起到定向、定位的重要作用。“定向”是指主旋律为大学生明确设定方向,使其自觉调整不同向的思想、行为,凝心聚力同向前进。“定位”是指让主旋律的精神思想,在大学生心智阶梯占据优势位置,当大学生想问题做事情时都要从主旋律的精神出发。引领各民族大学生用爱国主义唱响生活学习的主旋律,把爱国主义贯穿到生活学习的各环节中。一方面,从各民族大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大思政”育人相结合,积极鼓励各民族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课程和兴趣专长,创作各种形式的作品如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网络等讴歌祖国、人民、劳动,通过多种形式各门课程和思政课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合力,同时还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从各民族大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从细微处下功夫,关心每一位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成长成功困惑、升学就业压力,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人生矛盾,明白一滴水只有投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的道理,时时处处营造“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的爱国氛围,引导各民族大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榜样爱国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