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流视域下英语课程思政实证研究
——《Friends Give Your Success(朋友,助你成功)》为例

2021-01-15娜,李静,杜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勋章友谊大赛

张 娜,李 静,杜 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合肥 23003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落实在其中。在当今世界各区域交流频繁且深入的背景下,作为通识教育中连接中外文化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 跨文化交流发展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迫切需求

中华民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难探索,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初步实现复兴,为开拓中华民族的视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金砖国家、亚投行等为切入点,向世界各国传递我国一贯秉持的和平与和谐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人类从对抗寻求对话,跨文化交流促使跨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且意义深远。英语教育的属性使其成为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最主要阵地之一。英语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走向全球首先要掌握英语,通晓跨文化知识,才能准确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当今世界多种价值观念并存,为了避免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迷失,跨文化教育务必要扎根于中华民族主体文化。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要素是培养具有坚定爱国情怀的国际人才的当务之急。

本文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作品《Friends Give Your Success(朋友,助你成功)》①(以下简称“大赛作品”)为例进行阐述。

二 大赛作品课程思政分析

(一)近两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课程思政的要求

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教育部联合工业部和信息化文化部等23个部门共同组织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教育学院的学生活动。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受到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既为高职院校教师面向国家展现教学风采提供了平台,也为全国高职院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心得体会提供了机会。经多年努力,信息化大赛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常态化,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从2018年起将原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调整为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纳入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体系。

大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大赛课堂教学比赛的评价要素提出:“教学内容科学、严谨,结构清晰完整,结合实际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2019年大赛课堂教学比赛评价要素强调:“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融通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创新意识;思政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他课程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元的语境下,单纯依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已很难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全课程、全方位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课”,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职责。

(二)大赛作品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与实施

1.高职公共英语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英语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听、说)运用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强化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其未来就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打下基础。

高德毅、宗爱东认为,“高校通识教育要有灵魂,要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其使命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2]

2.大赛作品的课程思政设计依据与思路

大赛作品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徐小贞著的《新世纪高职英语》,教学准备以商务印书馆赵金铭著的《跨文化交际概论》为主要参考资料。该课程授课对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其培养目标是:经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毕业时能成为具备物流信息应用能力的国际国内物流企业、流通企业、进出口贸易企业的中级管理人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凝练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对文章重点内容的学习,能够在日常生活及工作职场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并结合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提高人际沟通交流水平,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助大学生在未来日常生活中和工作场景能够用英语结交国际朋友,促进多方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外语教育时强调,外语教育要有机融入文化育人、课程思政元素,要融入中国元素,嫁接中华民族传统,结合实践凸显中国文化色彩。为达到课堂教学情感及素养培养目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三位参赛教师认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读懂、悟透思想政治原理的基础上,深挖英语课程资源的思政要素,做实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政教育。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8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首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是中国国家对外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友人。三位参赛教师以国际国内经济建设和合作伙伴关系时代背景为结合点订,紧扣课文主题,以“朋友、友谊、合作”为课堂情感教育切入点,实施课程思政教学。

在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三位参赛教师潜心研究,凝练“一个基础,两个遵循”教学设计理念。同时,用心准备,分工合作、精心创制《友谊花开满目春》《中国友谊勋章》两个微视频,通过课堂教学向大学生展示:从古至今,从民间到国家,注重友谊与合作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尤其是2018年中国友谊勋章的颁发,更彰显了我国的大国友善情怀。课堂教学实施中,通过自创视频及各项教学活动安排,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一是“小我”角度,要珍惜友谊,善交朋友,互帮互助;二是“中我”角度,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助力团队实现奋斗目标;三是“大我”角度,要学好外语,用所学外语知识广交国际朋友,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合作,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3.大赛作品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课程思政教育无声地融合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课前知识自主学习阶段,要求大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搜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源,并分享至平台,帮助大学生从“小我”方面感知友谊;在课中知识内化阶段,从大学生上台分享课前作业——歌曲《Shinning Friends》,观看自制视频《友谊花开满目春》,“Success depends on your own/ Success depends on friends”辩论活动;现场有关“朋友”主题的线上配音,到“Friendship Medal(友谊勋章)的”视频播放,帮助大学生从“中我”和“大我”的时局观来看待“友谊”,感情线得到逐步升华;在课后知识实践阶段,通过教学平台发布学习反思任务,让大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出自己对朋友的理解,并将其上传至作业平台,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和情感培养目标,加深对朋友重要性的认识。

堂课上,课程思政的融入以《友谊花开满目春》《中国友谊勋章》两个自制微视频最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友谊花开满目春》视频的中文字幕是:

杜甫有一句名言:交情老更亲。友谊的种子一经种下,随着岁月的浇灌,友谊之花越开越灿烂,春的气息沁满心田。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桃花潭畔,李白乘舟欲行,谁知泾县令汪伦带着悠扬踏歌之声,亲自岸边送行,李白欣喜至极,感慨万千.他脱口而出,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脍炙人口的送别佳作,感情率直自然、情真意切。

其实,我国古代有很多这样表达友谊历史典故,既有管鲍之交、高山流水、忘年之交、倾盖如故这样数不胜数的成语,更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千古传唱的经典诗句。古人以诗敲门、以诗会友、以诗订交,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吟诗作赋,繁弦急管。

今人互联万物,一机在手,万事无虑。未见其人,已闻其声,何以表心,一赞足见。虽隔江千万里,亦互动顷刻间。友谊亦无国界,国之交往更需友谊。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白求恩、何棣华不远千里救死扶伤等等,一直铭刻在我们的心间。从中巴友谊、中俄友谊到中非友谊,到中欧班列,包括如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友谊的种子在世界各地播种,有的正深情绽放,有的已经开花结果。我们相信有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共产党,我们获得的友情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民族会越来越强,我们的中国梦会越来越近。

《中国友谊勋章》视频的中文字幕是:

中外民间交往源远流长。张骞出使西域、甘宁出使大秦、玄奘西行等行为,为“一路一带”沿线上的中外文化交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被外交界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球外交”行为,以“经典”和“创举”的形象,定格于人们脑海之中。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越来越重视来自国际友人和国际社会的帮助。2016年1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友谊勋章”授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为国家最高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章体以金色、蓝色为主色调,采用和平鸽、地球、握手、荷花等元素,章链采用中国结、万年青、牡丹花、玉璧、兰草等元素,整体采用花丝镶嵌、掐丝珐琅等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象征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友好团结、友谊长存。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枚“友谊勋章”。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向国际友人颁发勋章。这次授予勋章,在国际上带来强烈的反响,将大大有利于鼓励国际友人为中国未来的建设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

两段微视频中英文字幕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寓意深远,使大学生在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语境下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切实起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三 总结与反思

大赛作品的研究证明,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大学生,坚定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他们未来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爱国之心,传扬中国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课程思政要素的发掘过程中,通过研读相关主题的教学资料,参赛教师的教学视野得以开拓,教书育人的责任心、育德能力和探究意识也都获得进一步提升。

反思大赛作品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教师开阔的教学视野、厚植的理论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的教学能力和敏锐的文化迁移力是做好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轴心和灵魂,是综合素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话的桥梁,引领课堂教学接收者的价值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做到明道、信道,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信任,感召学生,使课程教育价值理性回归。

注释

①《Friends Give Your Success(朋友,助你成功)》系2018年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课堂教学项目公共基础课组一等奖,获奖文号:皖教秘高【2018】118号;系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课堂教学项目公共基础课组二等奖,获奖文号:教职成厅函【2019】2号,证书编号:Js20181692。

猜你喜欢

勋章友谊大赛
以城为“媒”话友谊
金色的勋章
意外的勋章
美好的友谊
勋章闪亮映初心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友谊之路
“六一”时光机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